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端到云,为什么云车机是车企的必答题?
作者 | 颐圣
编辑 | 志豪
在智能座舱成为汽车差异化竞争核心的今天,行业却面临一个尴尬现实——很多车机体验 " 跟不上用户需求 "。
根据某专业汽车质量投诉平台的数据来看,2025 年 1 月,某车型车机投诉指数高达 551.7,环比暴涨 1856%,核心问题集中在 " 系统卡顿、应用不足、更新停摆 "。
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行业投诉数据显示,车机相关问题在用户反馈中占比持续上升,成为智能化体验的最大短板。
这些问题集中爆发的背后也是结构性矛盾的体现,用户希望车机像手机一样 " 流畅 + 多应用 + 持续更新 ",而传统模式下,单车机应用适配成本高、周期长、OTA 升级受限,导致 " 上市即落后、升级即淘汰 "。
高端芯片价格高企,让车企在性能与成本之间进退两难。
有没有可能,让昨天的芯片跑今天的智能新应用?
▲ CloudDevice 云车机
在这样的背景下,行致科技与华为云联合发布 CloudDevice 云车机方案,提出 " 低配高享、算力普惠 " 的价值理念。
通过端云协同、算力上云,它将重载应用 " 搬上云 ",实现类本地交互体验,并在弱网环境下保持稳定。
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座舱软件生态边界,已适配 20000+ 应用,打通 Android、OpenHarmony、Windows,跨端跨 OS 聚合生态,构建一体化的数字体验。
01.
智能座舱存在 " 算力焦虑 "
成本 x 性能进退两难
过去两年,车企在座舱侧 " 卷体验、卷应用、卷迭代 ",但在真实用户口碑与硬件现实之间,车企又陷入了 " 两难 " 境地。
一方面,用户在追求更流畅的交互、更多样的应用与持续更新的期待,另一方面,车企在本地芯片算力的天花板与居高不下的综合成本上 " 头痛不已 "。
公开数据显示,以某投诉指数样本为例,个别车型在相邻月份出现环比飙升的情况。
进一步拆分车主月度客诉项,车机体验等条目类型占比靠前,显示问题并非偶发,而是硬件算力与软件生态长期错配的外化结果。
从开发侧来看,应用适配是传统车机体系的 " 隐形高成本 "。
在多芯片、多系统、多分辨率与多输入方式并存的背景下,单一车机应用的适配成本可达 50 – 200 万元,适配周期 3 – 6 个月,而且不同硬件平台往往需要重复适配,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正向的开发者收益结构。
从供给端看,座舱体验对图形、AI 算力的需求正快速上行。然而,在相对较老的车机平台,GPU 算力仅约 0.1 – 0.3TFLOPS,面对 AR ‑ HUD、3D 渲染等新需求明显吃力,甚至有厂商因此被迫推出免费或成本价 " 换芯 " 的权宜方案。
在高端芯片侧,虽然在指标上更能 " 扛活 ",但其单颗价格、整机物料与配套成本会对毛利造成明显挤压,特别是在价格战与高配标定同时进行的背景下,形成 " 要体验就要更高成本 " 的两难。
更现实的是,舱驾、舱泊一体化趋势加速推进,端侧需要为更多 " 并发、重载、实时 " 任务预留冗余,这让 " 只靠本地芯片堆料解决体验 " 的思路在成本、算力、迭代速度三重约束下难以长期成立。
02.
重构协同,打破边界
行致科技 x 华为云 CloudDevice 给出新解法
此前,车机体验高度依赖本地芯片性能,导致 " 硬件一代一代卷,体验却始终差一口气 "。
如今,随着云网端边芯协同技术的成熟,把算力搬上云,把体验做成服务开始成为新打法。
根据行业预测,中国汽车云市场正以 26.8% 年增速崛起,2025 年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200 亿元,成为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算力底座。
随着 5G-A 移动网络、F5G-A 光纤网络、边缘 DC 的普及,使端到端时延从 220ms 降至 100ms 以内,配合华为云自研编解码与拥塞控制算法,云端体验已接近本地真机。
因此,相比于传统模式下车企必须在硬件 BOM 与体验之间做 " 二选一 ",现在有一种新玩法,即云车机模式的打法,让车企可以通过轻量化端侧 + 云端弹性算力,实现 " 硬件降本、体验升级 " 的双赢。
从具体能力来看,华为 CloudDevice 可以通过云端 GPU 和 AI 算力承载重负载任务,本地仅负责交互与显示,这样本地所需要的算力就很低了。
从具体参数上来看,该系统最低可以实现 60ms 超低时延,解决 " 不跟手 " 的问题,媲美本地体验。
在弱网场景下,该系统也有对应的优化方案,基本的画质可以保持稳定。
▲ CloudDevice 弱网环境也可稳定运行
这意味着,即使是搭载老旧芯片的车型,也能流畅运行 3D 地图、AR-HUD,甚至云游戏,真正实现 " 昨天的芯片跑今天的应用 "。
从生态规模来看,CloudDevice 与行致科技合作已完成适配应用 20000+,覆盖影音娱乐、教育、工具、游戏等全场景。
该系统还支持用户自主上传 APK(应用程序安装包),打破传统车机 "15-18 款应用 " 的局限。
结合 AI 大模型,车机交互从 " 指令响应 " 升级为 " 需求预判 ",打造 " 千人千面 " 的座舱体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实现这样的功能,离不开优秀的基座能力。
作为座舱体验 " 冰山之下 " 的部分,华为云具备全球领先的云网融合能力,自研 ARM 架构服务器、端云协同引擎,支持万级实例分钟级开通,并通过弹性调度实现资源利用率提升 80%、成本下降 60% 的降本能力。
03.
云业务尚处蓝海
车企客户双赢逻辑闭环初现
不难看出,CloudDevice 端云协同,算力上云的底层逻辑意味着,车企不再需要为每一代车型重新定义硬件算力,而是通过云端持续进化,实现 " 硬件降本 + 体验升级 " 的用户与主机厂双赢。
但是,作为云端业务,如何实现服务、营收、内容三方面的营收闭环,也是重中之重。
目前来看,其中最明显的一条曲线还是从卖硬件到卖服务,车企可通过应用分发、流量包、增值服务实现二次变现。
如此以来,CloudDevice 可以帮助车企和用户同时获得价值增量。
具体来看,通过云端应用业务,车企可引入经过筛选的实用应用,在为车主提供多元选择的同时,保障服务持续优化的能力。
最终来看,通过 CloudDevice,车企不仅解决了算力焦虑、生态困局、升级停摆等行业痛点,还构建了可持续的增长路径。
对于用户而言,这是一种 " 无需换车、体验焕新 " 的普惠方案;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次从 " 硬件红海 " 走向 " 云服务蓝海 " 的战略跃迁。
因此不难看出,智能座舱的竞争,更多比拼的是生态和运营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硬件参数。
CloudDevice 的出现,正在让这种现象成为现实。
云车机的出现,意味着车机不再是孤立的硬件,而是一个可以持续进化的 " 云端入口 "。
然而,云车机并非一剂万能药。它需要车企、云厂商、内容生态、通信运营商等多方协同,才能真正释放价值。但可以确定的是,谁能率先构建 " 算力 + 生态 + 运营 " 的闭环,谁就能在智能座舱的竞争中占据主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