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齐鲁制药创新药物全球研发总部项目设计方案公示。
根据此前签订的合作协议,齐鲁制药集团将在张江科学城建设齐鲁制药创新药物全球研发总部,项目选址张江科学城民营经济总部园,总投资约 30 亿元。该总部将聚焦肿瘤、自身免疫、代谢、神经系统性疾病等治疗领域,建立小分子药化精准设计、单抗 / 双特异性抗体、ADC、siRNA 等创新平台。
齐鲁制药集团是中国大型综合性现代制药企业,专业从事治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精神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的制剂及其原料药的研制、生产与销售。集团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全国有十一大生产基地、全球五大研发中心,下设 12 家子公司,形成药物研发、原料合成、制剂加工、产品包装、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价值链。
建设单位上海齐鲁制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是齐鲁制药创新药物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交流的综合平台,负责齐鲁创新药研发的整体规划、创新药项目研发、以及与齐鲁海外研发公司的协同。
2024 年研发投入超 43 亿元 把药卖向全球
齐鲁制药是首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GMP 认证企业,其产品质量管控体系不仅符合国内高标准,更与国际接轨。其中非无菌原料药 ( 发酵、化学合成 ) 、无菌原料药及多种制剂通过了美国、欧盟、澳大利亚、英国、南非以及其它国家和地区药品监管机构的认证,为其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关键资质支撑。
公司产品线丰富,呈现 " 多领域、广覆盖 " 特征。目前齐鲁制药已上市产品达 300 余种,覆盖多个治疗领域,满足不同临床需求。其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并拓展至北美、欧盟、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际市场,与 Pfizer、Novartis、Teva、Sando2、Mylan 等全球知名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成为全球医药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
回顾发展历程,自 1981 年转型人用药研发以来,齐鲁制药四十余年一直坚持科技创新,成功研制出包括伊鲁阿克片、吉非替尼片、贝伐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培美曲塞二钠、注射用多西他赛、重组人 G-CSF、替吉奥片等在内的数十个重磅级新药,在相关疾病治疗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齐鲁制药在科研项目承担与成果转化方面表现突出,累计承担几十项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获百余项发明专利,多项研究被评为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2023 年更是位列工信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第 3 名,也进一步印证了其在国内医药行业的领先地位。
为持续巩固科研优势,齐鲁制药构建了全面系统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明确聚焦创新药与仿制药两大业务板块,形成 " 双轮驱动 " 的发展格局。
在高质量仿制药研发领域,齐鲁制药聚焦患者临床需求,重点开发临床急需的药品,每年投入的仿制药研发费用稳定在 10-12 亿元,实现了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过评数、首家过评数、国家集采中标数行业 " 三领跑 "。
在创新药研发赛道,齐鲁制药同样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公司组建了一支顶尖研发团队,十余年来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4 年全年研发投入超过 43.8 亿元,占销售收入的 12%," 十四五 " 期间研发投入预计累计超过 200 亿元。
高额且稳定的研发投入为创新成果产出奠定了基础,目前已推动 " 启欣可 "、" 齐倍安 " 两款 1 类创新药上市,在研创新药 80 余项,其中 20 个创新药物已进入不同临床试验阶段,未来增长潜力显著。
值得关注的是,齐鲁制药在国内集中采购与国际市场拓展中形成了良好协同效应。公司的 100 个集采中标产品中,有 28 款药品行销全球 33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欧美成熟市场、亚太新兴市场、中东及拉美地区。其中,吉非替尼片(伊瑞可 ®)、奥沙利铂注射液(齐敖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齐鲁制药集采中标药品,在美国市场份额排名前列,而奥沙利铂注射液更是国内唯一被中美两国认定为参比制剂的药物。
自 2015 年起,为完善全球研发布局,齐鲁制药先后在美国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和中国上海设立 4 家创新中心。在此基础上,公司逐步构建起一套完整的创新开发体系。该体系以集团层面作为战略决策核心,依托齐鲁创新药物研究院、齐鲁生物技术开发研究院和齐鲁药物研究院承担创新管理与开发职能,同时以中美六大研发中心为技术源头,各子公司作为产业化主体,共同覆盖化学药与生物药从早期发现、开发到产业化的全流程。
