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能源网 前天
2025光储产业大会暨电力市场化论坛成功举办,19位重磅嘉宾出席、3大类年度奖项揭晓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9 月 19 日,由华夏能源网、固德威、华夏能源研究院联合主办的《2025 光储产业大会暨电力市场化论坛》在苏州成功举办。本届大会以 " 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共建光储新质未来 " 为主题,近 200 位行业精英共聚一堂,共同聚焦光储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共议行业高质量发展之路。

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张玉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执行理事长杜光林,固德威副总裁王英歌,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首席分析师胡丹,华夏能源网创始人兼 CEO 王康鹏等多位重要嘉宾出席活动。

国家能源局原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玉清发表了开幕致辞。他表示,中国光储产业正处在从 " 青春期 " 走向 " 成熟期 " 的关键十字路口,正面临四方面的严峻挑战,一是 " 价格战 " 愈演愈烈,危害行业;二是产能过剩加剧,同质化竞争严重;三是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质量有待提升;四是市场机制建设与政策落实仍有不足。

为推动光储产业从 " 量的扩张 " 转向 " 质的飞跃 ",张玉清提出了五点思考:一要坚决遏制无序竞争,引导理性发展;二要强化技术创新驱动,构筑核心壁垒;三要拓展多元化应用场景,创新商业模式;四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优化发展环境;五要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全球竞争力。

固德威副总裁王英歌在致辞中表示,过去整个行业的创新焦点集中在 " 源侧 ",核心是围绕硅产业链开展基础创新,特点是技术创新以 " 硅基能源 " 为核心,电源建设以集中式为主、分布式为辅。当前,技术创新焦点正向电力电子、电化学、AI 及多技术融合的方向跃进与转移。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 " 新型电力系统 ",AI 加持下的源网荷储模式,就是新型电力系统的核心形态。光储结合曾是行业的一大壁垒,过去大家虽常提及,但未能真正实现深度融合,而未来,光储深度结合将是必然方向。

华夏能源网创始人兼 CEO 王康鹏在致辞中表示,过去几年光储产业高速发展、成就斐然,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全球能源转型大潮不可逆转,光储产业大发展不仅是能源革命的必选项,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还是驱动 AI 技术变革的动力源。在不远的将来,新能源将不再是能源舞台上的小配角," 光 + 储 " 的组合,将彻底改变能源市场格局。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所能源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陶冶在现场分享到,当前中国光伏与储能行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消纳压力与结构性挑战,光伏发电量已超过风电,明年装机规模预计超过煤电,高渗透率导致消纳问题日益突出,今年上半年,全国弃风率、弃光率均已突破 5%,储能成为不可或缺的调节手段,是提升项目经济性和系统稳定性的关键。

陶冶指出,储能未来需更快增长以匹配风光装机的倍增和电力系统调峰需求。此外,未来能源增量将更多依靠可再生能源,绿电直连、离网制氢氨醇等非电利用方式成为重要方向。总体来看,光储协同发展是必然趋势,储能已从 " 强配 " 转向 " 必需 "。

标普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光伏首席分析师胡丹对全球光储市场做了展望分析。她预计,2025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突破 640GW,但 2026 年可能首次出现负增长,主要因为中国新增装机面临挑战,欧美市场增长持平,新兴市场虽快速发展但难以抵消主流市场下滑。行业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光储融合成为迫切需求。

胡丹表示,在储能装机上中美欧是核心市场,2025 年中国储能装机预计达 40 — 50GW。中国在光伏和储能产业链具备绝对优势,涵盖技术、产能、原材料及人才,性价比领先全球。尽管短期面临竞争和政策挑战,但光储系统化融合与新兴市场的装机增长潜力将带来新机遇。

国际工程技术学会会士、国网浙江电力正高级工程师张锋表示,在 " 双碳 " 目标引领下,新型配电网作为新能源发电市场化运营的 " 关键纽带 ",以柔性化、智能化、互动化的革新形态为新能源从 " 并网消纳 " 向 " 市场盈利 " 转型提供核心支撑。

张锋认为,在具体实践中,需聚焦 " 三个协同 ":一是推动 " 新型配电网 + 储能 " 协同,依托配网侧储能平抑新能源波动,提升市场化交易的稳定性;二是深化 " 配网调度 + 市场机制 " 协同,建立配网内新能源优先交易通道,降低交易成本;三是促进 " 配网升级 + 产业转型 " 协同,围绕零碳园区、虎拟电厂打造配网型新能源市场场景,让新能源市场化收益直达用户与发电侧。

瑞浦兰钧储能系统研发负责人郁辰分享了瑞浦兰钧新一代储能解决方案的研发进展。瑞浦兰钧新一代电芯在成熟体系基础上迭代升级,兼具更高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热失控控制表现优异,产线兼容性强,可快速实现规模化应用。与之配套的新一代储能电池舱系统,能量密度和能效显著提升,大幅降低初始投资与运维成本;系统搭载主动均衡 BMS,环境适应性更强,整个解决方案在性能、安全与成本间实现最佳平衡。

