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转型,始于对旧模式的勇敢颠覆——根植于 " 企业是社会的公器 " 的经营理念和百年历史,聚焦于满足不同时代消费者的产品创新——这或许是松下在当下战略转型中对自身发展所持的态度。
在 2025 年 7 月底宣布的松下集团组织结构调整中,松下对原本较为冗杂的组织架构进行精简。预计 2026 年 4 月,新的组织架构将启动,松下电器株式会社重组后将变为三家独立的事业公司,旗下生活电器公司、中国东北亚公司的主要业务将由松下娱乐 · 互动株式会社承接,并成立新的 " 松下电器株式会社 "。此外,新风空调公司、冷链公司重组为 " 松下空调新风冷链集团 ",电气工程公司重组为 " 松下电气工程株式会社 "。
日前,松下控股株式会社全球副总裁、集团中国东北亚总代表本间哲朗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表示," 调整主要是针对日本,对中国的影响有限。" 他说," 中国不仅是制造大国、消费大国,还是创新大国、工程师大国。对松下而言,如何通过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锻炼自身的经营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然后将这些成果推广到松下全球的兄弟企业,是我们商业模式的新的挑战。"
2024 财年,松下集团在中国东北亚地区的业绩实现了增收增益。销售额达到同比 103%,营业利润同比 110%。2025 第一季度(4 月 -6 月)也实现了增收增益,销售额达到同比 103%,营业利润同比 126%。成为松下集团在全球 " 自主经营 " 的成功样板。与此同时,基于 China for Asia 策略,来自中国的创新实践也在东南亚等市场获得成功,验证了 " 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 在松下全球战略转型中的意义和价值。
价值转型
针对此前业内关于松下家电业务将被 " 放弃 " 的猜测。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 CEO 木下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对于松下是极为重要的战略型市场。" 他说," 家电业务在新的组织架构中被定义为重视盈利性的业务,而中国经验将作为该业务在全球获得成功的基础。"
2 年前,木下步出任松下电器中国东北亚公司总裁 CEO 期间,大胆提出从 "China for China" 到 "China for Global" 的战略。从在中国单一生产,转向在中国设计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出口的完整业务,目标是将 CNA 在中国形成的 " 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 推广到海外地区,为松下的全球发展作出贡献。
这一战略完整匹配松下之后提出的组织结构调整后的目标:2027 财年(截止到 2028 年 3 月)家电业务调整后营业利润率达到 10%,并作为增长型业务得以延续。但其挑战在于,如何将日本先进的技术储备和中国市场的巨大需求相衔接,形成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都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创新。
" 要在中国家电市场激烈的竞争中胜出,松下电器的在华业务必须实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以松下的百年工艺标准 + 中国市场需求,实现价值创新。" 在木下步看来,借助集团架构重组的机会,松下应将工作目的 " 从向内看,转为向客户看,并以此实现价值转型。" 通过将松下引以为豪的产品质量与本地快速研发相结合,加之合理的成本结构和价格,被作为松下在华家电业务模式的核心。
目前,松下电器生活电器事业部在日本有 30 名专门从事烹饪科学的专职研究人员。负责从食材的口感、烹饪过程进行研发。其最新推出的微蒸烤 Bistro 系列 64 眼红外线传感器在 0.1 秒内设定火力,高精度地对锅内食材进行监控,无论 " 一锅出 " 还是 " 一碗汤 ",都能精准实现高质量的烹饪过程。
而在中国嘉兴的小家电工厂,陆续于 1994 年和 2005 年成立了研发团队,更好地开发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2014 年中国研发团队使用日本技术开发出第一代 IH 电饭煲,其中仅用 5 个月研发出的聚嗨盘,推出仅 4 个月即实现了 5000 万元的销售额;到内置了日本团队研发的 "64 眼红外线传感 " 技术,结合中国饮食文化推出的集微波、蒸汽、烘烤一体的 " 万食炉 ",这些 " 日本品质 + 中国创新 " 的新品,无一不印证了中日协同研发的历史在松下小家电领域由来已久。2025 年上半年的 618 商战中,CNA 在中国大陆的销售额同比增长达两位数。其中包括电饭锅、微波炉、吹风机、剃须刀在内的小家电销售额增长喜人。
但在木下步看来,尽快推动 " 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 仍有巨大的空间。他努力推动松下中国东北亚公司聚焦研发流程,大幅缩减产品研发周期,加速新产品上市。他表示,自己的团队正最大化地发挥 " 桥梁 " 作用," 将中国经验与松下优势结合起来,在中国创造出全球及中国‘友商’不具备的竞争优势,并将其推广到更多市场。"
以 2024 年 AWE 期间发布的 Panasonic Xtra 系列冰箱为例,这款产品面向 Z 世代用户,得益于中日研发团队的紧密合作,其开发周期缩减了近 50%,成本降低 30%。2024 年,松下家电业务针对东南亚市场的出口额实现了双位数增长。2025 年 AWE 期间发布的新一代阿尔法洗衣机,搭载的 " 智控星环 " 即是来自中国市场的研发成果,不仅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求,也为全球业务增长作出了贡献。
