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转向的这几年,要说哪些行业和企业经历了从天上到地下的转变,卤制品算一个。从 2024 年至今,几家卤味上市企业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越来越明显,持续闭店带来收入缩水,利润也被一步步吞噬。困境的背后,是旧增长逻辑的失效,而这并非单纯的产品促销或推新就能解决。
结构性困境
卤味一般划分为休闲卤味和佐餐卤味,目前的四家上市企业中,绝味、周黑鸭、煌上煌被定位为前者,紫燕食品则属于后者。从上半年的业绩表现来看,无所谓定位,四家企业业绩集体下滑。营收方面,上半年四家企业合计营收 65.07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73.32 亿下滑了 11.25%;净利润方面,四家企业上半年合计盈利 4.65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5.87 亿元下滑 20.78%。
分开来看,其中,规模最大的绝味食品业绩下滑也是最严重的,上半年营收下滑 15.57% 至 28.2 亿元,净利润缩水四成至 1.75 亿元。其次是紫燕食品,净利润几近腰斩至 1.05 亿元,营收缩水至 11.46%。
相对而言,规模体量更小的周黑鸭和煌上煌表现要更优一些。
两家公司营收下滑幅度较小,且净利润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其中,煌上煌净利润增长 26.9% 至 0.77 亿元,周黑鸭同比增长 228% 至 1.08 亿元。当然,这两家企业净利润能逆势增长,跟去年业绩严重缩水导致基数较小也有关系。比如周黑鸭,虽然利润翻了两倍,但仍然只有 2021 年中期 2.3 亿净利润的一半水平。
事实上,拉长时间维度来看,从 2021 年至今,几家企业有过高光时刻,也经历了自由落体式下滑。
拿绝味来说,2021 年是其盈利的顶峰,受益于原材料成本的低位运行、规模效应释放,以及公司投资的收益,单年净利润达 9.81 亿元,创上市以来最高水平。到了 2022 年、2023 年,由于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鸭副产品价格几乎翻番,绝味的净利润分别缩水至 2.33 亿元、3.44 亿元,但营收一直在创新高,到 2023 年迎来收入顶峰,单年营收 72.61 亿元。
到了 2024 年,情况出现逆转,绝味业绩大缩水,营收同比下滑 13.84% 至 62.57 亿元,净利润缩水超三成,公司也不再公布门店数量。到今年上半年,颓势继续。机构预测,下半年,绝味仍面临需求压力,无论是门店数量还是单店营收的下滑,拐点还未到来。这意味着,下半年,绝味的业绩或将继续下滑。
梳理其他三家卤制品企业近四年的业绩,不难发现其与绝味有着大致相似的走势。周黑鸭、煌上煌也在 2021 年左右达到近五年的业绩新高后,营收一路下滑,净利润则反复波动。但到了 2024 年,则集体性出现营收、净利润大幅度下滑的情况。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绝味和周黑鸭在财报中不约而同的提到同质化竞争、新兴渠道的分流,以及消费者价值感不足等挑战。所谓价值感不足,即消费者认为自己购买产品所付出的成本与获得的实际收益不匹配,说通俗点就是钱花得不值。
最近几年,几家上市公司的卤味产品多次因为消费者吐槽 " 太贵 "、" 吃不起 " 而上热搜,甚至被贴上 " 刺客 " 的标签。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每次直播时,几乎都能看到用户说类似 " 鸭脖太贵 " 的相关评论。可一旦出现消费者价值感不足的情况,将直接影响其购买行为。对消费者来说,休闲卤味是可选产品,且休闲食品行业竞争激烈,卤味的可替代性品类越来越多。
为改变现状,近年几大卤味品牌频繁打折促销,不仅没能改变主流的高价认知,对销量的拉动作用也有限,还吞噬了公司的净利润。为此公司不得不缩减费用开支,进而影响销量,如此循环往复,陷入系统性困境。
旧逻辑失效
公司出现系统性困境的背后,是一直以来支撑卤味行业增长的旧模式已经失效。
