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有个规矩:先保证安全,再考虑发展。
要是孩子总被忽视、贬低,大脑里管情绪的杏仁核会立刻警报:
" 这里不安全!" 血液和精力都用来应对恐惧、焦虑,根本没空想学习的事情了。
你越骂,越贬低孩子,孩子越不可能好好学习了。
隐形暴力也可怕
可能有的家长会觉得,我的情绪没有如此失控。
但是,不知道你在家里,会不会不自觉地有以下的 " 隐形暴力 " 行为呢?如果真的不自觉踩了坑,也请马上反思。
真的别以为自己说说孩子没事,都是为了 TA 好,孩子长期焦虑,是真的会导致脑部器质性的病变的,是不可逆的。
一、不关心孩子情绪 / 冷战:断了 " 主动尝试的动力源 "
孩子愿意主动做事,靠的是大脑里一种叫 " 多巴胺 " 的东西。
简单说,要是孩子搭好积木、跟你分享趣事时,你给个笑脸、夸两句,大脑就会释放多巴胺,让孩子觉得 " 这事有意思,下次还想做 " —— 这就是自驱力的底子。
可要是你总不搭理孩子,比如他兴奋说事儿你光刷手机,或者他犯错后你故意不理他,多巴胺就断供了。孩子会觉得 " 我没人在意 ",大脑就判定 " 这事儿没价值 ",慢慢就不想主动尝试了。
更糟的是,冷战会让孩子害怕,他会把 " 主动做事 " 和 " 被冷落 " 绑在一起,大脑为了躲这种难受,干脆就让他 " 别折腾了 "。比如孩子本来爱画画,分享时你没反应,多来几次,他可能就再也不想动笔了。
二、总说孩子 " 笨 "" 没用 ":毁了 " 相信自己能行 " 的底气
大脑里管 " 做计划、扛困难 " 的前额叶,得靠 " 肯定 " 才能长好。
要是你总说 " 你怎么这么笨 "" 这点事都做不好 ",孩子的前额叶就会记牢 " 我不行 "。下次再遇到事,比如写作业、学骑车,大脑会先想 " 我肯定做不好,还不如不做 ",免得又被说。
年龄小的孩子的家长可能还没感觉,但一旦孩子进入中小学阶段,家长就特别容易被成绩裹挟,不自觉地叨叨孩子成绩,很多负面否定的词就从口中 " 不自觉 " 地流出来。
有研究发现,被贬低的那种心理难受,跟身体受伤的神经反应差不多。大脑为了不遭这罪,就会让孩子 " 别主动 "。
所以有的孩子越被说,越懒得动,不是故意的,是大脑在 " 保护 " 他,不想让他再受打击。
三、以爱为名控制:让孩子没了 " 为自己负责 " 的劲儿
自驱力的关键是 " 我能自己选 ",我可以自己做决定。
大脑只有觉得 " 这事是我想做的 ",前额叶才会主动调动精力,比如集中注意力、克服困难。可要是你啥都管,比如 " 必须学钢琴,不用你想 "" 跟谁玩我说了算 ",孩子就没机会自己做选择了。
时间长了,大脑会默认 " 有人替我安排,我不用想 ",慢慢就不会主动找 " 自己喜欢的事 " 了。
要是孩子想自己穿衣服,你嫌慢直接帮他穿,他会觉得 " 我做不好,得靠别人 "。以后遇到点难的,比如作业不会,大脑第一反应就是 " 放弃 ",因为它没练过 " 我能搞定 " 的本事。
所有隐形暴力的共同点:让孩子大脑先 " 保命 ",再谈别的
大脑有个规矩:先保证安全,再考虑发展。
要是孩子总被忽视、贬低、控制,大脑里管情绪的杏仁核会立刻警报:
" 这里不安全!" 血液和精力都用来应对恐惧、焦虑,根本没空想 " 怎么主动学习做事 "。
长期焦虑会让压力激素变多,这东西还会损伤前额叶的神经细胞。
所以有的孩子不仅没自驱力,还注意力不集中、扛不住挫折,其实是压力把大脑给伤着了。
总之,想让孩子有自驱力,先让他的大脑觉得 " 安全、能自己选、有价值 "。
孩子的大脑不是被动等着教的,它会主动找 " 安全又有价值 " 的事。
要是家里总能回应他的情绪、多夸他、让他自己做些决定,大脑的奖励系统就会一直给动力,前额叶也会越来越会做事,情绪也稳定 —— 这时候自驱力不用催,自然就长出来了。
在现在的社会,家长压力大,很容易被焦虑操控,其实换一种陪伴方式,换一种思考模式,可能你就能摆脱焦虑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