▲这是灵兽第 1678 篇原创文章
从吃的、喝的,到脸上用的、身上穿的,任何一个曾经享受过高溢价红利的行业,都可能随时遭遇同样的价值拷问。
作者 / 十里
ID/lingshouke
1
西贝的一封道歉信,为这场因 " 预制菜 " 而引发的舆论风波暂时画上了句号。
在信中,创始人贾国龙承诺要向胖东来学习,并立下军令状,称在 2025 年 10 月 1 日前,全国门店会陆续完成一系列调整,包括 " 现制、现切、现炒 " 的整改举措。意思就是,西贝选择退让,以后会多一些现场制作的烟火气。
事件引发关注的根源在于消费者体验与企业经营逻辑之间的落差。也就是,老板的算盘和顾客的感受没对上。
一开始,西贝十分硬气。贾国龙称,按国家标准,店里 100% 没有预制菜。
这话从生意角度讲,没毛病。像西贝这种全国连锁的大牌子,都用一个中央大厨房统一处理食材,再送到各个分店。这样做,一来效率高,二来能保证每家店的菜味儿都一样,食品安全也好控制。这是他们能开遍全国的秘诀。
然而,这些逻辑很难直接打动消费者。
对消费者来说,一顿人均 150 元的餐,看重的不只是食材和加工的合规性,更是图个热气腾腾、锅铲翻飞的氛围。消费者买的不仅是饭菜,还有那种 " 大厨为我现场做菜 " 的体验。
结果呢?发现后厨只是把料理包热一下端上来,那感觉立马就不对了。就算它安全、卫生、味道也还行,还是会觉得有心理落差。这也是争议不断发酵的根源之一。
而真正让火药桶爆炸的,源于一次媒体的实地探访。
调查发现,西贝宣传 " 手工现做 " 的一个馒头,居然是从安徽一家工厂买来的。这就有些过分了,不仅打了自己‘非预制菜’的脸,连自己强调的中央厨房统一标准都没做到。更让人意外的是,西贝在部分产品上的加工方式,甚至没有达到其自身设定的中央厨房标准。
这下,消费者关心的重点就变了。从 " 你用没用预制菜 ",变成了 " 你用没用,为啥不老实告诉我?"
后来连新华社都发话了,标题一针见血:《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评论说,现在大饭店用预制菜很普遍,因为商场不让用明火,而且预制菜能省钱、上菜快。这些理由都成立,但你不能又用预制菜,又装出现炒的样子,还收着现炒的钱。
即便如此,这些理由也不能成为隐瞒的借口。
消费者难以接受的是,商家使用了预制食材,却依旧塑造 " 现炒现做 " 的形象,并按照同样的价格收取费用,同时对真实加工过程保持沉默。
类似的情况,在前不久的百果园身上也有体现。
百果园依靠品牌化运营,对非标准化农产品进行挑选、分级与包装,在企业的认知中,这是提升产品质量与顾客便利性的有效方式,因此高价是合理的。
创始人余惠勇甚至公开表示,要 " 教育消费者 " 接受高价与高品质之间的直接联系。
可咱们消费者的想法很简单:既然付了高价,就应当得到稳定且优质的产品。一旦品控频频出错,这个最基本的契约就会开始动摇,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 " 反而很容易被理解为一种傲慢。
结果是,百果园同样在消费者的流失中遭遇了业绩下滑,2025 年中期业绩净亏损 3.42 亿元,门店数量也明显减少。
不管是西贝还是百果园,他们都掉进了一个坑里:光想着自己怎么省成本、提效率,却忘了顾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体验、信任和真诚。
2
西贝和百果园的这次 " 翻车 ",其实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消费者的心态和心智,已经换了。
简单说,就是从过去的 " 品牌说我值 ",变成了 " 我自己来算值不值 "。
前几年,想火一个新品牌挺容易的:有资本、有流量渠道,再配上亮眼的营销,就能迅速做出知名度。只要故事讲得好、形象塑造到位,消费者愿意为这种调性和生活方式买单,这背后,是经济上行周期中普遍的乐观预期和消费信心。
现在这套玩不转了,因为经济大环境变了,大家对未来收入没那么乐观,花钱自然就小心了。" 性价比 " 成了最重要的尺子。买东西前,大家会掰着指头算:你这东西的功能、质量,配得上这个价格吗?
