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母榜 前天
海底捞才是星巴克的soulmate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案,只差临门一脚了。问题是,这最后一脚,该由谁来踢?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 与红杉中国成为传闻中的最终竞购方,结果预计于 10 月底前落定。

这四家入围的都是财务投资者,这也是遵循了麦当劳中国出售的旧例,但财务投资者真是星巴克中国最好的接盘侠吗?恐怕也未必。本土消费巨头不仅具备资金实力,在经营经验方面可能比财务投资者更胜一筹。

如果考虑本土消费巨头的话,除了之前传闻中的阿里、美团和腾讯,其实还有一家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争取成为星巴克中国的接盘侠。

这家企业就是海底捞。

尽管火锅与咖啡看似毫不相关,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商业内核却高度相似:它们本质上都不是餐饮提供商,而是社交空间运营商。

星巴克凭借 " 第三空间 " 战略构建用户黏性,海底捞则借极致服务将就餐体验转化为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场。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海底捞和星巴克是一对尚未产生交集的 soulmate。

而正当红的新茶饮,则基本上都忽略或者弱化了线下商业空间的社交功能。在喜茶和瑞幸,你显然没法谈价值 3 亿的生意。

换句话说,海底捞或许比财务投资者甚至咖啡同行更懂星巴克,同时,海底捞也更需要星巴克。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频繁登上热搜。与此前凭借 " 科目三 " 舞蹈、免费美甲、洗头等服务创新出圈不同,如今其热搜关键词几乎全聚焦于业务拓展," 海底捞开始卖面包 "" 推出小火锅产品 "" 首开社区店 " …… 相较于单纯的火锅店,现在的海底捞更像是一个 " 创业孵化器 "。

增长是海底捞眼下最现实的课题。2025 年上半年,其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主业承压明显。尽管内部通过 " 红石榴计划 " 孵化多个副牌,但多数仍属重餐饮模式,贡献有限。

与此同时,新茶饮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今年以来,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接连上市,逆势增长,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新茶饮也成了外卖大战的第一波赢家,业绩和股价双双飞升。

高毛利、轻模式、强引流的新茶饮,恰是海底捞寻求新增长的最优解。但自建茶饮品牌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海底捞虽早有尝试,却始终困于 " 店中店 " 模式,规模难以突破。

星巴克出售为海底捞提供了一个 " 弯道超车 " 的契机:成熟的品牌认知、庞大的门店网络以及更具商业价值的 " 第三空间 " 概念,可一举补足海底捞在茶饮赛道的所有短板。

而海底捞在本土创新、流量运营与商业地产谈判上的优势,也恰可回应星巴克当前痛点:创新节奏滞后、租金成本攀升、本土竞争受压。

尽管海底捞与星巴克的 " 联姻 " 颇具想象空间,但现实中还面临资金、控制权与品牌意愿等多重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消费市场走向深度融合的今天,或许唯有打破赛道边界,才能真正打开新的增长想象。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与净利双双下滑。海底捞 2025 年半年报显示,集团整体营收实现 207.03 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 3.7%;净利润 17.55 亿元,同比减少 13.7%;核心经营利润 24.08 亿元,同比减少 15%。

从大环境上来看,餐饮消费市场整体低迷和竞争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高客单价的火锅自然受到不小的影响。

为了寻求新增长,一场轰轰烈烈的 " 创业潮 " 在海底捞内部展开,一边开启 " 红石榴计划 ",自上而下孵化新品牌,一边鼓励一线员工出点子,自下而上参与到创新中来。

近两年海底捞也包括烤肉、炸鸡、香锅、烤串和烤鱼等在内的新副牌,但大多数项目尚未实现规模化扩张,对集团营收贡献有限。从财务表现上看,火锅业务之外,今年上半年 " 其他餐厅收入 " 占总营收比例为 2.9%,此前该数字长期在 1% 左右。

但在整体低迷的消费市场上,新茶饮却穿越周期,成了今年上半年最活跃的品类。今年 2 月以来,古茗、蜜雪集团、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相继挂牌,并摆脱了以往 " 上市即破发 " 的命运,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蜜雪集团上市当日跳涨 43.21%,霸王茶姬登陆美股首日涨 15.86%。

