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蔷薇象征坚韧、团结与生命力。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里说:"(蔷薇)开时连春接夏,清馥可人,结屏甚佳。" 正如蔷之屏书店,创办 32 年来,虽看遍各色书店兴衰流转,却依然是读者心中的不可或缺。
李蔷是蔷之屏书店的经理。读书、思考、交流,是一位作家朋友送给李蔷的话,也是她一直受用至今的至理名言。诚信为先,书籍让蔷之屏和读者之间产生了一种良性的、互动的、稳定的关系。相互分享书籍,交换阅读体会,更多的人在阅读的事情上有了共鸣。
网上购物早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买书也同样面对线上线下的不同选择。在李蔷看来,如果读者想看一本书,那么实体书店可以提供许多同类的图书;而网上购书,一旦不知道书名和作者,盲选的话,就比较麻烦。" 我们曾经遇到过一个小姑娘,她在我们举办的书展上看上一本书,然后拍照片。我问她‘你干嘛?’她说她拍照片在网上买。我当时挺生气的,转念又一想,虽说她没在我这买,但是书店给她提供了图书的信息,也挺好。"
经营一家书店,房租、员工工资等日常开销都是不小的花费,图书销售的利润还要减去给读者的折扣。这些年做下来,对于李蔷来说并不轻松。但是,她把开书店当作事业去干,她喜欢阅读,也享受跟更多人分享阅读收获的乐趣。
每周一次的阅读讲座、稳定且逐渐壮大的读者群、不同书籍打开的新世界……这些都是李蔷和同事们坚守下去的理由。读过两遍《简 · 爱》,李蔷依然会沉浸在故事当中,经典的图书、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她反复爱上阅读,这,也是她做书店,与读者交流的底气。
举办阅读沙龙,开设定期讲座,走出去推销图书,举办各类书展,蔷之屏书店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坐商,而是读者在哪,书店就在哪。
" 我十几岁的时候给蔷之屏书店写过信,现在我都快 40 岁了。"" 今天抽空,参加别的线下活动,现场听了一个讲座,主题为‘公能三哲:张伯苓,晏阳初与卢作孚’,主讲是南开大学的胡老师,地点在蔷之屏书店。"" 这是一家在一个小区深处的书店,按照导航没有找到,后来重新定位了小区之后才找到,书店不大,但书的种类还挺齐全。" 在读者眼中,蔷之屏书店是一位老友,经常见面、可以聊天的那种。
" 我特别爱给别人讲书,我要看到一本好书,就希望你也看,你看完了就跟我聊聊。一个卖书的人就应该要多看一点书。人家问你这本书怎么样?‘不知道,反正卖得挺好的。’这样是给不了读者想要的东西的。" 李蔷说," 我曾经给一位老读者推荐过高建群的书《六六镇》《大平原》。过了几天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我三天就看完了,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小说了。’我听完以后特别高兴,就好像我干了一件伟大的事儿一样。有的读者跟我说‘李经理,去年你给我推荐的书特别好,你再接着给我推荐。’我就觉得这个书店没白开。"
开书店的人大多知道莎士比亚书店。在历史上,莎士比亚书店一直以为落魄作家提供安身之处而为人称道。1922 年,当其他出版商都不愿出版读物,唯有莎士比亚书店的第一任主人丝微雅 · 毕齐(Sylvia Beach)为乔伊斯出版了巨著《尤利西斯》。莎士比亚书店曾是 20 世纪上半叶著名作家和艺术家的聚集地,也更像一个文学沙龙。历任店主不仅热爱图书,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和繁荣。
在法国,李蔷第一次遇到莎士比亚书店,就被已经排到大街上的读者震撼了。尽管各国的书店都面临着经营的压力和挑战,莎士比亚书店依然门庭若市,是读书人心中的圣地。那里也是李蔷的信念之光,她愿意相信书籍带给她精神上的踏实和富足。蔷之屏书店致力于成为莎士比亚书店那样,在文学界、在读者中有影响力的书店。
这些年,除了读者数量的增加,也有更多的出版社和作家与蔷之屏书店有了交集。通过书籍,越来越多的新鲜资讯和新知传递到读者中间。
算上摆地摊和报刊亭的岁月,李蔷与卖书这件事结缘 38 个年头了。对于蔷之屏和读者来说,拥有书籍的每一天都是情绪向上的,充满期待的。" 有能耐的人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 这是南怀瑾的一句名言,也是蔷之屏的开店宗旨。与读者聊书的事情,蔷之屏书店信手拈来,这是服务,似乎也是书店应有的状态。
凌晨 4 点的天还很黑,但是到凌晨 5 点的时候,天就开始蒙蒙亮了。很多人止步于凌晨 4 点。蔷之屏书店愿意等到 5 点钟,看到天际慢慢透出光来。(津云新闻记者吴宏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