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横财发展会 09-19
年轻人真的喜欢“剩菜盲盒”吗?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听说,最近「年轻人」集体爱上了「剩菜盲盒」?

之所以是听说,纯粹是因为身为 Z 世代青年的主包,朋友圈 0 人对这个新风尚有研究。

问就是,没关注过、没接触过、没有用过、刷到过但没买过、不就是食物临期折扣?

但打开话题热榜时,有关 " 剩菜盲盒受年轻人追捧 " 的讨论,却如开闸放水般,一股脑涌上来。

这让自诩青年生活方式界 OG 的主包,不禁开始怀疑:

主包和朋友们是否被踢出了年轻人队伍?

现实和网络究竟哪里才是生活的真相?

以及「剩菜盲盒」真的大热到遭年轻人疯抢吗?

什么是「剩菜盲盒」?

通俗的说法是,商家将当天打烊前未售出的食物,以盲盒形式用 " 白菜价 " 出售,价格通常是原价的一折到五折之间,但在开盒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这单实际是亏还是赚。

应该有不少朋友们,最早是从新加坡留学生博主的短视频中,了解过类似的玩法。

在新加坡,花费 10-15 新币,相当于正价的五分之一,即可限时限量体验诸如新加坡君悦,费尔蒙,威斯汀等高级酒店的自助餐,可售食物不乏龙虾、螃蟹等高价菜肴,性价比拉满。

消费者只需在特定的线上平台购券(新加坡是 treatsure ) ,前往酒店前台支付餐券后,工作人员会发放一个正常尺寸的餐盒,消费者就可以到取餐区自助打包。

观赏这类视频,最大的乐趣是看新加坡留子们,如何用有限的餐盒装到最有性价比的食物。

为了让视频更有可看性,也为了能最大程度绘本,博主们不负众望各显神通,潜心研究 " 盲盒基建学 ",鹰眼辨识贵价美食,力图用食物填满每一条缝隙,以期价值最大化每一寸空间。

弹幕上的观众们,则隔着屏幕给留子们支招,也算是云满足了这种低价捡漏的快乐。

尽管这个赛道大热,但「剩菜盲盒」在多数人的认知中,还是作为热门短视频内容的角色而存在,观众们更多还是停留在线上观看阶段。

然而,从某一天开始,网络热点上突然挤满了这样的标题:

"年轻人的新宠 - 剩菜盲盒"

"难抢的剩菜盲盒,为什么让年轻人着魔"

"小红书上的年轻人,爱上了剩菜盲盒"

"XX 元的五星级酒店剩菜,遭年轻人疯抢"

......

看完后人人都会产生一种错觉:国内的年轻人不是在抢剩菜盲盒,就是在抢剩菜盲盒的路上。

而这些文章,也不约而同地遵循着同一套叙事逻辑:从剩菜盲盒在年轻人中间大火出发,头头是道地分析年轻人追捧的原因。

它们总是先鞭辟入里地解读「剩菜盲盒」本身的妙处。

比如,五星级酒店提供这类服务,在品质上就是降维打击;花费 9.9、11.9、15.9,就可以买到原价 30、50、80 的食品,在性价比上一绝;盲盒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为消费者创造新奇的体验;再上个价值,餐厅能够借助这种模式减少食物浪费,和消费者共践环保主义的理念。

而后,将年轻人追捧的行为升华为摆脱 " 消费主义奴役 " 的新型消费实践,在平衡生存基建与生活方式的同时进行的一场自我修正。

听上去颇有道理,细细想来,却又有一个明显的逻辑谬误:一切的叙事都是从年轻人爱死了「剩菜盲盒」的定论开始,焦点永远在原因剖析上,从笔者到读者都默认这个叙事前提。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

" 剩菜盲盒 " 是个舶来品。

盲盒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日本的福袋文化,但在盲盒里面装上 " 剩菜 " 的开山鼻祖,则是 2015 年在丹麦成立的企业— Too Good To Go(意为 " 弃之可惜的好东西 ")。

据说是几个年轻人在哥本哈根的一家自助餐厅吃到打烊时间,发现商家正在倒掉那些完好的食物,觉得这样太浪费食物了,于是花了几个小时建起网站,往上面放餐厅打烊前的甩卖信息。

他们开发了一个名为 Magic Box 的东西,又名 " 魔法袋 ",即临期食物盲盒,将零售商和餐厅里还没过期但需要被处理掉的食物,以低价盲盒形式上架到 APP,供消费者选购。

这一模式迅速风靡欧洲,覆盖从街角面包店到五星级九点自助餐厅的 " 剩菜 ",截至 2023 年,已在 17 个国家覆盖 8 万家门店,累计减少食物浪费超 2 亿份。可谓是绿色经济的创举。

