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汽车 09-19
五年暴增30倍,中国新型储能高增长背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中国新型储能行业处于关键转型,未来五年装机量瞄准 3 亿千瓦

文|王欣 赵成

编辑 |   江玮

" 中国已成为全球储能发展的重要引擎。新能源革命已进入以储能为关键支撑的下半场。"9 月 17 日,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在 2025 年世界储能大会上表示。

如今,中国已稳坐全球最大新型储能市场的宝座。截至 2025 年上半年,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突破 9500 万千瓦,短短五年间增长超过 30 倍。

在装机规模稳步增长、技术持续迭代、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背景下,推动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 " 十五五 " 期间的关键任务。

行业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安全隐患、恶性价格竞争、参数虚标、技术同质化及低水平重复建设等现象逐渐凸显,制约了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在此次世界储能大会上,曾毓群提出,应构建以安全、真实、创新为导向的产业生态,破除行业恶性内卷,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

宁德时代创始人、董事长 曾毓群 来源:2025 世界储能大会

储能产业 " 井喷 " 之下:高增长与隐忧同在

" 十四五 " 期间,在政策支持下,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与技术创新实现显著突破。

政策方面,新型储能于 2024 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正式实施的能源法进一步明确了其法律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全年从中央到地方共发布储能相关政策 770 项。

装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据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总经理胡明介绍,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 9668 万千瓦,储能总量达 2.26 亿千瓦时。2024 年新型储能平均利用小时数提升至 911 小时,同比显著增长,在电力保供与新能源消纳中发挥关键作用。

技术创新实现全球引领。国家能源局推动 56 个新型储能试点示范项目,涵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飞轮储能等 9 种技术路线。行业在关键领域取得多项突破:1175 安时大容量电芯实现量产,电芯循环寿命突破 1.5 万次,半固态电池进入小批量生产阶段,全固态电池技术持续迭代,系统成本下降超过 15%,带动产业直接投资超 3000 亿元。

尽管成就显著,新型储能行业在高速成长期面临严峻挑战。在 2025 世界储能大会上,曾毓群直指行业五大痛点:安全风险、恶性价格战、参数造假、技术同质化和无序扩张。

储能安全是核心痛点。截至 2025 年 5 月,全球已公开的储能安全事故达 167 起,随着调用频次增加,风险持续累积。

价格恶性竞争加剧。据介绍,三年间储能系统价格下降约 80%,近期某集采项目中标价甚至低于 0.4 元 / 瓦时,严重偏离成本。恶性低价导致减配降质,埋下安全隐患。价格战已蔓延至海外,导致企业毛利缩水,不可持续。

参数虚标已成行业 " 潜规则 "。" 部分项目实际寿命不足承诺值的 25%,严重损害行业信誉。" 曾毓群说。此外,全国储能相关注册企业已超过 30 万家," 全民做储能 " 的热潮背后,隐藏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未来 " 孤儿电站 " 的风险。

与此同时,当前新能源电力系统仍面临严峻的消纳挑战。南方科技大学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长赵天寿指出,尽管风光发电成本已低于煤电,且装机量超过煤电,但由于其 " 不可控性 ",全国平均弃风弃光率达 5%,部分地区甚至超过 30%。导致实际发电量显著低于装机容量。

他认为,缺乏能够满足跨天、跨周甚至跨季节调节的 " 长时储能 " 技术,是当前问题的根本原因。面对这一挑战,他提出发展高安全、经济可行、资源可及的长时储能技术是破解新能源规模化利用瓶颈的关键。

面对当前挑战,产业一致呼吁构建以安全、真实、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产业生态。工信部原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苏波也指出,要重点解决技术同质化、市场机制不完善、安全监管不足等系统性问题。

2025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下称 "136 号文 "),标志着储能产业进入全面市场化新阶段。

针对上述文件,9 月 18 日,2025 年储能大会与会者形成共识:"136 号文 " 取消强制配储,短期看行业 " 疯狂增长 " 被按下 " 暂停键 ",但长期而言有利于倒逼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

瞄准 3 亿千瓦目标,推动高质量转型

展望 " 十五五 ",新型储能将进入实现高质量转型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3 亿千瓦成为一个 " 关键数字 "。

根据《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到 2027 年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目标为 1.8 亿千瓦以上。同时,《新型储能技术的发展路线图(2025 — 2035 年)》进一步提出,到 2030 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预计超过 2.4 亿千瓦,到 2035 年将达到 3 亿千瓦。

此次 2025 世界储能大会上,胡明指出," 十五五 " 是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新型储能是最重要的发展支撑。

" 储能作为新型电力系统源网荷储四要素中的重要构成,其规模化发展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最重要的标志。与源网荷三个环节的规模体量相比,储能的规模决定‘十五五’新能源发展质量,影响电网安全运行水平,同时关系着消费侧用能质量和经济性。" 胡明强调。 

他指出,电源侧储能是提升系统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尤其在新能源基地外送场景中," 十五五 " 期间要求清洁能源占比不低于 60%,与 " 十四五 " 相比有显著提升,需配置的新型储能规模也将进一步增加。 

胡明进一步表示,应统筹推进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储能协同发展,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完善市场与价格机制,积极推动新型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全球储能市场同样空间广阔。" 过去五年,全球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增长了 11 倍。根据联合国气候大会数据,为实现 2030 年可再生能源提升至目前三倍的目标,全球储能累计装机需达到 1.5 太瓦,其中电池储能需达 1.2 太瓦,这意味着需在当前基础上增长 6 倍。" 曾毓群说。 

为实现这些目标,行业必须从追求规模转向注重质量与安全。正如曾毓群所呼吁,应坚守安全底线,建立基于实证的评价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前沿技术应用。通过全产业链协同和政府市场双轮驱动,新型储能才能真正承担起支撑能源转型和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历史使命。

责编 | 王祎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新能源 技术创新 创始人 宁德时代 国家能源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