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刘小土
编辑 | 李春晖
" 妈妈的梦想是你能健康快乐 "" 你但凡有亿点点不舒服,我都心疼得要死 "" 如果你想继续休学,我们也不会反对的 "" 要不要喝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以上摘自硬糖君堂姐给女儿的聊天记录。如果将这些内容发到社交媒体,很可能在评论区听取妈声一片:" 我要是有这样的父母,绝不会抑郁焦虑 ",被网友盖章为时髦家长。
但她最好手速够快,否则就会变成另一番景象——堂姐的女儿,也会立马在朋友圈分享这些聊天截图,并配文:" 花这么多钱养了个废物,你会后悔生了我吧。"
稍后,她还将以此为背景创作一条抽象视频:举杯敬抑郁两年、休学在家的自己,哭诉 " 时好时坏的原生家庭才是决杀 ",并带上网络热梗 " 丝瓜汤 " 标签。
有时候真感觉原生家庭的苦,都让一拨人吃了,两头吃。一方面,很多人超过 35 岁还在和原生家庭掰扯;另一方面,这批 80 后、90 后为人父母时,正赶上原生家庭大反思,于是下决心绝不让 " 悲剧重演 "。就说硬糖君这位堂姐,天天上网学习养娃新理念,还跑去机构进修心理学,就为孩子能快乐度过青春期。
现在看来,一切努力收效甚微。越是带有原生家庭创伤、努力追求新型家庭关系,反而换来了更强的育儿焦虑和更紧张的亲子关系。已经极力按照媒介想象里的 " 理想父母 " 进行角色扮演了,为何又制造出新一轮的原生家庭危机?
金句里的原生家庭
硬糖君的侄女,十五六岁年纪,吃冷冻西蓝花长大的一代,未必受过、也未必真懂 " 丝瓜汤 " 这种老式原生家庭的痛苦。她爸妈才真是喝 " 丝瓜汤 " 长大的,正因为对原生家庭有心理阴影,害怕小孩遭受相同的磋磨,才更愿做出改变。
心理咨询师李凡(化名)告诉硬糖君,自 2019 年开始,其工作室接待咨询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的年轻爸妈突然变多了,且此后逐年上涨。这些咨询者年龄主要在 25-35 岁,他们最大的共性是:拒绝成为 " 父母皆祸害 ",却又不知道努力的正确方向。
2019 年,也是都市家庭剧《都挺好》热播那年。剧中 " 作精的爹、偏心的妈、得宠的哥哥、破碎的她 " 掀起了外界对原生家庭的激烈讨论,也让很多人开始直面、回溯家庭情感创伤。
原生家庭相关的内容、话题很快就风靡全网。越来越多人将自己的性格弱点、失意人生,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压迫和影响,这变成了一种时髦的流行病。百度指数显示," 原生家庭 " 的搜索量在该阶段直冲峰值,创下历史新高。
原生家庭的话题传播始终是双线并行。一是通过《都挺好》这样的故事,极端的家庭冲突总能因引发众怒而全网发酵,随后留存下来,被网友作为典型案例广泛应用。就像现在大家说起爱情问题,必提 " 图书馆 30 秒 "" 拉菲草六周年事件 "。
第二条传播线就是金句。不管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世界,人们一旦开始探讨原生家庭,就会不自觉口吐金句。比如经典的 " 潮湿论 " ——原生家庭像是穿一件湿棉袄,穿上了冷,脱下来也冷。
围观别人的幸福生活,就感慨 "TA 得到的爱超过了我对爱的想象 ";自身陷入困扰,需强调 "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不竭地,拼尽全力千次万次,毫不犹豫地救自己于这世间的水火 ";遭遇亲友质疑,则彼此慰藉 " 我们一生都在走出偏见,而原生家庭给你的偏见,可能是你最早需要走出的偏见。"
别问硬糖君为何这么清楚,问就是在我堂姐母女俩的朋友圈都见过。也难怪这些金句能风靡全网,咱看一遍尚能过目不忘,那些心有戚戚的人怎能不被洗脑。
心理咨询师李凡对此感到无奈。她接待的年轻父母和他们的小孩,多数说不出亲子关系里的具体困扰,只是不断引用流行语、网络梗,好像这样就能把家庭问题和盘托出。那些俯拾即是的金句看似充满拯救能量,实际却让人更深地陷入大众媒介对原生家庭的刻板描画里。
出于自己的原生家庭阴影,新式父母努力给出完美的、无条件的爱——既要给孩子温暖回应,又要允许孩子独立探索,还要接受孩子的一切变化。如果说传统家庭的执念是 " 我为你好 ",那新式家庭的执念就是 " 我很爱你 "。
模仿 " 电子爸妈 "
以前大家总说 " 做父母不需要考试 ",这实在糟糕。而现在,新一代爸妈充满学习热情,争相按照最新理论科学育儿,直接带热了相关内容赛道。
网红 " 电子爸妈 " 成为了他们看齐的目标。2023 年年底,一个 " 和女儿分享日常 " 的短视频博主意外走红,引来大量创作者模仿,合力开拓出一条 " 电子爸妈 " 赛道。这些账号站在父母的视角拍摄作品,笑盈盈地把网友、粉丝称作 " 宝贝 ",给人如沐春风般的感受。
" 电子爸妈 " 满足了很多人对完美家庭的想象。翻开那些作品的评论区," 这种才有资格当父母 "" 好希望这是我的爸妈,好希望这是我的人生 " 的热评随处可见。有人视为精神食粮,有人当作学习教材,场面相当热闹。
此时,渴望成为时髦爸妈的中青年们又代入了,学得发了狠、忘了情。殊不知,从 " 电子爸妈 " 们的粉丝画像来看,他们的核心受众其实是熟龄群体。换句话说,这还是专供上一代 " 原生家庭 " 创伤的特效药,对新一代小孩疗效甚微。