在中国,这个概念的落地还在本土化的过程中。

2022 年," 惜食魔法袋 "、" 米粒盒子 " 等平台开始试水,从一线城市的面包房、咖啡厅着手,逐渐拓展到集市、酒店等领域。

公开数据显示,2023 年," 惜食魔法袋 " 用户量突破 300 万,合作商户从 500 家激增至 5000 家。初期势头听起来不错,但没有检索到近年的新数据。

打开小程序一看,似乎到了 2025 年,平台们也没有太大的变化,依旧是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之间打转,合作的品牌和商户数量也并不多。

基本还是以面包、轻食品类为主,中间偶尔混进几家卤味店和便利店,高级酒店自助餐屈指可数,大多需要在限定时间内进行抢购,极少数允许消费者自行打包。

即便是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附近的可选项也少得可怜,来来回回也不过是那几家熟悉的店铺。这样的资源基本盘,很难说可以支撑起 " 年轻人的追捧 "。

至于媒体报道中频繁提及的 " 年轻人爱上了剩菜盲盒 "。

以小红书平台为例,单从相关话题阅读量过亿来看,似乎是颇有热度。但点进去细看内容,你会发现霸屏的主要是海外 IP 的剩菜盲盒体验,中间夹杂着不少各平台的 KOC 种草,零星能发现一些国内用户的真实分享。

抖音平台也大差不差,真实的用户评测少,大批量的 KOL 推广内容,熟悉的开场白如 " 不是白天买不起,而是晚上更有性价比 ";常见评论如 " 不是,你们都不知道惜时魔法袋吗?"" 好有意义的平台 "" 第一次用的时候,就觉得良心平台肯定会火,果然现场藏不住了。"

满屏的营销痕迹,某种程度上营造出了热闹的氛围。

但当普通观众看完,打开小程序想尝个鲜,才发现要么自己所在的城市没有,要么自己家附近没有几家门店。

好不容易体验上了,结果可能是跨越大半个城市满怀期待地买回来一堆自己不喜欢的食物,或是到手三小时就要过期的吐司,来不及消耗就要直奔垃圾桶,甚至部分食物连安全都不过关 ......

至于消费者最在乎的性价比,剩菜盲盒似乎也未能给到满意的答案,不同于博主视频里的实惠分量," 扣扣搜索 " 成为了评价中的高频词。

更有网友辣评:这是以剩菜盲盒之名做到店自取。

虽然盲合形式还算是新颖,但是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临期食物折扣早就以各种形式存在。

追求性价比,可以蹲超市晚八点以后的折扣,逛奥特莱斯版超市,还有选择多样的拼好饭。

退一万步来说,最近流行的 " 夜间出门捡菜 " 性价比更佳,不仅能节约买菜钱,连去健身房的费用都能省下来,主打一个反消费主义 + 环保理念的超级结合体。

总言之,无论从哪个维度看,铺天盖地地造势 " 年轻人爱上剩菜盲盒 " 的可信度都要打个问号。

那为什么上网还是感觉全中国的年轻人都在抢剩菜盲盒?

每个人的网络世界,都是算法和媒体为你量身定制的世界,这本质上是一场精彩的议程设置和拟态环境的大型合谋。

1922 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中指出: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 "。这成为 " 议程设置理论 " 的雏形,此后相关概念历经了数次拓展,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与此同时,大众媒介注意某些问题而忽略另外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就可以影响公众舆论。

简言之,媒体或许无法左右你对 " 剩菜盲盒 " 的观点,但是他们只关注并谈论 " 剩菜盲盒为什么受年轻人喜欢 " 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对舆论造成了影响,即:集体默认剩菜盲盒在年轻人中间真的火得不行。

当这个信息高频触达你,这种频繁的刺激会持续加深人的脑海印象,你会逐渐将其视作生活的一部分。

至于为什么炒热度总是带 " 年轻人 " 标签,无非就是人最关心与自己相关的话题。

大家都明白,年轻人是块砖,舆论的垫脚石,哪里需要哪里搬。需要彰显正能量时,我们是 " 后浪 ";需要批判时,我们是 " 躺平族 ";需要讨论消费时,我们是 " 精致穷 ";需要流量了,我们就是 " 剩菜盲盒的忠实拥趸 "。

议程设置的最终结果是构建出 " 拟态环境 ",人们生活在拟态环境和真实环境叠合的双重环境中,可能偏离对现实的准确认知。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营销手法日新月异的当下,虚幻信息的区分更加艰难。

此时此刻,在你的定制版世界里,

设计 / 视觉:Lvv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朋友圈 新加坡 短视频 留学生 龙虾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