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闫晓寒
在竞争压力下,跨国医疗巨头或正在重新探索在中国市场的经营策略。
近日,有消息称,GE HealthCare(GEHC.NASDAQ,下称 "GE 医疗 ")正与顾问合作,探讨包括出售其中国业务股份在内的多种选择,潜在的交易可能使相关资产估值达到数十亿美元,但目前这些考虑尚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做出最终决定。
对此,9 月 19 日,GE 医疗方面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我们不对市场传闻发表评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市场之一,我们始终致力于为中国病患和客户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 出售中国业务 " 传闻的出现,正值 GE 医疗中国区业绩承压。2024 年,GE 医疗中国市场收入同比下滑 15%;2025 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收入继续下滑 2%。而 2023 年,GE 医疗中国市场收入还实现了 10% 的同比增长。
过去一年多 GE 医疗在中国市场表现乏力,自 2023 年下半年开始,国内启动医疗行业整顿,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招标采购开始放缓,受此影响行业增长放缓。2024 年上半年,国内启动大规模医疗设备更新,一批有采购意愿的医院暂停招标等待新政落地。
今年上半年,全球三大医疗影像巨头中,仅西门子医疗在中国区营收实现小幅增长,GE 医疗和飞利浦在中国市场营收下滑,其中飞利浦降幅为 11%;同期,国内医疗器械巨头迈瑞医疗(300760.SZ)国内业务营收同比下滑超过 30%。
即便今年以来医疗设备招标采购逐渐复苏,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增长逻辑也已发生改变——未来市场增长模式或不再以新增安装为主,而更多是设备替换。跨国药械巨头在中国的高增长时代或正在远去,他们的新任务是如何在重重挑战下,继续守住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9 月 18 日,GE 医疗股价下跌 3.43%;9 月 19 日收盘,其股价涨 1.23%,收于 74.91 美元 / 股,总市值为 342.01 亿美元。
图源:图虫创意
上半年中国区贡献约 12% 营收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在跨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全球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2021 年,中国已经是飞利浦第二大市场,后来又成为其全球供应链和制造中心;中国市场也是 GE 医疗的第二大市场,公司在财报中称,在 GE 医疗约 5.3 万名员工中,有 1.7 万人位于美国,7000 人位于中国," 中国是我们员工数量第二多的国家 "。
2024 年,中国区业务为 GE 医疗贡献约 24 亿美元营收,约占全球总营收的 12%;2025 年上半年,GE 医疗营收为 97.84 亿美元,同比增长 3%;当期中国区营收为 11.56 亿美元,占总营收 11.82%。
但 GE 医疗在中国这个庞大市场正面临不小压力,2024 年其在中国市场的订单和销售出现延迟。
GE 医疗在 2025 年半年报中称,从长期来看,2024 年一项新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为公司在中国的业务带来发展机遇,但就短期而言,由于各省份仍在制定和公布具体实施方案,客户也才刚刚开始做出采购决策,这一进程的推进速度低于最初预期,因此该计划在短期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 短期内这些延迟因素仍将对我们的订单量和营收造成影响,不过目前我们尚无法预测影响的具体持续时间和程度。"GE 医疗表示。
中国医疗设备市场经历过去十余年的高增长,当下或正在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周期。
就在不久前的 9 月 9 日,GE 医疗首席执行官 Peter Arduini 在摩根士丹利第 23 届全球医疗健康大会上表示,目前中国市场 10% 的增长时代已经不再,未来将保持在中等个位数的增长。
Peter Arduini 预计,今年其在中国市场的业绩将持平或略有下滑," 中国市场未来的增长模式将更接近于现在西方市场所呈现的模样,即不再是过去以新增安装为主,而是更多在设备替换方面。"
虽然中国市场挑战众多,但几乎没有跨国医疗器械巨头愿意放弃这个庞大市场。
改变正在发生。今年 7 月,GE 医疗中国新任掌门人走马上任。7 月 1 日,时任 GE 医疗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张轶昊退休,在强生公司工作超过 20 年的宋为群接棒。宋为群在强生先后领衔跨国并购、本土化落地等要务,在市场开拓等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GE 医疗希望宋为群进一步推进在华战略布局,特别是在本土化生产和创新方面。
实际上,另一大巨头飞利浦去年就进行了中国区的换帅行动,2024 年飞利浦在中国市场收入出现两位数下滑,当年 7 月,刘令接替退休的何国伟,出任飞利浦大中华区总裁。时隔一年,刘令在今年 7 月接受采访时表示,现在飞利浦 " 卷 " 起来了,公司已经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本土化进程提速
中国市场的变化,是跨国医械企业和国内医械企业共同要面对的挑战。不同的是,跨国巨头还要面临另一重压力,即国内医疗器械的快速崛起。
过去多年,跨国医疗器械巨头始终占据中国医疗设备行业主要市场份额。近年来,中国本土器械企业正在快速崛起,迈瑞医疗、联影医疗、东软医疗等在技术创新上正在摆脱模仿阶段,市场竞争上也常以价格战快速蚕食外资巨头市场份额。
在部分成熟度较高的医疗器械产品上,国产化程度已较高。比如低值耗材技术门槛较低,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注射器、输液器、医用敷料等国产化率超过 90%;高值耗材中,心脏支架、血液灌流器国产替代率分别达到 80%、90%。在监护设备与生化诊断领域,国产厂家也在中端市场有所突破,监护仪国产替代率约 70%。
在高端市场,国内企业也在加速追赶。目前外资企业仍占据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主要市场份额,上述行业协会数据显示,CT、MRI 等高端医学影像设备国产替代率仅 10%-20%,GE 医疗、西门子医疗等外资品牌仍垄断三级医院市场。
但国产品牌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已实现技术突破,以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的标志性产品光子计数 CT 为例,此前受限于高技术壁垒,全球范围内仅 GE 医疗和西门子医疗实现了光子计数能谱 CT 的商业化。
今年 8 月,联影医疗(688271.SH)自主研发的中国首款光子计数能谱 CT uCT Ultima 以及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 NeuViz P10 碲锌镉光子计数 CT 先后获批上市。这意味着,国产厂商在医学影像领域打破了外资企业的技术垄断,在超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也给 GE 医疗等外资企业带来竞争压力。
国内医疗器械厂商突围背后,不仅有企业的技术突破,也有采购政策倾向国产品牌、集中带量采购等政策持续推进的助力。
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数据,通过集采,目前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等品类价格降幅超过 80%,具有成本优势的国产品牌转而占据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跨国巨头的本土化进程也在加速。2024 年,GE 医疗在中国动作频频——在无锡建立大中华区超声总部,在上海投资用于新产品引入和新产线建设,在天津建成 GE 医疗磁共振东半球总部。
今年 7 月,GE 医疗提供给时代周报记者的资料显示,GE 医疗已在北京、上海、无锡、天津等地设有六大生产基地,其在中国市场销售的全线产品中,中国研发比例突破 50%。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