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佳儒
编辑 | 刘振涛
自己创立的芯片公司,要被上市公司收购了。上市公司出价 3.16 亿元,自己持有 60.57% 的股权,却只能拿到 112 万元,持有 39.43% 股权的其他股东要拿走 3.15 亿元。
如此 " 白菜价 " 的买卖,芯片公司的创始人竟然同意了。这笔交易,就披露在上市公司晶晨股份的公告里。
9 月 15 日晚间,晶晨股份发布了对芯迈微 100% 股权的收购公告," 白菜价 " 卖股权的叫孙滇,他合计持有的 60.57% 的股权对价只有 112 万元。
除了交易对价迷局待解,晶晨股份选择的收购时间节点也耐人寻味。披露收购公告前,晶晨股份还披露了港股 IPO 的计划。
从常规逻辑看,冲刺 IPO 阶段往往需优化财务报表以提升估值。上半年,晶晨股份营收与净利润增长,但增速双双回落,而拟收购的芯迈微是一家营收规模不到 70 万,且一年半亏超 1.3 亿元的公司。
港股 IPO 进程正处于攻坚阶段,晶晨股份的收购计划无异于一场豪赌,公司到底图什么?
反常的对价迷局:
创始人 21.80% 股权 0 元卖," 白菜价 " 背后藏着啥?
晶晨股份拟收购的芯迈微,由孙滇创立于 2021 年。企查查显示,短短几年时间,芯迈微已经完成了多轮融资,其中最后一轮发生在 2024 年 11 月。
在多轮融资的稀释下,孙滇仍牢牢掌控着芯迈微的控制权。根据公开信息,孙滇个人持有芯迈微 21.80% 股权,还通过两家持股平台间接持有 38.76% 的股权,孙滇持有两家持股公司各 99.99% 的股权。
经计算,孙滇直接和间接合计持有芯迈微 60.57% 的股权。从持股比例上看,孙滇是这起收购的最大受益人。反常的是,这位 " 最大受益人 " 却选择 " 白菜价 " 出让股权。
根据公告,孙滇持有的 60.57% 的股权对价只有 112 万元,更离奇的是,他个人直接持有的 21.80% 股权 0 元卖。
这种看似 " 亏本 " 的操作,实则让孙滇在另一个层面成为了大赢家,外界普遍将其解读为一场精准的 " 止损局 "。
据媒体报道,有市场人士认为,不排除孙滇存在业绩对赌失败的可能,芯迈微持续亏损,创始人可能面临回购压力,低价退出反而甩掉了债务风险,及时止损。
根据公开信息,2024 年以及 2025 年上半年,芯迈微营收分别为 0 元、67.93 万元,净利润分别亏损 9031.50 万元、4005.95 万元。
业绩压力之下,芯迈微又面临融资压力。根据历史融资记录,芯迈微 2021 年 12 月完成天使轮后,8 个月后的 2022 年 7 月又完成一轮,2023 年完成两轮融资;但到 2024 年,融资频次降至一轮;2025 年至今,更是未新增融资记录。
也就是说,孙滇同意低价转让,既通过引入晶晨股份接盘,规避了市场猜测的对赌回购债务风险,也为企业摆脱了融资遇阻、资金链紧张的困局。
据媒体报道,创始人 " 白菜价 " 卖股权,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融资过程中,机构股东约定了清算优先权条款,当公司被收购时,投资人有权优先收回本金及收益,剩余资金由创始人分配。
根据晶晨股份公告,通过核实芯迈微股东历年出资银行流水、工商登记信息等,明确股东出资总额为 3.16 亿元。不难看出,晶晨股份拟出资的 3.16 亿,恰好等于芯迈微股东们的出资额。也就是说,通过这次交易,芯迈微机构股东们或实现保本退出。
目前,对于孙滇 " 白菜价 " 卖股权原因的猜测,晶晨股份及孙滇本人均未作出回应与澄清。
但显而易见的是,这笔交易一旦完成,将有多个赢家:芯迈微可摆脱经营与资金的双重困境,孙滇或可规避潜在债务风险,机构股东或实现保本退出。
但疑问也随之而来,作为买方的晶晨股份,为何要选择接盘?