如今,公司产品销售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 70 个 " 齐鲁标准 " 被认定为国际或国家标准品,5 个产品被列为 FDA 参比制剂。公司也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向欧、美、英、日、澳大利亚、加拿大等法规市场出口制剂的药企,已有 31 个制剂出口美国,17 个制剂出口欧洲,38 个产品在各所售国市场占有率第一,另有 11 个人用原料药市场占有率第一。这些数据很好地从侧面反映出其在全球医药市场的竞争力与行业地位。
齐鲁制药加码张江 打造创新策源新引擎
为强化全球研发布局,齐鲁制药于 2023 年上半年敲定位于张江科学城范围内沔北路申江路的南北两块用地,用以建设其全球研发中心。
一个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张江南区 Z00-2001 单元 E12-02 地块,东至张科路西侧绿地,南至图云路,西至荣和路,北至沔北路南侧绿地。
拟用地面积 27952.6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136149.14 平方米。其中,地上 98559.21 平方米,地下 37589.93 平方米。
另一个是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张江南区 Z00-2001 单元 E15-04 地块,东至张科路西侧绿地,南至沈家漕北公共绿地,西至 E15-03 地块,北至图云路。
拟用地面积 18809.28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 58386.17 平方米。其中,地上 39325.97 平方米,地下 19060.20 平方米。
此次布局是继 2018 年上海研发中心落地后,齐鲁制药在张江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齐鲁制药选择张江科学城作为未来的全球研发中心,正是看中上海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所具备的良好创新环境与集群生态。吸引头部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浦东推进产业升级的核心举措。
而张江科学城凭借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形成高度密集的生物医药企业集聚效应,创新要素齐全,产业氛围成熟,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
此次双方合作将进一步加强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新高地,为浦东乃至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新动能。
上海为何能吸引众多企业进来?
近年来,上海之所以能持续成为全球企业战略投资的重要目的地,吸引众多行业龙头落子布局并形成强劲多元的产业集聚效应,离不开产业生态、创新集群、开放理念、区域协同与政策保障等多重优势共同构筑的企业发展 " 沃土 "。
一方面,上海有着高度成熟的产业集群与创新生态,凭借成熟完善的产业配套与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已成为全球产业资源的重要交汇点,形成多层次、全领域的创新集群矩阵。
例如张江科学城、漕河泾开发区等地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打造出 " 张江药谷 " 等成熟产业集聚区;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 大零号湾 " 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G60 科创走廊等则进一步拓展创新空间,为不同领域、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精准的创新载体,让创新要素在集群内高效流动。
另一方面,源自于上海开放协同的平台化发展模式。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在产业发展中更加强调开放性与平台化思维,致力于打造资源开放共享、机会平等普惠的产业生态系统。
无论是本土还是外资企业,行业巨头或是创新初创公司,都能在上海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与合作机遇,通过产业链协同、技术共建与人才共享,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成长。全球排名前 20 的药企有 14 家将研发总部或创新中心设立于此,特斯拉、英特尔、西门子等海外企业更是构建起 " 立足上海、依托长三角、联通全球 " 的研发与知识产权体系。
此外,上海不仅是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更具备难以复制的全产业链协同能力,不仅高端制造环节领先,还可凭借长三角广阔腹地,形成辐射全国、链通全球的战略价值。
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拥有全国近 1/3 的有效专利,制造基础雄厚、科创活力充沛,而上海凭借科技人才集聚、金融服务完善、国际枢纽联通等优势,在区域创新网络中发挥着研发策源、总部集聚与功能组织的关键作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前瞻而务实的政策与制度创新。
近年来," 科创 22 条 "" 科改 25 条 "" 人才 30 条 " 等一系列政策持续退出,构建起符合创新规律的制度体系。2025 年,上海不仅推出了支持 " 人工智能 +" 深度融合的专项措施,还启动了 " 科技小巨人工程 " 项目申报,精准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此同时,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浦江创新论坛等国际活动,持续提升上海在全球科创网络中的能见度和影响力。
如今,上海不仅以综合城市实力为企业提供坚实基础,同时也成为其链接全球、谋划未来的 " 战略支点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