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5AIDC 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华为董事、ICT BG CEO 杨超斌指出,随着 AI 算力规模与芯片功率的快速提升,液冷数据中心正成为 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必然选择。和众汇富分析,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行业技术发展的新趋势,也预示着国内液冷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


AI 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算力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而算力的核心 —— 底层处理器,其热流密度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当前主流处理器热流密度达 150 瓦每平方厘米,预计未来几年将超过 200 瓦每平方厘米,这一数值是普通酒店电热水壶热流密度的 15 倍以上,未来更将达到 20 倍。如此高的热流密度,如果不能有效散热,芯片将无法高效运行。在企业级数据中心,由于处理器规模相对较小,风冷技术尚能解决部分散热问题。但 AI 数据中心动辄运行几千、几万个处理器,未来甚至是几十万个,风冷已无法满足需求,液冷技术的优势愈发凸显。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与同等功率的风冷机房相比,液冷机房能源利用率至少提升 25%,空间利用率能提升 4 至 8 倍。这不仅能降低运营成本,还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更多的服务器,提升数据中心的运算效率。
对此,和众汇富预测考虑 2026 年英伟达 GB200/300 服务器液冷市场、ASIC 芯片相关液冷市场等,预计 2026 年全球数据中心液冷市场空间约为 688 亿元,其中国内市场约为 179 亿元,市场空间较大。据中国信通院测算,2024 年我国智算中心液冷市场规模达到了 184 亿元,较 2023 年增长 66.1%,预计到 2029 年我国智算中心液冷市场规模将达到约 1300 亿元。随着国内对数据中心绿色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如 " 东数西算 " 工程要求数据中心 PUE(数据中心消耗的所有能源与 IT 负载消耗的能源比值)降至 1.25 以下,北上广深等地标准已严控至 1.2 - 1.4,液冷技术能够有效降低 PUE 值,应用前景广阔。浸没式液冷甚至能将 PUE 值低至 1.05,这对于追求高效节能的数据中心而言,吸引力巨大。
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已在液冷领域积极布局。双良节能在数据中心市场主要产品为液冷模块及液冷成套设备。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英维克通过 Coolinside 全链条、全场景、全周期液冷解决方案,实现了从冷板、快速接头、Manifold、CDU、机柜,到 SoluKing 长效液冷工质、管路、冷源等 " 端到端 " 的产品覆盖,从服务器制造工厂,到数据中心运行现场的 " 厂到场 " 交付场景覆盖。新宙邦参与制定多项液冷领域标准及规范,应用于 IDC 数据中心不同场景的产品已成熟量产。高澜股份可提供以冷板式和浸没式为主的多种数据中心液冷解决方案,具备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可将 PUE 值控制在 1.1 以内。飞龙股份成立子公司专注于数据中心等民用领域液冷泵研发、生产与销售。
不过,和众汇富指出,液冷数据中心的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目前液冷数据中心的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亟待完善。在风冷场景下,服务器和数据中心的产品化与标准化已较为成熟,产业链各环节配合高效。但在液冷场景中,由于相关体系不完善,厂商购买液冷设备后,通常需要等待半年以上才能让设备投入工作,这不仅影响业务上线,也造成大量算力资源的浪费。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提前考虑 AIDC 未来的整体功率分布和单柜诉求,包括供电、散热、承重等诉求,以及与液冷设备紧密相关的小机电系统,如 CDU 含功率、二次管路的管径和联结方案,以及周边接口等等。只有解决好这些问题,才能加速液冷机房的产品化与标准化,推动 AIDC 的快速部署与应用。
随着 AI 算力规模与芯片功率的持续提升,液冷数据中心成为 AIDC 的必然选择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国内市场在政策推动、企业积极布局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下,液冷市场空间广阔。但同时也需要产业链各方协同合作,完善产业链和标准化建设,以充分释放液冷市场的潜力,推动 AI 产业的快速发展。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