从资产组合的角度审视业务,松下中国的家电领域亚未来会有更多机会与中国企业合作,更充分地发挥中国供应链优势。木下步认为:" 中国的供应链极为完备,松下集团在中国的供应商有 6000 家,占松下集团全球供应商的约 80%。与中国供应商合作,发挥‘外脑’的力量,开发先进的技术,在生活方式方面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解决方案,会使我们避免同质化,更好地在市场竞争中交付价值。"
本土化 " 再造 "
" 中国成本、中国速度、中国模式 " 理念不仅在家电领域,也在所有业务领域得到推广。通过位于上海的全球采购公司,从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域向世界各地的集团企业介绍中国的零部件、材料和自动化生产设备(供应商),也开始向欧洲、亚洲和日本工厂提供自动化生产设备。
作为松下本土化 " 再造 " 的又一成功样本,2025 年 4 月,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工业自动化系统中国业务部门成立,张健作为松下机电在中国培养和提拔的本土高管出任 BU 长,负责该业务在中国的布局和产业链合作。
松下机电株式会社是松下控股旗下 8 家子公司之一,下设机构控制部品、元器件解决方案、产业元器件及电子材料四个事业部。业务范围覆盖 AI 服务器、车载 CASE、智能制造等。
2024 财年,松下机电株式会社销售收入在松下集团所占的比例为 13%,达 1.1 兆日元(约合 527.91 亿元人民币),相比 2023 年实现近两位数增长。松下电器机电(中国)有限公司目前在中国有 11 家工厂,总销售额 168 亿人民币,针对 AI 服务器的电容器销售额翻倍,电子材料销售额也增长了 33%。
" 中国是未来 5-10 年全球制造领域的领头羊市场,为此松下机电将中国作为核心阵地,不断深耕。" 在张健看来,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形态,正带来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浪潮。而中国作为全球自动化领域最大的单一市场,是当仁不让的 " 前沿 "。" 中国有几大优势是全球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庞大的工程师资源、智能产业革新以及最完整的产业链。如果我们不在中国扎根,不做和中国‘友商’同样的事,就会失去机会。" 他说。
事实上,自 2015 年松下开始为中国客户的崛起而进行产品开发以来,中国本地化研发的重要性逐年递增。为实现定制化开发,将产品迭代周期缩短,研发投入正以每年 20-30% 的比例增长。与此同时,松下机电在华业务的中国供应商比例已提升到 70% 以上,实现了更低的 " 中国成本 "。
未来,松下计划将更多的中国供应商引入松下全球供应链,为松下全球的企业服务。张健乐观预期,作为松下机电全球业务的核心阵地,在与中国客户的不断合作中,松下工业自动化系统在华业务将深度嵌入中国产业链,并随着中国企业的产业链 " 出海 " 大潮,迎来新的高速增长期。
中国经验
从 40 多年前在中国最初开展的家电及其零部件业务开始,目前松下在华业务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家电和住宅设备业务约占三分之一;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业务占三分之二,并在近年来的自动化热潮中持续增长。据了解,目前松下集团正努力把握能源和 AI 领域的发展机遇。其在大连的和丰田的合资公司——泰星能源已累计投资额 78 亿元。该公司支持纯电项目的四期工厂,今年 8 月份已开始动工。
过去 6 年,不仅 CNA 在中国零部件本土化率已实现 90%,成本降低 20% 以上;CNA 在华本土高管比例也从 38% 提升到 64%,不断提高的决策速度激活了团队的战斗力。
目前,在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域 64 家在华企业的高管团队中,一半以上是中方人员,很多和张健一样在早期曾赴日参加培训的年轻人如今都被委以重任。不仅如此,通过覆盖亚洲各市场的 " 轮岗派遣 ",日本的市场营销团队和东南亚地区的干部储备人才到中国学习培训,中国团队成员也被派往其他地区工作,以获得全球视野。通过人才轮岗将中国业务模式中的经验推广到全球其他市场。
不仅如此,松下中国东北亚地域的软件研发人员在过去 6 年增加了 1 倍,达到 2000 人,成为日本以外最大的研发团队。本间哲朗希望未来 5 年内,研发团队人数能再翻一倍,将更多的设计开发工作转移到中国,以面向全球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
" 中国的 GDP 规模现在是日本的 4 倍,其特点是快速增长的领域变化迅速。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迅速而准确地把握中国市场的变化的方向,我觉得非常重要。" 针对来自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本间哲朗表示:" 我们并不打算参与‘内卷式’竞争。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提供松下独有的价值,远比价格竞争重要。" 他提及,松下将以 " 全勤生 " 身份第八次参展今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重点展示来自中国的创新成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