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标 " 这个词,在大多数城市都有相当明确甚至唯一的答案,但在有些城市,它会是个难题。布拉格如此、布达佩斯如此,巴黎更是如此。
凯旋门、香榭丽舍大街、卢浮宫、圣母院,乃至花神咖啡馆、双叟咖啡馆,都担得起 " 地标 " 之名。不过说埃菲尔铁塔排名巴黎地标前五位,肯定不会有什么争议。在巴黎老城里晃悠,总是会见到铁塔的存在。" 钢筋铁骨 " 的它,早已与古典的巴黎老城融为一体,毫无突兀感。这两年,有一些走 " 赢麻了 " 路线的自媒体,极力丑化外面的世界,强调埃菲尔铁塔下的一些边缘角落连硬化地面都没有,可他们不明白,即使是位于波尔多的法国第二大广场,也只是沙土地面,法国人乃至欧洲人除了对公路硬化有执念外,并不会将景点和广场视为面子。更重要的是,用没有硬化路面的角落去贬低一百多年前的工业奇迹,不可笑吗?
屹立于战神广场上、紧邻塞纳河的埃菲尔铁塔,已经存在了 140 多年。1887 年 1 月 26 日,埃菲尔铁塔正式启动修建工程,以迎接 1889 年巴黎世博会和法国大革命胜利 100 周年。1889 年 3 月 31 日,铁塔正式竣工,以当时 312 米的高度成为世界最高建筑。在一百多年前,这样的高度堪称奇迹。当天的落成典礼上,工程师埃菲尔徒步攀登铁塔的 1710 个台阶,将法国国旗悬挂于顶端。后来爱迪生在铁塔的参观留言簿上写道:" 埃菲尔显示作为勇敢的工程师,建造了现代工程伟大的、独创的典范。"
埃菲尔铁塔的奇迹不仅仅在于高度,它可以说是现代文明的一次具象呈现,见证着工业、商业和审美等多个层面的进步。
埃菲尔铁塔是招标的产物——早在 140 年前,也就是 1886 年,法国政府已经启动了面向全球的世博建筑招标。当时法国政府的计划是在战神广场建设一座高塔,主要目标是 " 能吸引人购票参观 " 和 " 世博会后能轻松拆除 "。很显然,第一个目标实现了,而且超越了世博周期,直至今天仍然是 " 摇钱塔 ",但第二个目标并未实现,却也所幸未能实现。
1886 年 5 月,招标海选截止,组委会收到一百多份设计稿,方案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乏让人哭笑不得的 " 奇思妙想 "。有人提出既然要纪念法国大革命,那就设计成断头台的样子,有人说要建一个超大的洒水装置,可以给全巴黎城灌溉,还有人说要做一个巨大灯泡,可以将巴黎照亮八倍。很显然,它们要不就不伦不类,要不就毫无操作性。
1886 年 11 月,埃菲尔公司团队的方案脱颖而出,得到法国贸易部长批准。埃菲尔在方案中已经明确说明:铁的强度重量比远远大于手头和木材,铁塔 " 露骨 " 的结构经过严格的非线函数和微分方程计算,留有足够的安全储备。铁塔底部拱门并不承重,只起装饰作用。大风中塔尖会轻微摆动,幅度约 6-7 厘米。酷暑季节铁塔阴阳面温差带来不同的膨胀度,会使塔尖如同一个相反的 " 向日葵 ",从早到晚画出一个长径 18 厘米的椭圆。
其后古斯塔夫 · 埃菲尔与法国政府和巴黎市政府分别签约,获得在世博会期间和此后二十年铁塔产生的各项收入。不过当时巴黎市政府只能提供 1/5 的资金支持,埃菲尔果断抵押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和所有房产,筹集了另外八成资金。他的果断并没有错,仅仅世博会期间,就有 200 多万人登上铁塔,门票和其余收入已经让埃菲尔收回了投资成本,也让短视的巴黎市政府一度成为笑柄。
