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码 前天
英伟达50亿投英特尔,图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2005 年,时任英特尔(INTC.US)CEO 的保罗▪欧德宁(Paul Otellini)向董事会提出以 200 亿美元收购当时还很弱小的英伟达(NVDA.US),然而,董事会认为这笔交易成本过高,且对是否要巨额投资于 GPU 芯片领域存在分歧,最终否决了这一提议。

二十年风水轮流转。

谁也未曾想到,两家公司的命运会发生如此显著的变化。

如今的英伟达已成为 AI 芯片领域的巨擘,市值达到 4.28 万亿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而英特尔却在为生存挣扎,市值仅千亿美元,还不到英伟达一个零头。

2025 年 9 月 18 日,英伟达宣布,将以每股 23.28 美元的价格——较英特尔前一个交易日收市价 24.90 美元折让 6.5%,向英特尔投资 50 亿美元,或大约相当于英特尔交易公布前市值的 4.6% 左右。

双方合作些什么?

根据公告,双方将联合开发多代定制化数据中心及个人电脑(PC)产品,为超大规模、企业级和消费级市场的应用与工作负载提供加速支持。重点通过英伟达的 NVLink 技术实现两大架构的无缝衔接——整合英伟达于 AI 和加速计算领域的优势,与英特尔领先的 CPU 技术和 x86 生态系统,为客户打造尖端解决方案。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 x86 架构 CPU,而英伟达将把这些芯片整合到自身的 AI 基础设施平台中,并推向市场。

在个人计算领域,英特尔将研发并向市场推出集成英伟达 RTX GPU 芯片组的 x86 架构系统级芯片(SoC),这一全新的 x86 RTX 系统级芯片将为各类对高端 CPU 与 GPU 集成有需求的 PC 设备提供核心动力。

总括而言,这项交易的核心要点包括:1)英伟达入股英特尔的财务投资;2)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 x86 架构 CPU,英伟达会将这些定制的 CPU 整合进自身 AI 基础设施平台,这有助于英伟达将自身在 AI 与加速计算技术的优势,与英特尔在 x86 架构 CPU 方面的技术相结合,打造更强大的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 CPU 和 x86 生态融合;3)让英伟达能够接触到英特尔的企业客户,尽管英伟达在销售 AI 芯片方面成绩斐然,但在企业数据中心业务方面并没有太大的进展,英特尔在企业数据中心方面的优势或可为其提供帮助。

英伟达的 GPU+ 英特尔的 CPU?

将时间线拉回到大约 19 年前。

2006 年,全世界大部分的个人电脑都使用英特尔的 CPU,英特尔成功战胜了AMD(AMD.US),成为最顶尖的 x86 指令集架构芯片供应商,x86 也成为英特尔长久以来的价值护城河。

苹果(AAPL.US)是唯一一家不使用基于 x86 芯片的大型计算机制造商。2006 年,乔布斯与英特尔达成将英特尔芯片植入苹果电脑的协议。

但与此同时,乔布斯想知道,英特尔是否也会为苹果的最新智能手机产品生产芯片,当时英特尔的 CEO 欧德宁拒绝了 iPhone 的合同,因为他认为 iPhone 只是一个尼基小市场,英特尔犯不着为此斥巨资开辟一个新的战场。

于是,乔布斯转向了 Arm 架构。

1990 年,苹果和两个合作伙伴在英国剑桥成立了一家名为Arm(ARM.US)的合资企业,该公司使用一种不同于 x86 的新指令集架构 RISC 来设计处理器芯片,虽然英特尔也曾考虑该架构,但既有 x86 这样的护城河,而且要考虑到脱离 x86 的巨大代价,最终还是拒绝使用 RISC。

但对于 Arm 这样的初创企业而言,没客户、没收入,完全没有摆脱 x86 的包袱,却有着要取代英特尔的雄心壮志。很快,Arm 简化的智能架构在小型便携设备中流行起来,并且经过持续优化,更能满足乔布斯的要求。

2007 年,iPhone 开启移动互联网新时代,苹果基于 ARM 架构打造的 A 系列芯片成为 iPhone 的 " 动力心脏 "。

欧德宁没想到的是,他所认为的尼基小市场迅速演变成席卷全球的 " 苹果生态 ",iPhone 所产生的收入甚至超越了英特尔销售 PC 处理器的收入。

2010 年,英特尔试图涉足手机领域,这一举措刺激了 Arm,Arm 决定反向进军 PC 市场,并在第二年高调推行该计划。微软(MSFT.US)于 2011 年推出基于 32 位 Arm 架构的 PC 操作系统 Windows RT,并于 2012 年发布搭载此系统、采用 ARM 架构 NVIDIA Tegra 3 芯片的 Surface RT 平板,被视为 Arm 芯片开始进入面向主流 PC 用户的设备。

