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作为一个古老而深刻的主题,贯穿了人类文明的始终。随着时代发展,正义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在当代,尤其伴随经济社会加剧变革的背景下,社会正义议题面临着不少新的误区,很多时候,人们努力追求的 " 正义 " 还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现代人应该如何更好地理解正义?为什么追求正义的好动机经常会带来坏结果?为了让更多人更好地理解正义这一 " 切身之问 ",中信出版集团与先知书店在 9 月 14 日下午联合主办了索维尔《社会正义谬误》新书分享会。
《社会正义谬误》, [ 美 ] 托马斯 · 索维尔 著,李钧鹏、郑龙 译,中信出版集团 2025 年出版
活动期间,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伦理学家何怀宏教授;北京大学政治学博士、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特聘研究员毛寿龙老师;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国际社会学会出版委员李钧鹏老师三位思想界知名学者与书友共同探讨了正义的复杂性及其所面临的误区,并透过索维尔的新作《社会正义谬误》解析了现代社会中的正义盲点。两个多小时的讨论中,三位学者与在场书友们围绕着 " 正义的定义 "" 实现正义的重要机制 "" 以及现代人应该持有的正义观 " 等话题展开了深度交流。
当我们谈正义时,到底在谈论什么?
正义看似易懂,其背后却蕴含着复杂的哲学内涵,甚至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这也是人们对于正义产生广泛争议的原因之一。因此,李钧鹏教授、何怀宏教授和毛寿龙教授首先从各自的学术视角探讨了 " 正义 " 的不同层面。
何怀宏教授
何怀宏教授深入探讨了 " 正义 " 这一概念的深刻性。他认为,正义不仅仅是一个理想化的追求,更应当被视为一个具体的制度问题。而某些追求 " 社会正义 " 的方案,之所以会酿成更大的不正义,主要原因是忽视了社会的复杂性与个体自由。毛寿龙教授则从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正义的理论与现实之间的鸿沟。他强调,很多关于正义的争论源于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之间的脱节。比如传统社会中诸如平均主义等正义观,适应的其实是小规模、封闭的社群,而现代社会的正义则应更多关注产权、自由和自愿交易等社会运作的基本原则。李钧鹏教授更结合自己多年的读书经历和社会学视角,详细讲解了《社会正义谬误》中提到的 " 社会正义 " 的几种常见误区。
为何 " 正义的手段 " 至关重要?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种道德悖论:为了实现所谓 " 更高尚的正义 ",一些人主张牺牲程序正义和个体权利。这种思维方式背后隐藏着一种 " 道德优越感 ",即认为某些人或团体有能力为他人做出更好的决策,从而替代常规的社会协调机制。
然而,三位教授在分享会中一致认为,这种思维方式存在严重的认知盲点。其背后的元问题其实是 " 对正义手段的曲解 "。何怀宏强调,在追求正义时,手段的正当性不容忽视。仅仅目标高尚不够,正义的实现必须通过合适的手段来达成。他引用保守主义的观点,提到完善某些制度建设时需要同时考虑手段的合规性,否则即便是崇高的目标,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
李钧鹏教授
李钧鹏进一步引用了卢梭的例子,批评卢梭虽然提出了理想的社会蓝图,但忽视了现实世界的约束。毛寿龙教授则警告,必须谨慎区分不同的手段与实际结果,避免陷入虚假理想的误区。他指出,现实中的 " 正义 " 最容易因被操控,背离了最初的目标。
真正的正义从消除具体的不正义开始
随着分享会的深入,三位嘉宾一致认同这样的正义观——正义的追求应当保持一种谦卑和清醒的态度,尤其是在面对现代社会复杂性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时。正如何怀宏所言,正义首先是制度的德性,它不同于个人的德性。真正的正义追求应当从消除严重不正义开始。比如在经济、司法、医疗、教育等领域存在的不公正现象,社会才能逐步接近真正的正义。
毛寿龙教授
毛寿龙在总结时提到,索维尔思想中最为珍贵的部分,是对人类理性局限性的清晰认识。他指出,真正的正义也正如《社会正义谬误》中所强调的,不是追求完美的社会,而是承认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统制度和规则并非完美无缺,但它们承载了无数代人的实践智慧,值得我们尊重和珍惜。
本场分享会不仅是一次思想的碰撞,更是一次关于 " 正义 " 的深刻反思。在信息泛滥、情绪化讨论盛行的当下,这样严肃且富有思辨性的活动尤显珍贵。本次活动在线上线下吸引了超过三万名观众,充分反映了公众对正义问题的高度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