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哈拉边缘的村庄,在阿特拉斯山脉的诊所,有一群中国医生在忙碌。许多人不知道,他们手中的听诊器、柳叶刀已经 " 接力 " 了半个世纪!
今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 50 周年。1975 年 9 月,上海组建的第一支中国医疗队进驻塞达特省的哈桑二世医院,由此开启援摩洛哥医疗的历程。
50 年来,上海连续向摩洛哥派出 197 批医疗队、2025 人次的医疗队队员。一代代上海医生秉承 " 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 " 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创造了无数生命奇迹。
值此特别时刻,记者对话他们中的代表,走近摩洛哥的上海医生。
百年不遇大地震,在深夜接生 " 地震宝宝 "
尽管已返沪两年,上海保健医疗中心副主任、第 194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总队长范晓盛依然对援摩往事历历在目。尤其是 2023 年 9 月 8 日的深夜。
" 当时,我们已准备睡觉,突然窗户开始剧烈晃动。我的第一反应是——地震了!" 范晓盛第一时间联系各分队,了解到队员均告平安的同时,马上投入当地救援。尤其令他感慨的是,在震感明显的本格里分队,队员们已开始收治紧急送院的孕妇。
" 后来才知道,这是摩洛哥百年不遇的 7.0 级大地震,可当时我们根本没多想,在地震中的医院、冒着余震的风险一头扎进救援工作,接生了一批‘地震宝宝’。" 范晓盛自豪地说,第 194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共 29 人,在完成两年常规医疗援助任务的同时,还经历了摩洛哥史无前例的大地震,队员们不仅投入地震救援,还在震后摩洛哥宣告 " 缺血 " 的情况下,纷纷撸袖献血,与当地百姓共克时艰。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医生、第 194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赛达特分队队员周珑就是献血者之一。很难想象身形娇小的她,还是当地的 " 母婴守护神 "。援摩两年间,她完成门急诊约 4000 人次,分娩约 1600 人次;管理各类高危孕产妇急诊,开展新技术降低剖宫产率。
" 不要小看这些数字,我应该可以说出每一个数字背后的故事。" 周珑坦言,当地分娩量很大,她可能在一天里就要独立面对 20 多名孕妇。并且,由于卫生观念、医疗体系的差异,需要急救的危重孕产妇比例很高。" 在上海,我们感觉很难救的前置胎盘,在当地会经常遇到。我必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而当我能成功手术、帮助患者保住子宫,会非常有成就感!"
同样经历地震,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针灸科医生、第 195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穆罕默迪亚分队队长沈含冰在艰难时刻,带领队伍坚守岗位。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援摩中国医疗队中唯一的中医队,他们以针灸推拿为特色,小小银针、特色手法以实打实的技术与疗效在当地 " 圈粉 "。
在摩洛哥的上海医生:有难题,克服难题!
" 缺医少药 " 是不少援摩医生的共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医生、第 194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队员齐研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初到摩洛哥,一度不会看病," 不像在上海,药品很丰富,治疗手段又多。而当地就只有一种糖尿病的药物,且当地人喜欢吃甜食,糖尿病患者又特别多,病情又很复杂。" 齐研印象特别深的是,有一回,她的八个床位上来了七个孕妇,都是妊娠糖尿病,不仅要管 " 准妈妈 ",还要管她们腹中的宝宝,治疗棘手。
怎么办?有难题,克服难题,这就是在摩洛哥当医生!两年援摩,齐研学会了 " 怎么用好一个药看病 ",学会了因地制宜解决患者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嘉定区中心医院普外科医生姜全明有更深的体会。作为第 162、189 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拉西迪亚分队队长,姜全明两次援摩,驻扎在撒哈拉沙漠的边境城市拉西迪亚,面对严酷的地理环境、生活环境,他带领医疗队完成门急诊 1.8 万人次、住院病人 8862 人、各类手术 4660 台,完成重大抢救 135 例,接生 4592 例。
" 什么叫‘缺医少药’,我们可能会连续五六天不睡觉,期间就稍微眯一会儿,因为病人太多了。而你投入的每一次救治,真的是含金量很高的救治,很多是真的需要救命的治疗,你会高度亢奋。" 姜全明还记得,他们曾为一位 107 岁患有肝脓肿、生命垂危的老妇成功手术,创下当地医院高龄手术记录。
此外,妇产科工作量繁重,雷慧、范昱、王武全三位医生每月接诊门急诊病人达 700 余人次、接产 300 余人、手术 160 余台——该医院出生的一半以上的小孩是中国医生接生的。
拉西迪亚地区眼科患者多,眼科张德玉医生克服困难开展各类眼科手术,并创新开展小瞳孔白内障超乳手术、青光眼手术等,其中,青光眼手术及泪小管断裂吻合术填补了当地空白。
半个世纪来,上海医生在摩洛哥医学史上创造多项奇迹,中国医疗队已成为摩洛哥人民心目中的健康守护神。谈及援摩岁月,一名医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无论多难,我们内心坚守着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们是 " 中国医生 ",我们要努力克服困难,对得起国家的嘱托、对得起生命的嘱托。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