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19 日,微博话题 # 疑似业内人士爆料宋轶 # 突然空降热搜,一石激起千层浪。几位匿名用户信誓旦旦地 " 开锤 ",指责宋轶 " 难搞 "" 耍大牌 " ——具体 " 罪状 " 包括对化妆师进行人身攻击、拒拍戏要制片人用奢侈品道歉才复工,甚至捎带上其男友(被指是白敬亭)风评也 " 一言难尽 "。
乍一看,这波操作来势汹汹,俨然一副 " 业内实锤 " 的架势。然而,吃瓜群众还没等到 " 求证据 " 的评论刷屏,剧情就飞快迎来了反转。
9 月 21 日,宋轶工作室直接甩出一则硬核声明,斩钉截铁指出所有内容均为恶意捏造的不实信息,并表示已完成公证取证,将坚决启动法律程序追责。宋轶本人也第一时间转发表态,干脆利落,没给谣言留半点情面。
之所以声明如此 " 刚 ",是因为这波爆料从头到尾压根没拿出一点实锤——全是匿名的文字小作文,连一张聊天记录截图、一段模糊录音都欠奉。不少网友直指这是 " 业内黑公关经典套路 ":先用模糊信息制造负面标签,哪怕最后澄清了,艺人的 " 路人缘 " 也早已被泼了脏水。
更打脸的是,所谓 " 爆料 " 根本经不起推敲。合作十余年的化妆师没换过、剧组工作人员透露她 " 敬业从无罢演 "、品牌方夸她配合度高——就连临时将宣传主题从 " 美白 " 调整为宋轶坚持的 " 健康美 ",她都欣然接受。于正也跑来 " 掺和 " 了一句,公开回忆某次宴会相遇,称其 " 很有礼貌 "。
眼看 " 实锤 " 变成 " 虚锤 ",围观网友也开始反嘲:" 若真这么难搞,导演得用爱马仕才能哄好一个三线艺人?这逻辑自己信吗?" 还有人精准吐槽:" 这届黑粉业务能力不行啊,编故事前都不做基本法的吗?"
说到底,这场围绕宋轶的风波,早已不是第一次发生在明星身上的 " 小作文袭击 "。它再次折射出娱乐圈生态的某种尴尬:匿名爆料成本太低,澄清跑断腿,却总有人乐于借 " 负面标签 " 达到目的。
不过,这届观众显然越来越不好骗了——没证据只靠小作文?抱歉,我们不吃这套。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