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科技 9 月 18 日消息,日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宣布,研究院联合东华大学科研团队,历经 5 年多协同攻关,成功研发出如头发丝般纤细、柔软可拉伸、可自由驱动的神经纤维电极 " 神经蠕虫 "(NeuroWorm)。
该研究首次提出了脑机接口 " 动态电极 " 的新范式,打破了植入式电极的 " 静态 " 传统,为脑机接口电极的研究与应用开辟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发表。
据介绍,在脑机接口等神经接口系统中,电极是连接电子设备和生物神经系统的核心界面传感器,是脑机接口中 " 接口 " 的核心所在。
然而,当前植入式电极均为 " 静态 " 的,植入后只能固定位置、局限采集,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脑机接口的应用和未来发展。
据了解,研究团队受蚯蚓在土壤中灵活运动和分段感知能力的启发,通过精巧的电极结构设计和卷曲技术,将制备在超薄柔性聚合物上的二维电极阵列卷曲成一根直径仅约 200 微米的纤维。
"NeuroWorm" 的设计、制造策略和演示
这根纤细的神经纤维电极沿轴向集成了多达 60 个独立的生物电信号采集通道。
放大镜视野下的 60 通道神经纤维电极
研究人员在纤维头部嵌入了一个微小的磁控单元,使得植入后的 " 神经蠕虫 " 能够在外部磁场的引导下,在脑组织或肌肉上等软组织中主动前行、转向,精准抵达目标区域进行动态监测。
该研究有望为纤维器件的制备提供新思路,也为脑科学研究、神经调控、脑机接口、人机协同等领域提供新的工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