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 10 万只湖羊养殖基地。
产业根基扎实
规模集群与绿色生产双向发力
榆林羊产业凭借千万级饲养规模与高度集聚的空间布局,奠定了全国养羊强市的地位。 2024 年,全市羊子饲养量达 975.22 万只(其中绒山羊 772.63 万只、肉绵羊 200.58 万只、奶绵羊 2.01 万只),同比增长 1.5%;羊肉产量 6.8 万吨,同比增长 11.3% ;羊绒产量 3058.84 吨,同比增长 70.1%;产业产值 68.61 亿元,占全市畜牧业总产值 48.6%、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2.2%。综合生产能力位居陕西省第一,位列全国地级市第 11 位。近 10 年羊子饲养量始终稳定在千万只上下,产业发展韧性强劲。
在区域布局上,榆林形成以长城沿线风沙草滩区为核心的羊子优势养殖板块,该区域饲养量占全市 80% 以上,已建成 5 个百万只养羊大县、29 个 10 万只养羊大镇(含 4 个 20 万只养羊大镇)、185 个万只养羊大村,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为原料稳定供应与加工集散提供坚实支撑。
横山区马家梁陕北白绒山羊养殖示范园。
规模养殖快速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成为主流。 2024 年,全市养羊户(场)9.83 万户,累计备案登记规模以上养羊场 2152 家,认定市级以上示范农民合作社 162 家、示范家庭农场 390 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49 家(其中国家级 3 家、省级 14 家),规模化水平从 2020 年的 20.4% 提升至 44.2%,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种养结合、舍饲养殖、农牧循环的绿色生产方式全面推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成效显著,建成 5 万吨羊粪生物有机肥加工厂 1 家、3 个区域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厂及 29 个收集点,实现病死畜禽处理尾料资源化利用,构建起生态循环发展闭环。既契合国家节粮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探索出农牧交错区域产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特色路径。
羊粪有机肥加工厂。
饲草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稳定支撑。全市建成人工饲草基地 250 万亩,培育 10 万吨饲草加工企业 1 家、牛羊反刍饲料加工企业 3 家,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 70%,饲草资源总量达 600 万吨。全市建成 20 余家镇、村级饲草集中加工场点及收储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养殖户提供饲草料收储、加工一体化服务,有效缓解区域性、季节性饲草短缺问题。
高产优质苜蓿。
产业链条延伸
从养殖到融合的全维度升级
实施强链、延链、补链,持续壮大产业 " 链主 " 梯队,推动羊产业从单一养殖向全链条融合发展跨越,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产业融合格局。纵向层面,构建上游种养结合、中游屠宰加工与副产品开发、下游品牌销售与物流贸易的三产融合格局;横向层面,逐步探索牧、文、旅、餐饮、数字智能、休闲康养、金融、能源转化等跨产业融合模式。目前,形成羊绒毛(种植 + 种羊培育 + 养殖 + 轻纺)、肉羊(种植 + 养殖 + 屠宰加工 + 副产品 + 品牌销售 + 餐饮熟食预制菜)全产业链发展典型模式 5 个,产业化联合体 13 家,全产业链产值达 150 亿元以上,全链条惠及人口近 150 万,三产融合新业态基本形成。
屠宰加工环节产能与品质双提升,产品附加值显著提高。全市建成羊子屠宰加工企业 12 家(含 3 家熟食制品企业),年设计产能 606 万只,羊肉深加工量 2000 多吨,熟食产品 12 吨左右,加工产品从传统白条肉、简单分割逐步向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延伸。流通渠道日益多元,20% 至 30% 通过市外直营店、餐饮店、电商平台、网络直播等方式外销,依托邮政、韵达等快递冷链物流或企业自配冷藏车辆实现高效配送,远销国内 20 多个省市。以羊肉为主的榆林优质畜产品展销门店在北京投入运营,成功拓展香港销售渠道,市场覆盖范围持续扩大。
羊肉屠宰加工。
羊绒毛加工产业规模与影响力持续攀升。建成羊绒毛洗涤分梳、羊毛防寒服生产加工企业 300 余家,年产羊绒毛产品 1600 多万件,羊绒年交易量 4000 吨以上,产值约 30 亿元。榆阳区轻纺产业园正全力打造纺织产业创新集群。
科技良种赋能
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 " 内核 "
榆林始终将良种培育与科技应用作为羊产业提质增效的核心支撑,坚持 " 育、繁、推 " 一体化发展,不断强化产业 " 芯片 " 竞争力。良种体系建设方面,全市建有羊子省级保种场 3 个(含 1 个省级滩羊保种场、2 个省级细毛羊保种场)、省级畜禽核心育种场(湖羊)1 个、扩繁场 43 家,存栏陕北白绒山羊、湖羊、萨福克、杜泊等优质种群 2.8 万只,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种羊 2 万只以上。建成羊子人工授精站点 16 个,年推广使用优质冻精 3.5 万只,良种覆盖率持续提升。
品种改良与选育工作持续深化,推动羊产业向特色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以 " 三优三高 " 为培育方向,加快推动绒山羊提质增效,积极开展 " 细长绒型 "" 多绒型 "" 多胎型 " 品系选育;构建以湖羊为母本,萨福克、杜泊、澳洲白、小尾寒羊等为父本的肉羊杂交生产体系;东湖肉绵羊新品种进入横交二代培育阶段;因地制宜探索奶绵羊新业态。逐步形成以绒山羊为主导,肉绵羊、奶绵羊协同发展的 " 三羊开泰 " 新格局。