比起温暖治愈的 " 电子爸妈 ",互联网传说中的 " 江浙沪爸妈 " 对 05、10 后更具吸引力。这几年,富养亲子关系、不做扫兴父母等说法渗透全网,甚至产生了 " 穷人不配生孩子 " 的极端言论。
父母愿意支持小孩,这本没什么问题。但当富养思维变成一种博弈手段,性质也就变了味儿。在社交媒体,经常能看到父母发帖求助:" 不给孩子买谷 / 请委托老师,他们就会情绪失控怎么办 "。就说硬糖君的堂姐,即便请假陪女儿制作 " 无料 ",让其可以按时在漫展跟同好做交换,照样无法逃出 " 你不愿意托举我 " 的指控。
最让人难以置信的还是,双方经常会突然达成一种诡异的和解。一番情绪失控社交媒体互挂之后,堂姐在朋友圈晒出和孩子做手工的日常,话里话外都是岁月静好。侄女在短视频隔空表白,感谢家人无条件支持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忘回复表示羡慕的网友—— " 希望大家都有时髦妈妈 "。
李凡也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遇到过这样的割裂现象。在她看来,现在绝大多数的所谓新型亲子关系,无非是讨好型人格给自恋型人格提供情绪价值。" 给予和索取都超出必要的界限,一个停不下、一个填不满,双方稍有不慎就会陷入放纵型困境。"
那些经历过原生家庭之痛并有所觉醒的的 80、90 后,因上一辈太强势、不肯认错,留下过或多或少的童年阴影。如今轮到他们当父母,自以为学会道歉是修复亲子关系的最好方法,没想到新一批孩子主打 " 拒绝内耗 ":接受父母道歉,但也选择不原谅。
在媒介风向和生活现实里,父母和孩子都无法避免成为某种程度的 " 墙头草 "。上半个月孩子还想 " 过不被过度关注的人生 ",下半个月可能又在抱怨 " 不管我是一种情感漠视 "。毕竟 " 时髦 " 这东西,本就是一直在变的,而亲密关系又怎能没有定盘星?
亲密关系,悬浮在互联网上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当子女的时候,尽量把 " 原生家庭 " 看得轻一点;当父母的时候,再怎么强调 " 原生家庭 " 的重要性都不为过。可当 " 原生家庭决定论 " 逐渐演变成 " 原生家庭否定论 ",就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就说苦难教育。在很多小孩的认知里,只要家长在自己面前诉说生活不易,这就是一种道德绑架,他们会上纲上线地做出诊断、分类,围绕 " 是不是不爱我 " 反复纠结、发泄一通。
以前的小孩还能 " 糊涂 " 着过日子,但现在的儿童、青少年是网生一代,他们早早被灌输 " 原生家庭 " 概念,小小年纪就沉浸其中无法自拔,自我消化的能力难免变弱。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新一代人明明都在努力做时髦爸妈了,他们的小孩还是生病了、抑郁了。
历史已证明,压制的结果是反抗,是一代人要逃离原生家庭。那么在新型家庭关系里,时髦爸妈提供了无限度的自由和爱,又会得到什么?答案可能是,小孩更加理直气壮的反叛,理由更全面、情绪更激烈。
在今天,如果有人站出来诉说原生家庭的痛苦,围观群众稍要表达反对意见都得小心翼翼,不然轻则接受一波 " 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 的反击,重则被打为 " 说教 "" 爹味 "。脱口秀演员只是吐槽下原生家庭的话题泛滥,不就陷入了 " 居高临下 " 的口碑危机吗。
而在硬糖君看来,新型家庭关系最大的问题,是悬浮。
一方面,互联网放大一切,追求极致成为常态。但我们是血肉凡人,无论是模仿 " 电子爸妈 " 还是学习 " 情感理论 ",都不可能把自己修剪成短视频几十秒里的样子。生活是具体复杂的,拿互联网金句的 " 水晶鞋 " 去卡,那谁都是灰姑娘的坏姐姐。
另一方面,父母和孩子的关注点过于形而上,永远在围绕爱、尊重、自由这些抽象概念打转。硬糖君的堂姐和她女儿隔三差五要为 " 你爱不爱我 " 拉扯一通,话题从不涉及任何切实的细节和矛盾。看似吵得热火朝天,其实言之无物。或许是双方都在回避真问题,也可能是压根没什么大问题。
说到底,看再多网红案例、经典理论,主观的幸福感都是没有一定标准的。新型家庭关系的探索,原本是一场从爱出发的努力。但当这种努力被标准化、表演化甚至极端化后,新式爸妈又将面临新式审判。无论是爸妈还是小孩,或许最好的办法是放下对 " 完美 " 的执念,在具体的相处中找到平衡点。
以前讨伐父母皆祸害,现在审判时髦爸妈,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命题。关于家庭,硬糖君最喜欢李安在《饮食男女》里的说法," 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阅读往期热文
「娱乐硬糖」 现已入驻
猫眼电影丨腾讯新闻丨网易新闻
人民号 | 微博 | 触电新闻 | 商业新知
虎嗅 | 钛媒体 | 知乎 | 界面 | 趣头条
21 CN 看荐 | U C 头条 | 搜狐公众平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