1832 年出生于法国第戎的古斯塔夫 · 埃菲尔,是法国建筑师、结构工程师、金属结构专家。1855 年,他毕业于巴黎中央工艺制造学院,其后专门研究桥梁等金属建筑。
1856 年,埃菲尔拿到人生第一个重要工程委托,为法国波尔多设计横跨加隆河的铁道桥。这座 1860 年完工的大桥,将长达五百米的钢铁构件架设在六个桥墩上,使得埃菲尔名声大噪。
1869 年,埃菲尔在法国南部完成了四座桥梁的建设,其中的索尔河高架桥,以两座高达 59 米的铁塔支撑整个桥梁结构,抵御山谷强风,堪称埃菲尔铁塔结构上的灵感来源之一。
埃菲尔的可贵之处,是将 " 建筑 " 从 " 土木 " 中解脱出来,赋予新的架构。不过他的超前,在当时并未被所有人接受。巴黎在奥斯曼的规划下,建筑高度和风格统一,因此许多人都认为一座巨大突兀的铁塔会破坏整个巴黎的景观和古典韵味。作家莫泊桑和小仲马等人都反对建设铁塔,他们和一众艺术家、数学家发表联合声明,并且发起抗议。还有专家称铁塔会破坏塞纳河的生态,灯光会杀死河中所有鱼类,有媒体认为铁塔会改变巴黎气候,或认为铁塔会下沉。
当然,抗议无效,铁塔建设于 1887 年 1 月 28 日启动。埃菲尔极具沟通和公关能力,又有足够的科学理据支持,一再通过传媒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文学家和艺术家在审美层面的抵制,他也一再强调铁塔的美学价值,并认为铁塔未来会成为天文研究和军事瞭望的重要场所。在具体工程中,埃菲尔团队为铁塔设计绘制了数千张图纸,克服了一个个困难。铁塔使用了 7200 吨锻铁,以 250 万个铆钉冷却后的收缩力量,将 18038 个部件紧固在一起。工程方预先以 1/10 毫米的容差制作铆钉孔,二十个铆接小组每天可装配 1650 个铆钉。
相比土木结构的传统建筑,埃菲尔铁塔从用料到网眼状构架,都实现了 " 轻量 " 二字。有数学家计算显示,如果将它的钢铁材料全部熔化,铺在铁塔四脚所围出的路面上,高度只有 6 厘米而已。如果假设以铁塔四脚的外接圆为底做成等高圆柱形容器,仅仅空气重量都会超过铁塔本身。
在 57 米的第一层平台建成后,施工所用的蒸汽机和吊车也随之搬上平台,当时不少人认为这会导致铁塔倒塌,还有数学家认为铁塔建到 221 米时就会被自身重量压垮,也有人认为铁塔肯定会被大风吹倒,结果他们都只能在事实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
莫泊桑也只能承认铁塔的存在,一直反对建塔的他,选择坐进铁塔的二层咖啡厅,只因 " 这毕竟是全巴黎唯一,看不见这座铁塔的地方。" 但即使是他,恐怕也无法否认铁塔的稳固性,几何对称的工业美感,也与巴黎老城并不违和。
如今来看,巴黎世博会只是埃菲尔铁塔的开始,但在当时,世博会的结束却意味着铁塔的生命倒计时。按照原定计划,铁塔会在建成后 20 年、也就是 1909 年时拆除,但埃菲尔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最终使铁塔得以保全。
