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思为
116887 台小米 SU7 标准版召回了。
今天上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召回 2024 年 2 月 6 日至 2024 年 11 月 26 日生产的 116887 台小米 SU7 标准版。
根据公告,召回的原因是部分车型「在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这并非小米 SU7 标准版首次召回。
今年 1 月 24 日,小米汽车召回 30931 台小米 SU7 标准版,原因是这部分车辆可能会因软件策略问题,导致授时同步异常,「影响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对静态障碍物的探测,增加剐蹭或碰撞的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本次召回,小米汽车发文称:「小米汽车永远把用户安全作为第一原则,虽然本次升级不需要物理更换任何零件,但我们仍按照召回的程序进行管理和备案。」
即便如此,这轮召回还是引发了一阵舆情风波:这次召回到底算小米自觉,还是监管下的强制动作?
人们各有争论。
作为一款在上市初引发现象级关注的车型,小米 SU7 相关事件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讨论,本次大规模召回更是迅速登顶各大社交平台热搜榜。
一方面,拥护者盛赞小米的召回行为,是「有责任、有担当的企业」,同时部分声音称,此次发现的问题通过 OTA 就能解决,因此应当算 OTA 升级,而非召回;
其中,也有不少人提及智界 R7/S7 的技术升级活动,是换了种说法的召回,并且不用由国家市监总局发文。
另一方面,也不乏反对者认为事件本身不值得称赞,是「丧事喜办」的行为,也有认为此次部分小米 SU7 标准版召回是「被强制召回」的。
一时间,大舆论的关注点似乎没有在公告讨论的问题本身,而是在可 OTA 实现的召回行为与普通 OTA 的划定界限之上。
实际上,本次召回公告上,便有提及此次召回是小米汽车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该局备案的召回计划。
其对「缺陷」的定义,是「由于设计、制造、标识等原因导致的在同一批次、型号或者类别的汽车产品中普遍存在的不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情形或者其他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
缺陷的调查可以是生产者自行组织调查分析后,将结果报告市场监管总局,也可以是由市场监管总局组织开展。
需要注意的是,除少部分直接点明召回活动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文件外,大部分召回文件并未提及这一情况。
但有也有部分博主援引《汽车产品召回编号规则与编号应用》 中说法称,从召回编号判断,此次召回为「受调查影响召回」。
而拥护者与反对者之间关于「召回」与「OTA」界定争议,今年 2 月份两部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同样有所提及。
今天网上这张广为流传的截图,便是出自两部门对该《通知》的一图流解读。
车辆的 OTA 经备案或备案 + 许可后,即可进行 OTA 升级,而需要通过 OTA 升级消除缺陷、实施召回的,则按上面所提到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实行,是 OTA 升级中一种较为特殊的情况。
而就在今天,小米同步开启推送 Xiaomi HyperOS 1.10.0,该版本优化了支持 SU7 标准版车型的高速领航辅助功能。
该更新包括优化通行连贯性、大车避让与绕行、辅助驾驶速度控制策略等功能,并新增在雨天、夜天等复杂环境下调整辅助驾驶目标车速的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随着 1.10.0 版本的推送,小米 SU7 标准版召回相关的问题可得到解决。
在召回争议之外,拥护者不解的一点还在于,为什么今天斯巴鲁和丰田公司同样发布了召回公布,但就只有小米的召回能登顶热搜?
这似乎是热门品牌与热门车型发生召回事件时的必然。
譬如特斯拉在 1 月 24 日就曾因召回 335716+871087 辆国产及进口车型,高高挂在热搜榜上,该召回同样可以通过 OTA 解决。
随着初面世时的热度逐渐回归冷静,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严格要求逐渐浮出水面,与此同时,监管端对智能网联汽车的辅助驾驶能力升级及其宣传等开始收紧,行业正在进入更为规范的阶段。
前几天开始征集意见的《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与今天小米 SU7 标准版的部分召回都是信号。
大家觉得,在相关法律法规日益完善的趋势下,中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会能如约朝着更规范的方向前进吗?
(完)
----------------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电动星球的支持!我们准备了一系列抽奖活动来回馈各位读者。
参与方式:公众号后台回复专属暗号【超充】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