外卖大战战火重燃,沉寂已久的新茶饮展开了新一轮狂欢。茶咖品类因客单价低、复购频次高,成为平台大力补贴、争夺用户心智的主战场。新茶饮品牌也成了外卖大战的第一波赢家,业绩和股价双双飞升。

往昔扎堆涌现、各领风骚的新消费品牌们,历经市场洗牌后纷纷沉寂,如今能持续领跑、扛起大旗的,似乎只剩新茶饮了。

新茶饮兴起于新消费的黄金年代,历经十余年沉浮,虽一度伴随资本退潮进入调整期,但如今再度站上风口,显示出投资者与消费者对其持续的热情与认可。

而对于正在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底捞而言,新茶饮显然是张勇更应该押注的赛道。

海底捞目前的副牌基本都属 " 重餐饮 ",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但新茶饮毛利率高、模式轻、回本快,一旦成功复制,将成为海底捞业绩增长的重要补充,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新茶饮自带流量,与同样善玩流量的海底捞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海底捞 " 餐饮 + 社交 " 的体验属性,增强用户黏性。

事实上,海底捞从 2019 年开始试水新茶饮,但却一直没有独立品牌,而是作为火锅场景的补充,以 " 店中店 " 形式经营。与年销数亿杯的头部品牌相比,海底捞的茶饮业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这条已经验证过的道路上,张勇不应该只是 " 小打小闹 ",更应该大刀阔斧地将新茶饮纳入其创业版图。

事实上,海底捞完全具备孵化独立茶饮品牌的能力,它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基础、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可观的客流基础。

另一边,资本市场也亟需海底捞讲出新故事。比起巅峰时期 4700 亿港元左右的市值高点,当前海底捞市值仅在 750 亿港元左右徘徊,较高点蒸发近 4000 亿港元,跌幅逾 84%。

作为资本市场的 " 宠儿 ",新茶饮显然能补上海底捞 " 餐饮生态 " 叙事的一块重要拼图,助其突破在资本市场长期承压的估值天花板。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海底捞已然错过了自建新茶饮品牌的最佳时间窗口,面对越发内卷的新茶饮赛道,从头打造一个新品牌,意味着高成本、长周期和高风险。

眼下,星巴克出售给海底捞了一个抄近路的机会。

星巴克手握成熟的品牌势能与庞大的线下门店,恰好补上海底捞新茶饮布局的两大短板:无需从零搭建品牌认知,可直接借力星巴克的用户基础;不必重新铺建门店体系,能快速将茶饮业务落地。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的商业价值远高于新茶饮品牌。即便因经营承压待售,星巴克仍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 第三空间 " 文化的沉淀增强用户黏性,反哺周边销售,形成不可替代的溢价能力。

若说收购星巴克,同为咖啡品牌的瑞幸似乎更契合,当然资金实力姑且不论。但倘若从底层商业模式与核心来看,或许海底捞,才最懂星巴克。

星巴克的核心从来不只是咖啡,而是由创始人霍华德 · 舒尔茨一手打造的 " 第三空间 " 战略。星巴克通过营造友好、舒适的环境,成为用户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 " 停留点 ",进而创造高粘性的客户关系,并借此推动会员消费、周边产品和高毛利饮品销售,星巴克超过一半的收入由会员贡献。

无论是星巴克长期推出的周边,还是今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无咖啡因系列,本质上都是对 " 用户停留时长 " 的价值挖掘。

海底捞虽以火锅立身,但其商业本质与星巴克高度相似:它们都不是靠 " 好吃 " 或 " 好喝 " 支撑千亿市值,而是凭借难以复制的 " 体验差异 " ——星巴克靠空间文化,海底捞靠极致服务。

而服务的终点,其实也是空间运营的深化。如今的海底捞早已超越 " 餐厅 " 的范畴,正主动进化为年轻人线下社交的 " 杀时间 " 场所:它推出下午茶、允许桌游、甚至跑到演唱会抢人。