很长一段时间里,门店扩张支撑了头部卤制品企业业绩的一路增长。其中,以绝味为代表的加盟模式,更成为门店扩张和业绩增长的加速器,也是资本最看中的成长模型。一度坚持直营的周黑鸭也不得不从 2020 年开始放开加盟,门店数量也逐步从 1300 家增长到 2023 年的 3816 家。
当然,吃到加盟模式最大红利的还是绝味。在加盟体系支撑之下,绝味率先在 2019 年迎来万店、进而在 2023 年突破 1.5 万家店。在此期间,公司的营收体量与门店数量呈正相关走势。2023 年,绝味的年营收体量达到顶峰时,其门店数量也历史性地达到 15950 家。自此之后,绝味再未在财报中公布其曾经引以为傲的门店数量。
但市场普遍预测,绝味近两年营收的下滑与其门店规模的收缩直接相关,财报中的多项数据也验证了这一猜测。比如,绝味在财报中表示,公司为批发零售行业,2024 年公司营收总额为 62.57 亿元,其中加盟门店的批发收入占营业收入总额的 73.50%,即 45.99 亿元。但 2023 年,该项收入为 54.17 亿元,也就是说 2024 年下滑了 15%。
同时,另一组数据也显示,绝味的加盟商管理收入从 2023 年的 8304.98 万元下滑至 2024 年的 6122.02 万元。今年上半年,绝味并未单独披露加盟商的批发收入,但加盟商管理收入从上年同期的 3402.33 万元下滑到 2712.49 万元,下滑幅度达到 20.28%。
这些数据都侧面印证了其持续闭店的事实。窄门餐眼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 9 月,绝味的在营门店数量为 10725 家,与 2023 年底的 15950 家相比,已减少 5225 家。
类似的闭店趋势也发生在其他几家企业身上。
截至今年 6 月底,周黑鸭的门店数量为 2864 家,较 2023 年的 3816 家减少 952 家,其中有 934 家为加盟门店。直营店无论是门店规模还是单店营收的表现都较为稳健,支撑着公司的基本盘,这也是周黑鸭上半年收入下滑幅度得到控制、净利润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
绝味和周黑鸭上半年的业绩分化,一定程度上也表明靠加盟支撑的跑马圈地模式不仅彻底行不通,还可能成为拖累公司收益的重要因素。
至于煌上煌和紫燕食品,前者门店数量从 2023 年的 4497 家下滑到今年上半年的 2898 家,减少了 1599 家。紫燕食品最后一次在财报中公布门店数量是在 2024 年半年报里,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 6 月底,紫燕食品全国门店总数 6308 家。但最新的窄门餐眼数据显示,紫燕的在营业门店数量为 5315 家,这意味着其在一年时间里,减少了近千家门店。
综合来看,从 2023 年至今,四家上市卤味企业的门店总数减少了 8700 多家;再加上第二梯队的久久鸭、廖记棒棒鸡、留夫鸭、精武鸭脖等区域品牌的闭店数量,总计至少有上万家门店。
结语
当以规模换增长的旧模式失效,卤味企业急需找到主业新的增长模式,或是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只是,从近一年的折腾成效来看,无论是主业还是新增长曲线,几家公司还未摸索出清晰的模式和路径。
主业方面,绝味推出了全新店型 " 绝味 plus",试图将门店业态从单一的卤味延伸至休闲餐饮。周黑鸭创始人周富裕回归之后,启动了品牌升级、散称回归、门店优化等策略,关闭了大量低效门店,倾向于聚焦高势能门店,还拓展了山姆等新渠道。
与此同时,在周富裕的推动下,周黑鸭今年还跨界做了椰子水、复合调味料及方便速食等等。煌上煌则通过收购切入了冻干食品赛道,坚持做品类的多元化布局。而此前在消费领域有过激进投资经历的绝味,近年则表现得更加谨慎。
这些探索成效几何,短期内难以评定,至少在上半年的业绩中,还未看到。但可以肯定的是,几大卤味企业均已走到十字路口,过去的成长路径或已失效,小打小闹的举措对公司提振业绩有多少助益还有待观察。一定程度上,在市场竞争激烈、消费意愿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卤味行业需要一场围绕渠道、产品与组织的深层重构。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