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观局 09-19
云南菜的扛旗人走了!赵晗和他的云海肴、刀小蛮,到底改变了啥?​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作者:局哥

餐观局出品

9 月 18 日晚,社交媒体突然出现云海肴创始人赵晗离世消息。

图|作者朋友圈截图

餐观局向云海肴相关负责人证实,创始人赵晗不幸突发心梗离世,年仅 40 岁。

赵晗 1985 年生在昆明,是人大国学院首届毕业的。

毕业后他放着看似 " 高大上 " 的路不走,偏偏选了餐饮。

一个把云南菜从云南的小馆子,推到全国甚至国外餐桌的人,最后还是在老家停了下来。

很多餐饮老板都在朋友圈悼念,说 " 他让云南菜能规模化搞起来,这事儿以前没人做到 "。

从 2009 年在后海银锭桥开了一家 300 平的小店,到把品牌做到年销售额超 10 亿,还拿了 " 中国青年创业奖 "" 兴滇人才奖 "。

赵晗用标准化的商业模式,解决了 " 地方菜想全国开,但开不了 " 的老问题。截至 7 月份,杭州、临沂、嘉兴这些地方已经开了 23 家,全国 29 个城市,加上副牌刀小蛮米线,直营门店超过 200 家。

01

2009 年秋天,北京后海银锭桥那边,突然多了个 " 云海肴 " 的招牌,卖云南菜。

图|来源网络

当时赵晗才 24 岁,刚毕业没多久,拉着三个 80 后朋友(朱海琴、户峰阳、吕志韬)挪用了父母买房的钱,就敢开店了。

这四个平均年龄不到 25 的年轻人,当时绝对想不到,自己能把云南菜的格局给改了。

他们分工特别,赵晗管大方向,朱海琴会砍价(谈合作、压成本全靠她),户峰阳以前是搞软件开发的,没想到做小锅米线是把好手,这米线后来成了招牌,吕志韬专门琢磨研发,搞云南特色产品。

这种 " 有脑子 + 懂本地味 " 的组合,其实一开始就给云海肴定了调。

但开店哪有那么顺?头几个月差点没撑下去,客人少得可怜,账上的钱一天天少,眼看就要黄。

赵晗他们没坐以待毙,搞了个 " 每周整点新活 "。

这周搞傣味烧烤夜,下周搞菌菇品鉴周,硬是靠这些小活动把客人拉了过来。

到 2010 年开春,终于熬出头了,日营业额突破了 1 万块钱。

再往后,到 2012 年,北京已经有 4 家店了(后海、中关村、凤凰汇这些地方都有),40 多号员工,在当时北京五万多家餐厅里,能排进前 30。

这成绩放在现在,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赵晗后来聊起早期成功,就说 " 无非是用心 "。

比如食材,非要从云南空运菌菇和香料,就怕不新鲜。但也不死磕 " 纯云南味 ",稍微改了点,适应北方人的口味。

这种 " 不犟但也不瞎改 " 的思路,让云海肴在北京站稳了脚。

到 2015 年,云南省餐饮协会直接评云海肴为滇菜 " 进京入沪下南洋 " 的示范企业。

云海肴已经不是小地方品牌了,能代表云南菜闯全国了。

2018 年,云海肴营收干到 11 亿,成了中式正餐里的头部玩家。

02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云海肴火之前,云南菜特别 " 憋屈 ",只能在西南片区蹦跶,想往全国开,难如登天。

有数据说 ,2010 年之前,云贵菜在全国正餐里占比还不到 3%,90% 的店都在西南。

因为地方菜有个死穴,不好标准化(每家店做的味不一样)、供应链跟不上(新鲜食材运不过来)、没人知道(除了去云南旅游的,没多少人主动吃)。

而赵晗,就是把这几个死穴一个个拔掉的人。

2016 年,赵晗在昆明砸钱搞了个米线厂,为了做出没添加剂的米线,用了 100 多吨大米试错,最后真搞出了只用水和米的米线。

这不仅解决了每家店米线味不一样的问题,2018 年还过了美国 FDA 的认证,云南米线头一回能正经出口,为后来往国外开店铺了路。

然后是供应链,说白了就是怎么保证食材能稳定供应。

赵晗搞了个食材甄选系统,跟云南 20 多家供应商深度合作,一年跟这些供应商买货就花了 6000 多万。

这种餐厅直接对接产地的模式,一来能保证松茸、牛肝菌这些云南特色食材不会断货,二来也帮云南的农户把产品卖得更好,算是双赢。

还有个点,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云南菜,赵晗通过打爆特色产品,比如汽锅鸡、黑三剁、老奶洋芋等来提高顾客记忆。