另一方面,海底捞的本土化运营能力,也恰恰是当前星巴克所欠缺的。

在中国咖啡与茶饮市场陷入贴身肉搏的今天,价格战、高频上新、IP 联名几乎成为标配。星巴克虽努力跟进,却始终在本土化创新节奏上透出几分 " 水土不服 "。

海底捞深谙中国市场玩法,从社交媒体互动到跨界联名推新,反应速度远超外资团队。星巴克可借助其体系摆脱 " 节奏滞后 ",真正实现 " 全球品牌,本地操作 "。

眼下,星巴克在中国辛苦构建的 " 第三空间 " 护城河正在遭遇剧烈冲击。

本土咖啡与茶饮品牌快速崛起,它们不仅更懂本地营销、更快上新迭代,也在迅速学习打造线下社交场景。曾经凭借强势品牌效应,星巴克能够以较低租金占据商场一楼最佳点位,如今这一议价能力正明显衰减,甚至屡有 " 星巴克遭商场清退 " 的传闻流出,星巴克开店成本越来越高。

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双品牌组合,无疑将极大增强在商业地产领域的谈判话语权。长期租约、优势点位、租金优惠将更易达成,未来甚至可实现双品牌动线设计,形成引流闭环。

对于星巴克而言,需要的不是另一个咖啡运营商或财大气粗的投资机构,而是一个真正理解 " 空间商业 " 的同行者。海底捞或许不懂咖啡,但它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让用户愿意停下来,并高高兴兴地为此付费。

尽管海底捞与星巴克的结合颇具想象空间,但真要达成这笔交易,仍面临诸多难题。

从交易规模上看,这注定是一宗 " 蛇吞象 " 式的收购。市场普遍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在 50 亿至 60 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 358 亿至 430 亿元)。而海底捞 2025 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 67 亿元。

这意味着想要完成收购,海底捞必须引入财务投资者共同发起交易。但现实条件并不乐观,近年来消费赛道热度降温,此前已有多个知名饮品和餐饮品牌寻求融资或出售,主流投资机构已被 " 多次叩门 ",资源消耗较大。海底捞能否在短期内组建一个有实力、又愿意共同出价的收购联盟。

即便资金难题得以解决,分散的股权结构也将影响决策效率。根据星巴克目前释放的方案,其计划出售的中国业务约 70% 股权,需由多家买家分摊,且单一买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30%。这意味着,若海底捞联合财团接手,将形成更为复杂的股权格局,多方股东的利益诉求难以统一,战略决策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即便海底捞能凑足 " 聘礼 ",星巴克方面是否愿意接受这桩 " 联姻 " 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星巴克对自身品牌主权的掌控,几乎堵死了与产业买家合作的可能。

星巴克管理层多次强调,在出售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同时,希望保留相当比例股权并维持品牌主导权。

显然星巴克是 " 既要又要 ",既要通过出售股权实现资产优化,又要牢牢攥住品牌主导权;既要引入外部资金和资源,又要避免自身经营被干预。

由此不难推断其理想的合作对象,是 " 不插手经营、只提供支持 " 的财务投资者,且必须确保没有单一股东能完全掌控业务。

比起星巴克的 " 既要又要 ",麦当劳完全让出了中国区的经营权,成为最常被引用的国际品牌本土化的成功案例。2017 年,中信资本联合凯雷集团收购麦当劳中国 80% 股权,并将其改名为 " 金拱门 "。收购后,麦当劳中国门店数从 2500 家激增至逾 6800 家,并推出了粥、油条等本土化产品。

对于凯雷、KKR 和中信等资本巨头而言,其核心诉求是财务回报,通常不追求深度运营干预,而是通过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推动规模扩张,在 3-7 年的投资周期后寻求上市或并购退出。

因此,即便麦当劳本土化也曾产生过市场争议,其品牌内核、产品标准与全球供应链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如今麦当劳拿回部分股权,重新深度参与中国市场运营。

对星巴克这样一个重视品牌资产和全球一致性的公司而言,卖给财务投资者是 " 可退出的暂时托管 ",而卖给产业买家则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即便海底捞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战略眼光,星巴克也未必愿意冒险接受。在这场交易中,意愿问题或许比资金问题更难解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