规模化陕北白绒山羊养殖。
科技赋能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坚持产学研协同,深化校地企合作。榆林市人民政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同组建榆林市羊产业发展研究院,每年安排专项研究经费开展羊子全产业链关键技术攻关;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实施 " 黄河流域草牧业高质量发展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 ",集成多项可推广、可复制的技术模式。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基地、技术服务团队及基层技术推广体系的科技研发、推广、应用作用,推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
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加速渗透产业各环节,推动羊产业向 " 智 " 造转型。" 小牧丁 " 智慧管理系统、智能表型测定系统、机器人撒料车、智能耳标等设施设备广泛应用,榆林智慧畜牧平台省内用户达 3.2 万户,被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列为 " 数字农业农村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 优秀案例。" 1+12+N " 全流程数字化监管服务平台加快构建,市级防疫物资、防疫人员管理与接种记录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无纸化检疫出证全面推行,智能化疫病监测预警平台逐步完善,产业管理效率与精准度显著提升。
智能撒料车。
品牌政策护航
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榆林高度重视羊产业品牌培育,构建 " 区域公用品牌 + 企业品牌 + 产品品牌 " 多层次品牌矩阵,产业影响力与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在品牌建设方面,羊肉类产品拥有 3 个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注册区域公用品牌 4 个,培育产品品牌 100 余个,产品远销国内 20 多个省市,成为国家重大活动专供食材。榆林市畜产品展销中心在北京建成投入运营,与香港客商签约 20.1 吨羊肉供应订单,打通了港澳销售渠道。羊绒毛类产品注册 " 榆林羊绒 " 区域公用品牌,培育中国驰名商标 3 件、中国著名商标 1 件、省著名商标 12 件、省名牌产品 4 件、集体商标 1 件,品牌溢价能力与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品牌推广力度持续加大,多渠道提升榆林羊产业知名度。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行业展会、产销对接会,依托 " 羊道 "" 打平伙吃羊肉 " 等特色文化,借助陕北民歌、戏曲、影视、书籍等载体讲好品牌故事,探索打造羊文化小镇、博览园,推动品牌建设与文化传播深度融合,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
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为羊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榆林先后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若干政策》《榆林市进一步加强封山禁牧扶持舍饲养羊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文件,从 2024 年起连续 5 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 50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舍饲养羊重点镇、村建设,其中 2024 年度扶持建设重点镇 12 个、重点村 11 个、示范村 47 个,2025 年拟支持建设重点镇 8 个、重点村 21 个。在项目资金方面,成功争取国家陕北肉羊产业集群建设项目,落实中央资金 1.24 亿元;在金融服务方面,创新开展 " 榆羊险 "" 榆羊贷 " 养殖保险信贷试点,累计投保羊子 20.1 万只,发放贷款 1250 万元,有效缓解养殖户资金压力。
机制保障持续强化,确保政策落地见效。推行羊产业链 " 链长制 ",制定《榆林市羊产业链 " 链长制 " 工作方案》,实行月工作例会制,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强化部门协作联动,有效破解土地、电力、税收等制约瓶颈,加大产业链后端及新业态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打通供应链、提升价值链,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协同、市场主导、主体参与的产业发展合力。
榆林将继续围绕产业高质量发展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强化良种培育、推动科技赋能、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持续挖掘羊产业新质生产力,努力建设全国优质羊肉生产基地、优质种羊生产基地和世界优质羊绒生产基地,让百亿级羊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释放更大动能。(榆林市畜牧兽医局供稿)
来源 / 榆林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