埃菲尔在塔内第三层设立私人实验室,曾进行过自由落体、气压测量等三百多项科学实验。1898 年 11 月 5 日,法国人在埃菲尔铁塔和四公里外的万神殿之间进行了第一次无线电报测试,发射器安装在塔顶。1903 年,铁塔顶端安装了首台无线电设备,轰动西方世界,也使得铁塔从一座要拆除的临时建筑转型为战略枢纽。也是这一年,法国科学促进会起草了《反对拆毁埃菲尔铁塔请愿书》,巴黎土木工程师协会也发布同样声明。1909 年,埃菲尔铁塔建立了地下军事无线电报站,铁塔也彻底度过拆除危机。1910 年 5 月 23 日,埃菲尔铁塔开始正点报时,夜间信号覆盖 5200 多公里。1913 年,铁塔通过电波向美国和在 6000 公里范围内穿越的船只发送了电报。
在这个 " 抢救 " 过程中,埃菲尔和铁塔一次次面对危机,其中以 1900 年为最。1900 年,巴黎再度举办世博会,但 11 年前铁塔的巨大成功早已成为人们淡忘的过去时,批评声却始终没有停息。正如有人所言:" 埃菲尔铁塔作为 1889 年世博会的高潮,很有可能在 1900 年成为丑陋的赘疣。"
早在 1894 年,巴黎人在讨论 1900 年世博会新展馆时,就已经将铁塔作为重点讨论对象。筹委会颇无契约精神,置埃菲尔拥有铁塔 20 年经营收益权的合约于不顾,一度决定竞标建筑师可以在设计草图中对铁塔进行拆除或改造。结果,竞标就成了一场 " 群魔乱舞 " 的表演,各种设计都拙劣俗气,比如在塔基装饰花边,在顶端安置笨重时钟,或是在塔身安置雕塑、拱廊等。埃菲尔据理力争,捍卫自己签下的合约,加上工程预算的限制,最终顶住了这次荒唐的竞标。
1897 年 12 月,巴黎市政府与埃菲尔事务所签订协议,将铁塔纳入 1900 年世博会,改造工作仅限于以电灯泡用于照明。为了那届世博会,巴黎大兴土木,建造了大皇宫和奥赛火车站等建筑,此时建筑风气已改,金属材料都被藏于古典外观之下,使得铁塔格格不入。公众也对铁塔的改变并不买账,1900 年世博会期间,仅有 117 万人登塔参观,仅有 1889 年世博会的一半。
即使躲过了拆除的命运,围绕铁塔的争议也从未结束。《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一书中写道:
1910 年 12 月 19 日,亨利 · 拉夫当在《高卢人报》发表了一篇长文,庆贺铁塔从此可以永久保留,他一口气列举了各种古老的、让人难受的比喻:" 巴黎的避雷针 "" 风弦琴 "" 大洪水之前的怪兽的骨架 "" 单枝犹太大烛台 "" 庞大底座上的望远镜 "。但随后像 1889 年的大部分的艺术家、他之后的众多学术院人士——安德烈 · 莫洛亚、保罗 · 兰多夫斯基、莫里斯 · 热纳瓦、朱利安 · 格林——那样,猛烈抨击它 " 可怕的、野蛮的、强烈的……咄咄逼人的 " 丑陋," 前所未有的专横 ",它是 " 全速爬上这座城市的皮拉内西的凉亭 ",它 " 占据了整个天空 ",是一场 " 拙劣的表演 "。
但是,在建造 20 年之后,拉夫当特别强调,这座铁塔引发的叛乱力量原封未动,它像 " 战神广场上的哨兵立在革命的疏松土壤上 "。虽然人们对铁塔在科学上的用途有些安慰性的言论,但丝毫不应该忘记,它是 1789 年的女儿," 不是受很好的精神激发的 "。虽然人们可以指望这个 " 飞行物标杆 " 为无线电报提供服务,但是,这个伪装成美丽的电力仙女的铁塔,首先是 " 工会运动的大教堂、骚乱的纪念柱、罢工的圣母院 ":" 在我眼里,它的螺母和螺栓就像是一颗颗子弹,像骚乱中的火枪一样随时会发射,你们不要怀疑,大骚乱的那一天,人们肯定会本能地爬上埃菲尔铁塔,把屠杀的红旗和无政府主义的黑抹布插到它顶上。"