现在一提云南菜,好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几道菜。这就是把 " 小众菜 " 做成 " 国民菜 " 的路子。

2019 年,云海肴在新加坡开了第一家店,这是云南菜连锁品牌头一回走出国门。短短六年时间,新加坡已经有 5 家店了,好多东南亚人都是通过这家店知道 " 哦,云南菜是这个味 "。

中国烹饪协会说,因为云海肴,云南菜在全国正餐的占比从 2010 年的 2.8% 涨到了 2024 年的 6.3%,直接帮 4000 多人找到了工作,还带动了云南的食材加工、物流这些行业。

赵晗不仅带火了云南菜,还带活了一整条产业链。

03

云海肴在正餐里站稳脚跟后,赵晗又发现了区域餐饮的新机会——云南米线。

2015 年 7 月,他搞了个新品牌叫 " 刀小蛮大理米线 ",在北京华贸购物中心开了第一家店,定位就是 20-35 岁的白领。

刀小蛮打破传统米线的商业模式,玩出了三个新花样:

第一是产品,把仪式感变成好吃又快。传统过桥米线很麻烦,要自己烫菜,刀小蛮直接搞了半只鸡过桥米线,汤是熬了 4 小时的骨汤,米线还是从云南空运的,既能吃到地道味,又不用等太久,特别适合白领。

第二是供应链,不重复造轮子。刀小蛮能蹭上云海肴的云南食材基地,省了不少事,但又单独搞了套快餐配送的路子,用中央厨房 prep 好食材 + 门店现煮的模式,让每一碗米线新鲜到极致。

第三是开店思路,小而精。每家店就 80-120 平,不像云海肴那么大,人均消费 30 块左右,刚好是白领能接受的价格。这种店虽然小,但赚钱快,坪效直接拉满。首店开了 6 个月,就又开了 3 家,而且全赚钱了。

2018 年,刀小蛮还拿了 "CCFA 连锁品牌最具成长力奖 ",它的米线也过了 FDA 认证,跟云海肴一样能出口。

赵晗的想法很明确,云海肴走高端,让大家觉得云南菜有档次,刀小蛮走大众,让更多人吃得起云南米线。打出了一套完美的品牌组合拳。

现在你去上海、广州这些地方,能看到好多米线品牌,比如云阿蛮,还有生烫牛肉米线这种细分品类火得不行,20-30 块的米线快餐成了年轻人午餐的首选。 这些其实都是刀小蛮开了头,证明 " 云南米线做快餐能成 "。

而且刀小蛮和云海肴还能互相搭台。比如在新加坡,云海肴的店旁边往往会开个刀小蛮的档口,想吃正餐就去云海肴,想快吃就去刀小蛮,覆盖了不同场景。

赵晗之前说过一句话特别实在,云南米线就该像意大利面一样,全世界都能吃着。 现在看,这话真不是吹牛。

04

从 2009 年后海那家小店,到 2025 年门店开遍国内外,赵晗用了 16 年,把云南菜从 " 西南土特产 " 变成了 " 能走向世界的菜 "。

他留下的不只是 200 多家云海肴和火遍全国的刀小蛮,最重要的是一套打法:地方菜想做大,别死磕 " 纯地道 ",要搞标准化;别忽视供应链,食材稳了生意才能稳;还要用不同品牌覆盖不同人。

现在餐饮圈还在聊 " 云南菜下一个风口在哪 ",但赵晗却是扛起了云南菜这个风口大旗的第一人。

扛旗的人走了!

云南菜会永远高高飘扬!

* 转发或引用须表明来源于餐观局,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赵晗 朋友圈 云南 北京 创始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