IPO 关键期的豪赌:
业绩增速放缓,为何买持续亏损公司?
在披露收购案前,8 月份,晶晨股份发布了 2025 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33.30 亿元、同比增长 10.42%,实现归母净利润 4.97 亿元、同比增长 37.12%。
从表面看,晶晨股份延续了营收与净利的双增长态势,但增长降速。2024 年上半年,公司营收、净利增速分别高达 28.33%、96.06%。
而就在收购公告披露不久前的 9 月 5 日,晶晨股份又发布另一则重磅公告:董事会已审议通过港股上市相关议案,正式启动港股 IPO 进程。
一边是冲刺港股上市的关键攻坚期,一边是核心财务指标增长放缓,晶晨股份如何通过优化报表、夯实基本面以支撑估值,成为市场关心的话题。
如今,晶晨股份宣布斥资 3.16 亿元收购亏损的芯迈微,公司图什么?
根据晶晨股份公告,其收购逻辑可概括为一句话:瞄准芯迈微已落地的技术成果与潜力,补全自身通信技术短板。具体来看:
芯迈微在物联网、车联网、移动智能终端领域已有 6 个型号的芯片完成流片,其中一款芯片产品在物联网模组、智能学生卡、移动智能终端场景,已在客户端产生收入。
收购芯迈微,晶晨股份可以整合技术资产与研发团队,扩展公司在蜂窝通信上的技术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公司 Wi-Fi 通信的技术能力,助力公司构建起 " 蜂窝通信 + 光通信 +Wi-Fi" 的多维通信技术栈与产品矩阵。
港股市场注重科技公司的技术潜力、研发能力及市场前景等因素,晶晨股份此时抛出 100% 股权收购计划,意在向外界展现公司潜力与前景,为估值加分。9 月 19 日收盘,晶晨股份总市值为 383 亿元。
然而,芯迈微的业绩表现与竞争环境,让这起收购成为一场豪赌,港股市场究竟会为 " 技术潜力 " 慷慨买单,还是更看重现实盈利?还有待观察。
从业绩层面考量,芯迈微去年 0 营收,今年上半年也只有 67.93 万元,这样的营收数据对于晶晨股份上半年 33.30 亿元的营收体量,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芯迈微的盈利状况不容乐观,2024 年以及 2025 上半年净利润持续亏损,亏损超 1.3 亿元,若不能尽快扭亏,纳入上市公司合并报表后,将拖累晶晨股份盈利表现。
在公告中,晶晨股份也表示,芯迈微整体经营规模较小,核心产品尚未形成规模化收入,经营业绩存在不确定性的风险。
竞争压力上,通信芯片业内人士向媒体表示,芯迈微所聚焦的 Wi-Fi 射频芯片领域,卓胜微、唯捷创芯、希荻微等上市企业凭借先发优势或技术积累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行业内产品迭代、价格博弈等竞争动作频发。
相比几家上市公司,芯迈微营收规模和品牌效应处于劣势,未来如何在晶晨股份的助力下突围,有待观察。
晶晨股份表示,本次交易后,公司将与芯迈微逐步整合,努力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以及长期稳定盈利的能力。但如果芯迈微未来经营活动出现不利的变化,则商誉将存在减值的风险。
根据公告,2025 年上半年末,芯迈微净资产 3590.30 万元,远低于此次拟交易作价的 3.16 亿元。交易完成后,预计将形成一定金额的商誉,具体金额晶晨股份未披露。
这场港股 IPO 前夜的收购计划,堪称晶晨股份为估值加分的一场豪赌。但芯迈微亏损的基本面、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交易背后待解的商誉减值风险,都是绕不开的考题。港股市场的估值标尺,最终会偏向技术的想象力还是盈利的确定性?我们将持续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