罗永浩冲着西贝喊话,正体现了这种变化。
同时,新华社那句 " 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 ",更是把知情权推上了台面。随着相关标准可能入法,那种靠信息差、模糊概念构建的溢价模式,会被迫结束。品牌的价值构成将不得不被摊开来,经得起 " 算账 "。
在这种大环境下,还想卖得贵,就得把自己的成本、优势、好在哪儿,明明白白地摊开给消费者看,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值。
依旧是百果园的例子,它靠不好吃三无退货赢得中产和高溢价,但当品控频频翻车,比如暗访曝光、网友吐槽 " 高价买到烂果 ",这种情况下,高溢价反而成了负担。
在这种背景下,创始人还说要教育消费者,不仅没修复信任,还被解读为傲慢,与现实消费心理完全错位。
再看茶饮市场,以前一杯卖 30 多的喜茶、奈雪,现在降价了?因为一边有蜜雪冰城用几块钱的冰淇淋和柠檬水抢市场,另一边是中间价位的牌子杀得眼红,光靠 " 高端 " 两个字已经留不住人了。
所以,西贝这次遇到的,根本不是一次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一场消费观念的大洗牌。过去,它能凭品牌故事和标准化体系告诉顾客:" 我值这个价 "。现在,消费者会直接问:" 这个价,值在哪里?" 如果答案模糊,溢价就站不住脚。
3
《灵兽》在此前的文章中也曾分析过,一个品牌能卖高价,通常靠两点:第一,东西少,别人没有;第二,大家有钱,也愿意花钱。
当下,这两条前提正在同时被撼动。
从供给端看,前几年资本一窝蜂地投钱,搞得现在开店的太多了。一条街上好几家奶茶店、咖啡馆,配方、装修都差不多,最后只能拼价格,从产品方面没有核心竞争力。
从需求端看,居民消费变得更谨慎。储蓄率持续高企,反映出强烈的 " 预防性储蓄 " 倾向;在收入预期不稳的情况下,消费者会优先削减非必需开支,并对价格更加敏感。
一边是东西不稀奇了,一边是大家不舍得花钱了。你还想光靠讲故事就卖高价,那根基早就动摇了。
再看西贝。
在预制菜风波之前,它和许多高溢价餐饮品牌一样,把价格自信建立在品牌形象、菜品故事和标准化流程上。但当市场进入供需逆风期,这种基于叙事溢价的模式开始松动。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听一个好故事,他们要看到、摸得着、验证得了的真实价值。
这一次 " 打明牌 ",是西贝向市场释放的一个信号:愿意把菜品背后的真相摊开,直接迎接消费者的价值审视。
但透明,只是起点。
当性价比再次回到行业核心竞争点时,西贝要活下去,必须在价格之外建立可感知、可验证的独特价值:稳定优质的食材、看得见的加工过程、鲜明且持续的用餐体验、健康高效的供应链,甚至是超出预期的情绪连接。
再加上,公开提出 " 向胖东来学习 ",也是一种顺应大势的妥协。它同时也为所有高溢价品牌划出了未来生存的路径:放弃信息壁垒,拥抱彻底透明,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让消费者真正感到 " 值 " 的地方。
那么,谁会是下一个 " 西贝 " 呢?这绝不是一句空话,警钟已经为很多行业敲响了。
比如那些高端烘焙店。一个牛角包卖二三十块,它会告诉你,用的是法国进口的黄油、日本特供的面粉,是面包大师凌晨四点起来纯手工开酥的。听着虽然动人,但究竟能否经得起 " 扒 " 还不一定。用的可能也是中央工厂送来的冷冻面团,后厨只是简单放进烤箱烤一下,那消费者会不会觉得自己像个花钱买故事的 " 冤大头 "。
还有动辄三四十块一杯的精品咖啡。会宣传,原材料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哪个庄园,是什么处理法。但如果你花了大价钱买的 " 手冲 ",喝起来却跟隔壁便利店五块的机器咖啡没区别,必然会质疑," 我这几十块钱,到底是在买咖啡,还是在买老板给我讲的这个故事 "。
美妆护肤行业更是这场价值拷问的重灾区。一瓶精华动辄上千,宣传里全是普通人听不懂的 " 黑科技 " 和专利成分。现在消费者都成分党。一旦发现核心成分跟百十块的平价货差不多,所谓的品牌光环就会瞬间碎掉。
所以,从吃的、喝的,到脸上用的、身上穿的,任何一个曾经享受过高溢价红利的行业,都可能随时遭遇同样的价值拷问。
而一个品牌能不能活过这个消费观念大洗牌的冬天,就看它在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目光下,能不能老老实实地回答好一个问题:" 我的东西,凭什么卖这么贵?"
答案不能再是笼统的品牌故事,而必须是可以反复验证的事实。无可替代的产品力、供应链效率带来的价格优势,或是极致可靠的服务体验。(灵兽传媒原创作品)
有温度 · 有深度 · 有态度
灵兽传媒旗下公众平台
专注零售 聚焦消费
关注连锁 / 零售 / 电商 / 消费
创业创投 / 资本对接领域
聚焦全球商业创新
精准覆盖中国商业精英人群
入驻头条 / 搜狐 / 企鹅 / 大鱼 / 一点 / 网易 / 百家 / 雪球等平台
E-mail:lingshouke@126.com
更多资讯请访问灵兽网 www.lingshouke.cn
喜欢文章点击" 在看、点赞、分享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