关键节点出现在 2020 年,苹果宣布 Mac 产品引入自研 Arm 架构芯片,首款 M1 芯片问世。由于 iPhone、iPad 上的 App 可同步到 Mac 使用,开发者基于 Arm 架构开发应用时,能更便捷地覆盖苹果多品类设备,构建起软硬件一体化的生态闭环,使得 Arm 架构在苹果生态内从移动端自然延伸至计算机端,带动 Arm 在计算机领域的影响力大幅提升。

到如今,全球绝大多数计算设备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 Arm 架构的 CPU" 核心 " 驱动,另一类是围绕英特尔 x86 架构搭建,这两种架构没有绝对的 " 好坏 ",只是各有擅长的领域。

Arm 阵营胜在 " 精简高效 ",是移动设备的 " 心头好 ",以英伟达的 Grace 芯片和苹果用于 iPhone 的 "A 系列 " 芯片为代表;另一个阵营是围绕英特尔 x86 架构构建的设备,x86 架构凭 " 兼容性 " 称霸多年,是电脑和服务器的 " 老大哥 ",核心优势是 " 兼容和全能 ",当前在 PC 领域的代表包括英特尔的酷睿系列和 AMD 的锐龙系列,在服务器方面的代表有英特尔的至强(Xeon)芯片和 AMD 的霄龙(EPYC)芯片。

英伟达在适合 AI 处理的 GPU 领域占据全球八成的市场份额,但与其 GPU 组合提供给客户的 CPU,一直依赖于 Arm 的设计技术。

2020 年,英伟达宣布以 400 亿美元的价格从软银手中收购 Arm,但遭到了监管机构的反对,于 2022 年放弃收购。最近,Arm 表示有意打造自己的 AI 芯片,这可能会与英伟达的 AI 芯片业务形成竞争。

这次与英特尔共同开发 x86 微处理器标准的芯片,或有助英伟达接触到更多依赖 x86 技术来运行系统的企业,而且也能在 Arm 之外,拥有其他的选择。

黄仁勋在与此交易有关的电话会议上表示,英伟达计划成为英特尔至强(Xeon)系列服务器 CPU 的 " 主要客户 ",而两家公司即将开展的合作将带来每年约 250 亿 -500 亿美元的业务机会。

他表示,有了英特尔的 x86 CPU,英伟达可将其直接集成到 NVLink 生态系统,打造出机架规模的 AI 超级计算机,而且两家公司联合开发的集成 CPU+GPU 产品,将催生出前所未有的笔记本计算。

此外,将 CPU 和英伟达的 RTX GPU 融合成一个虚拟的大型 SoC,将成为世界上从未出现过的一类新型集成显卡笔记本电脑。

谁是交易的受害者?

英特尔和英伟达的交易,让两家公司的股价狂飙,但是也有竞争对手黯然神伤,这包括 Arm 和最近已成功抢占英特尔 x86 市场份额的 AMD,两家公司于 9 月 18 日的股价分别下跌 4.45% 和 0.78%。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合作中,黄仁勋巧妙地避谈了英特尔当前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持续亏损的代工业务,反而将全部焦点集中在技术整合与市场机遇上,强调英伟达对 Xeon 处理器的采购承诺与联合开发的潜力。

这一刻意回避或许正揭示了交易的深层逻辑:对英伟达而言,投资英特尔并非为了挽救其代工业务,而是为了直接绑定 x86 生态的核心能力,强化自身在 AI 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地位。黄仁勋不需要英特尔的制造能力——他需要的是 x86 架构的通行证、企业市场的渠道,以及一个能在 CPU 领域制衡 Arm 的合作伙伴。

结语

软银于 8 月 19 日宣布以每股 23 美元的价格认购英特尔的普通股,总投资额约 20 亿美元,而美国政府则于 8 月 22 日与英特尔达成协议,以每股 20.47 美元的价格收购 4.33 亿股英特尔普通股,总投资或约 89 亿美元。

当软银和美国政府以财务投资者身份入场时,英伟达却以战略协同者的姿态,用 50 亿美元撬动了可能重塑行业格局的杠杆。这笔交易不仅是一次技术互补,更是一场生态博弈:英伟达在 Arm 之外开辟了第二条战线,而英特尔则不得不依靠曾经的 " 弃子 "、后来的对手和现在的合作伙伴,来寻找翻盘的可能。未来的较量中,代工业务的亏损或许仍是英特尔的隐痛,但对黄仁勋而言,可能只是棋盘之外的杂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英伟达 英特尔 数据中心 ai 芯片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