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跨洋光纤,油气平台千米井下参数会延迟回传;如果没有跨洋光通信传输,国际量子通信密钥生成速率会大幅下降,关键数据难保安全;如果没有洲际 " 数字毛细血管 ",北京患者医疗影像传至大西洋彼岸医院,分钟级延迟可能错过黄金救治期;如果没有 " 海底高速通道 "," 一带一路 " 国家港口与海关系统无法 " 秒级同步 ",跨境电商小包追踪要等数十小时。
" 蓝色基建 " 不只是贸易民生的 " 生命线 ",更是战略领域的 " 应急线 "。武汉不临海,却靠着硬核光科技,把 " 数字纽带 " 铺向深海大洋。
最近,武汉两大 " 光 " 巨头接连亮出跨洋传输新本事,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 " 数字海疆 "。
国际博弈:凭 " 光 " 突围
长飞成功铺设全球首条新型海底光缆
全球海底光缆总长已达 140 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 35 圈,每天承载着万亿级美元的金融数据传输。
长期以来,这一战略基础设施的技术与市场被美、法、日企业垄断。近年来,海底电缆已成国际 " 科技战 " 的核心之一。
近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飞公司)官微发布,该企业联合相关单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桂山岛与外伶仃岛之间,成功铺设全球首条 7 芯光纤海底试验光缆,建立超大容量、超长距离的海底光网络,为海缆 " 扩容不增粗 " 提供了革命性解决方案。
长飞总部大楼。
同在近日,烽火通信官微发布,该企业联合中国移动、光通信技术和网络全国重点实验室、鹏城实验室等单位,基于 AI 算法实现了在 200 公里标准单模光纤上 254.7Tb/s 的超高速传输,为跨洲际、跨海洋等大容量长距离场景的信号传输提供技术支撑。
武汉企业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容量与距离的物理限制,更在国际遏制态势下撕开了一道技术突围的口子。
这些技术突破的战略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安全维度,自主可控能有效规避外部技术断供风险;二是经济维度,以烽火突破为例,业内人士分析,基于 AI 的技术方案能有效延长传输距离,减少中继设备需求,降低网络建设与维护成本,提升了中国方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三是未来维度,长飞技术应用创造了海缆系统单根多芯光纤的传输容量纪录,相当于多条并行的 " 信息高速公路 " 又拓宽了,将有效解决传统海缆容量不足和运维成本高的痛点。这为 6G、量子通信等未来场景预留了发展空间,确保中国在下一代通信技术竞争中占据先机。
从世界光谷到全球 " 光链 "
烽火通信 811 公里海洋通信链路贯通东南亚
这并非来自武汉的首次突破。去年,中国信科旗下光迅科技联合高校、企业,实现了单跨距 1002.75 公里无中继光通信传输,打破世界纪录——这是全球首次做到千公里级单跨距传输。据市场分析,该技术在开发近海渔业、保护海洋资源领域大有作为。
为啥大家都盯着 " 海底传光 "?因为全球超 95% 的跨国数据,都靠海底光缆传输。中国信通院专家牟春波说,它容量大、时延低、好建设,是全球网络的 " 主动脉 "。
同时,这是对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产业响应。
烽火通信斥资近 30 亿元打造的亚洲最大海洋通信产业园,具备年产 1 万公里海底光缆、1000 个中继器的能力。烽火通信在光棒 - 海纤 - 海缆方面,拥有全产业链布局,已成为国际屈指可数的集岸端传输设备、中继器等湿端产品、海缆三大类产品和海缆工程施工于一体的企业,具备完整的海洋网络解决方案和工程项目总承包能力,不仅助力国家 " 水下长城 " 建设,更助力我国不断扩大海上合作 " 朋友圈 ",发展海洋经济。
烽火通信研发。
近日,烽火通信 BaSICS Pro 400G 系统成功完成稳定性测试与业务加载,一条连接马来西亚古晋与新加坡丹那美拉、总长 811 公里的 400G 超高速国际通信链路正式贯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三地数据中心得以互通。
近年来,长飞产品应用场景覆盖 " 空 - 天 - 地 - 海 " 多个维度,推出了水下特种产品解决方案。据长飞 2024 年年度报告,该企业于 2024 年 11 月完成了对海缆制造平台长飞海洋科技的收购,业务直接向海洋工程延伸。
这种产业协同能力使得武汉虽不临海,却能形成从核心材料、关键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生态,成为国家深海技术创新的 " 非典型 " 高地。
产业生态的构建同样至关重要。武汉光谷已形成从基础研究、中试到产业化的完整创新链,烽火通信与鹏城实验室的携手、长飞公司与中山大学、南方海洋实验室的联合攻关,探索 " 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 " 的创新模式,使得技术突破能够快速转化为产业能力,形成可持续的创新优势。
来源:长江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