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发臭的虾仁炒蛋,不仅临时被撤下学生的午餐餐盘,也扯下了校园食品安全防线的遮羞布。
西贝预制菜事件还没有落幕,上海中学校校园餐又爆出问题,9 月 15 日,上海有很多家长反映,当天的学生餐里面有一道虾仁炒蛋被临时撤掉,有学生说这道菜有臭味,然后学校临时补发了饼干面包作为替代。
涉事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回应称,这是因为 " 虾仁中有细沙 ",但这一解释令人更加不安。无独有偶,9 月 19 日,广东汕尾陆丰市教育局通报称,近期汕尾市普宁华美实验学校小学部学生发生肠胃不适事件,主要原因是食堂食品制作过程不符合有关规定。多地校园餐出现问题,这意味着午餐的食品安全亮了红灯。
视频来源新华社抖音账户
1
发臭的校园餐如何进入校园
一名家长表示,其孩子的校园餐的供应商正是上海绿捷。" 多次听孩子吐槽难吃,且有家长反映多次,但供应商均未更换。"
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非初涉争议的新手,而是已成立 20 余年的上海市规模较大的学生营养餐供应企业之一。
企查查数据显示,绿捷公司存在 59 条司法案件、37 份裁判文书及 2 次行政处罚记录,曾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纠纷被起诉。今年 8 月以来,绿捷中标了上海 20 余所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的供餐服务或食堂餐饮服务项目。
据天眼查,绿捷公司的实控人、控股股东为香港的一家公司,GreenExpressFoods, Limited。股权穿透显示,公司受益所有人、董事长为陶煦。公开资料显示,陶煦系冻品汇董事长,美国威斯康⾟⼤学博⼠,曾任正⼤集团财务主管 / 总经理,他还是前新希望六和总裁、董事,负责公司战略及内外资源的整合。
讽刺的是,今年 8 月该公司还以 94.33 分的高分中标上海市曹杨第二中学 150 万元的供餐项目,评审专家给出的理由包括 " 食品安全保障较强 "。
2
家长想让孩子吃好阻力重重
校园餐问题的背后是封闭环境形成的强制消费。全国多地中小学实行封闭式管理,学生无法出校门选择餐饮店,家长也没法给孩子送食物。
有抖音网友分享自己为女儿送餐的经历,在视频中直言,自己女儿在四五年级时申请自己带饭,但申请下来很不容易,需要到医院开具营养不良证明,全班只有一两个孩子自己带饭,大多数家长都知道食堂难吃,但是也没有办法,只能忍。
中小学封闭管理模式本意为保障学生安全,却意外创造了餐饮垄断环境。而此次事件中的绿捷公司自诩服务全市 500 余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量超过 50 万份,曾头顶 " 上海市名牌企业 "、" 中国团餐百强 " 等诸多光环。
在社交媒体上,众多上海学生和家长反映,由该公司配送的餐食问题不少,包括但不限于菜品质量差、油炸食品过多,导致学生在校吃不饱、吃不好等问题。有学生反馈," 每天 20 元的餐食,配菜总是冷冻复炸的猪排、鱼排等,还不如便利店十几元的盒饭分量足、口味好。"
3
各类校园餐规定落地为何那么难
今年 1 月,国务院食安办、教育部等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落实校长(园长)负责制。《通知》要求,学校校长(园长)应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将食品安全工作列入学校重要议事内容。
为保障校园用餐安全,各地教育部门也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如北京今年出台了三项学校食堂的地方标准,设计了 " 中央厨房和微厨房 " 的供餐模式,通过智慧监管实现食材溯源全透明、供餐流程全监控。
国家要求校园配餐企业接入 " 互联网 + 明厨亮灶 " 系统,实现加工过程实时可视。然而在绿捷事件中,从虾仁采购到炒蛋制作的全链条问题均未被及时发现。
明明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执行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可执行的步骤,为何校园餐依然难以杜绝食品安全问题?这暴露出 " 装了设备没人看、有了预警没人管 " 的技术空转现象。规定与实践之间存在巨大鸿沟。之所以校园餐出现各种问题,原因还在于从招投标到最后端上餐桌的过程中专业性缺失和监管失灵等众多因素叠加。
在选择校园餐供应商环节,多地校园配餐招标仍以价格为核心评审标准,忽视供应商的信用评级、品控能力和过往记录。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早已警示,这种模式必然导致 " 低价牺牲安全 ",亟需建立以质量为导向的招标体系。事实上,校园配餐领域长期存在 " 下浮率报价 " 的内卷式竞争,企业为维持利润不得不压缩食材成本。
在校园餐制作、存储和运输环节,我国有不少地区早在多年前,就推进 " 明厨亮灶 " 工程,却没有根除食品安全问题。虽然在食堂安装了监控摄像头,进行全过程监控,可是,监控视频家长看不见,而是由教育部门进行监控。其结果是,监控摄像形同虚设,在出了食品安全事件后,家长要求调阅监控视频,有关部门往往声称监控坏了。
在校园餐饮监管环节,一旦某一餐饮公司成为校园供应商,合同通常有效期三五年,中间难以更换。家长的投诉不构成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因此,消费者 " 用脚投票 " 的机制无法对校园餐供应商起作用。
在校园就餐环节,一些学校校长陪餐制度形同虚设。有的校长陪餐次数少,甚至一学期陪不了一次;有的校长或安排他人代其陪餐,或填写虚假陪餐记录应付上级,日常监管及陪餐制流于形式。
正是整个链条环环不相扣,缺少行动执行的最后闭环,导致校园食品安全问题穿透层层监管,最终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
4
强势环境下,学生的利益如何维护
在校园餐事件中,学生成为最弱势的群体。他们对学校问题的反馈几乎都被视为挑衅,学生会被学校安排谈话等隐形施压,学生和学校之间处于话语权和地位不对等状态。
2024 年就有媒体报道,2023 年 11 月某学校六年级学生反映食堂问题后,学校方面却认为该同学某些意见可能基于个人偏好,不喜欢某些食物,说法大多无法证实,并表示学校尊重学生,没有公开批评他,而是私下引导。这种所谓的引导,本质就是学校以傲慢态度对待学生的合理诉求和实际痛点。
面对校园餐困境,需要制度、技术与责任的深度融合。作为管理者,学校校长、教师等教职工不应该高高在上,将学生的需求视若无睹,把家长的正常反馈当成洪水猛兽。只有俯下身,脚踏实地落实校园食品安全的各项规定,方能守住侵害学生权利的底线。
只有把供应商的信用评级与招标资格直接挂钩,将学校的食品安全责任与校长乌纱帽紧密相连,当监管的 AI 预警能及时触发整改,当家长的监督能真正穿透后厨的 " 围墙 ",校园餐才能真正让人放心。
而要彻底解决校园餐招投标的 " 高分低质 " 现象,必须改革现有的招投标机制。评审标准应从重视形式转向重视实质,增加对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飞行检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实战演练以及食材供应链溯源能力的现场核查。
在上海此次校园餐事件爆发之前,上海多个家长社群中,出现了这样的言论:" 现在的学校餐,连西贝的预制菜都不如。"" 至少西贝的儿童餐是公开配方、有标准流程的。"
力挺西贝的背后,是对校园餐现状的失望与无奈。
检验结果即将公布,但无论结果如何,虾仁炒蛋事件已经成了一面镜子,照出了孩子饭桌上的困境与希望。
(综合新华社讯、凤凰资讯、华声在线、中国网、中青网、齐鲁壹点、《时代周刊》、华夏时报等)
撰稿:张勇、卡卡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