虽然在最后时刻被挽救了回来,但铁塔处境凄凉—— 1901 — 1914 年之间,每年造访它的游客只有 15 — 25 万,其支持者几乎完全是经常在塔上进行无线电报试验的工程师和军人。这些试验是铁塔得以拯救的原因之一:试验开始于 1898 年,1908 年被确认具有军事价值,并于 1915 年首次证明可以进行跨洋联络。不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刚刚诞生的无线电尤其被用于指引巡视巴黎的飞机和截取敌方信息。
于是,埃菲尔铁塔不再是叛乱者的形象,它成了卫兵,它的顶端发出的间断性或连续性的信号被马塞尔 · 普鲁斯特称为 " 友好的警示 ";它是德军部队的 " 电报搜集者 ",是 " 马恩河战役不知名的功臣 " —— 1917 年的《费加罗报》这样称呼它。作为 1914 年的战士、1940 年的抵抗者,它不再是 " 亵渎者 ",不再是 " 大革命的女儿 ",不再是亨利 · 拉夫当所称的骚乱的大教堂。此后它意味着各种痛苦和欢乐,1937 年的世界博览会期间,它焕发出蓝白红三色;巴黎解放时,为迎接美国部队,它又殷勤地变成了一个军人狂欢所;到 1989 年,它仅限于庆祝自己的百岁诞辰,从此跟大革命拉开了距离,尽管最初它被认为是纪念这场革命的。
在钢筋混凝土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这座钢铁建筑代表的丰功伟绩从形态和技术上说可能有些过时了,但它越过了创造它的那个时代,被视为工业时代的杰作,既是当初庆贺它的人们的同代者,也是此后它的再造者的同代人,如阿波利奈尔,罗贝尔 · 德洛奈和勒内 · 克莱尔。
经过几个人的改造,这个 " 艺术上彻头彻尾的荒谬作品 " 变成了地道的现代艺术品,如弗洛朗 · 费尔斯 1928 年就称之为 " 新时代的终极象征 "。拉夫当在前面提到的文章中已经懂得,埃菲尔铁塔述说的 " 不是美,而是工业 ",它认可的只有 " 工厂的沉思和金属的谵妄 "。它所代表的世界,不是砖石建筑、庄重的奥斯曼式大楼、美术馆、细心装点着各种花饰的市政府和政府大楼的世界," 这座庞然大物让人想起的只有火车站、码头、交易所、货栈或鱼市 "。
不过,对于那些 " 厌倦了古代世界 "," 在希腊罗马古典风格中活得腻味了 " 的人来说,这种为学院派所鄙视的频频造访,反倒是喜欢铁塔的理由。罗贝尔 · 德洛奈 " 从各个角度观察、思考和赞赏 " 这个 " 新世界的钢铁缪斯 "。从 1909 年以后,德洛奈在其一系列的油画中突出这座建筑的永不枯竭的力度,自它 25 年前矗立在巴黎的土地上以来,其周围干涩阴沉的房子就不断消失;德洛奈画中的铁塔呈红、黄、橙、绿等各种颜色,它总把巴黎的灰色小房子推向远方,就像参孙推倒圣殿柱一样。
对于铁塔的新赞叹者来说,这个 " 没有实际用途的美人 " 配得上各种假惺惺的比喻:照管一大群铁桥的 " 牧羊女 "、" 天空探测器 "、" 不安的巨型长颈鹿 "、" 世界的鸟笼 "、" 波涛汹涌的大钟楼 ",在阿拉贡看来,它 " 分开的两条铁腿之间……分明揭示这是个女性,几乎没有人怀疑 " ,正如罗贝尔 · 德洛奈指出的,埃菲尔铁塔激发 " 新的向往 ",它将 " 桥梁、房屋、男人、女人、玩具、眼睛、书籍、纽约、柏林、莫斯科 " 联系在一起。两次大战期间,这座现代化的、充满活力的工业化铁塔,比任何其他标志性建筑都更能表现 " 机械主义的灵魂 "。在勒内 · 克莱尔的作品《沉睡的巴黎》中,我们再次看到铁塔展现其金属骨架和电梯轮系,而在热尔梅娜 · 克鲁尔那里,埃菲尔铁塔去除了 " 大梁、工字梁和铆钉 ",像一个 " 无与伦比 " 的诗人一样谱出了 " 韵文、词句和韵律 "。过去那个腐朽、挫败和地位不明的铁塔,现在已成功变身为现代性的影像。
看到 " 无线电的蓝色毛发 " 每夜都在发光,人们知道埃菲尔铁塔是有用的,也认为它很友善。它为雪铁龙公司变身为巨型三明治——为期 11 年,被特里斯坦 · 贝尔纳称为 " 雪铁龙寡妇 "。它见证了民众示威、选美大赛、各种表演仪式,还接纳了四百个自杀者—— " 埃菲尔铁塔已经有 2500 万个恋人,其中有些为它悲惨地死去 ",1953 年 6 月 4 日的《星期六晚报》这样说。
它已经完全没有经常困扰一个象征物的死寂和僵硬感,而是具有自己的性格特征,它想 " 漫步 ",想 " 并着双足越过塞纳河 ",因为 " 小巷子里有欢乐和阳光 "(夏尔 · 特雷内,1938),或者说,它是个有点左倾的大姑娘,尽管解放时它向那位身材魁梧的戴高乐致敬说:" 我的伟人!" 这就是我们在这座铁塔里庆祝的全部内容,它无所不在,但一直在演变,它能够紧跟一个世纪的记忆,无论事件的大小,无论是作为一曲歌谣、一首诗歌,还是一个绘画题材,至于这个题材是用来表现低劣品味的小玩意儿,还是用来表现战争和庆祝仪式,其实都无关紧要。
1944 年,纳粹德军撤离巴黎时,希特勒曾下令炸毁铁塔,但肖尔蒂茨未执行命令,铁塔再次躲过了灭顶之灾。
埃菲尔铁塔的建造曾创下工业史上的奇迹:如此之高的建筑,动用众多材料,但建筑过程却实现了零伤亡。可在建成后,它却曾见证不少悲剧。刚刚建成时,一位年轻工人炫耀自己能在第一层梁架上奔跑,结果当场摔死于未婚妻面前。1912 年,一名裁缝穿着自己设计的装有弹簧的 " 翅膀 " 从铁塔飞侠,结果也当场身亡。1926 年,有人试图驾驶飞机穿越铁塔,结果撞上附近无线电塔导致身亡。
当然,也有一些可以与之对应的成功经历:1889 年 9 月 9 日,一名面包师踩着高跷爬上通往一楼的 347 级台阶。1923 年,一名记者实现骑自行车下塔。1945 年,美国飞行员实现飞机穿越铁塔……
即使到了今天,埃菲尔铁塔仍然呈现着工业奇迹的诸多魅力:随着温度变化,它的高度会有增减,2022 年 7 月,巴黎遭遇 44 ℃高温,塔顶测得比冬季低温时增高了 13.7 厘米,创下百年观测史上最大温差形变纪录。塔身迎风面的风力时速达 80 公里,顶端最大摆动幅度为 12 厘米,于是顶部观景台配置了 16 组液压阻尼器,将震动幅度控制在 8 厘米内。顶端观景台的旋转灯光系统包含 2 万颗独立控制 LED,每颗灯泡使用寿命达 3 万小时,可连续闪烁 10 年以上。
埃菲尔构建的铁塔结构,更是展现了 19 世纪后期工业与资本的强大力量。它完全不同于过往建筑,而是采用了 " 装配 " 的方式。采用螺栓而非焊接的方式,确保了结构的稳固,也缩短了施工时间。蒸汽动力、精密测量和先进金属加工技术,加上埃菲尔的精益求精,共同造就了这个奇迹的诞生。
图源 | 网络
作者 | 叶克飞
编辑 | 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欢迎分享,转载、合作请私信联系
RECOMMEN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