霍普股份常务副总裁、霍普绿能董事长梁文章指出,当前新能源行业竞争已进入以商业模式创新为核心的阶段,新型电力系统面临新能源消纳与电力平衡的双重挑战,储能成为关键支撑。随着电改政策推进和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形成,储能通过现货交易、辅助服务等实现价值多元化。霍普股份通过全生命周期运营、云端管理平台与虚拟电厂技术,聚合分布式能源,参与电力交易,并为客户提供储能投资、运营托管及金融化解决方案。未来,霍普股份将持续深化 " 售电 + 运营 + 虚拟电厂 " 能力,推动储能资产金融化,并依托建筑基因向零碳园区延伸,以差异化商业模式应对行业变革。

恒源新能技术中心总经理冯立中在分享中表示,在碳中和的浪潮下,电力与算力协同是绿色发展的关键,储能则是核心纽带。算电协同的核心是靠数字化技术实现二者的高效匹配,资源上,形成双向闭环;技术上,整合电力、算力、云计算、AI,建立统一的调度平台,让负荷预测、电力分配、绿电消纳实现联动;经济上,则能打破产业边界,结合峰谷电价和弹性调度,既降低了数据中心的 PUE 值,又提升了电网绿电消纳能力。

冯立中认为,电力企业参与算电协同可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技术与资源上,企业可联合算力运营商构建算电储一体化平台;二是市场与规模上,企业可参与绿电碳市场,把算力中心柔性负荷变为电力调节资源,赚取额外收益,同时推广储能及服务模式,为数据中心园区定制方案,打造利润增长点,共同推进行业生态发展。

协鑫零碳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总监张勇表示,新能源消纳、波动性问题及高耗能行业降碳要求日益突出,零碳园区是重要突破路径," 光储融合 " 是零碳园区能源方案的核心创新点。

此前,光伏与储能多为独立运行,这种单一模式的抗风险能力越来越弱。136 号文明确了新能源全面入市,电价波动加剧,项目收益不确定性提升。基于此,协鑫零碳提出了光储融合的解决方案,在保证项目收益率不变的前提下,可为业主额外节省 40% — 50% 的用电成本。

晶澳中国区解决方案部总监杨传付表示,随着光伏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温和环境下的应用占比逐渐减少,更多项目转向复杂严苛场景。例如差异化的气候环境:在海上、极寒、沙漠等不同应用环境下,对组件可靠性提出更严苛的要求;高冰雹、高台风等特殊区域对组件产品设计、安装方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对此,晶澳推出了五款不同场景的光伏组件产品,并配套了完整的储能系统,包括预制舱储能产品、工商业储能产品、户用光储产品、能量管理系统等。

博达新能战略与市场中心管理总监庄英宏分享了新能源出海探索的经验。他表示,综合当前需求规模和增长率,除美国外,印度、意大利、沙特、巴基斯坦、英国、墨西哥都是值得关注的海外市场。

具体而言,美国市场近 3-5 年采购电池的需求非常明确,组件在短期内也仍需部分依赖进口;印度光伏产品当前对外依赖严重,其需求结构是集中式主导,分布式潜力释放,爆发在即;意大利的税收抵免政策与高电价继续刺激分布式光伏装机,高效组件可享受更高抵免;沙特和巴基斯坦都以国家级战略推进能源转型;英国光伏组件市场正处在 " 政策驱动、成本下降 " 的多重利好之下;墨西哥市场潜力巨大,但政策波动性和贸易壁垒是主要变数。

正泰新能高级产品经理姜顺武表示,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场景化应用需求正不断涌现,光伏行业在整个电力系统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值得关注的是,光伏行业技术迭代速度很快,目前有三种主流技术,未来三到五年内,Topcon 技术仍将是行业的核心技术方向。基于此,正泰新能构建起覆盖全场景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包括 " 三大典型场景 " 与 " 八大细分场景 ":三大典型场景包括地面电站、工商业分布式、海外户用固定屋顶;八大细分场景则涵盖海上、沙漠、农光互补等。

阳光新能源产品中心经理王宝文则认为,光储产品可以从方案、市场、营销等多个维度做出改变,但核心载体仍然是为客户提供高收益、高性价比的电站产品。他特别提到了光储融合的控制能力。过去的工商业独立储能电站,通常是 " 谷时充电、峰时放电 ",光伏与储能之间完全没有联动。要做好光储融合电站,就必须具备光储融合的逻辑判断能力——判断储能在什么时机充电、什么时机放电最优。

王宝文强调,要结合光伏市场化电价、发电量曲线、负载曲线等多维度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电站的真实潜力,为客户推荐最适配的光伏容量与储能容量,最终确定最优的光伏电站配置,让客户获得更大收益。储能配置也需支撑光储融合逻辑:只有逻辑准确,充分发挥储能能力,储能容量的配置才会精准,最终的光储电站也才能达到相对最优状态。

科华数能华东区技术支持总监应晓航在现场表示,储能迎来从 " 政策驱动 " 转向 " 市场驱动 " 的关键节点。此前,政策强配要求下,行业更关注储能成本控制,136 号文后,在市场化驱动下,除成本外,产品质量将成为核心关注点。过去部分项目 " 配储不上 " 的情况将改变,新增储能项目需参与电力交易,每一次充放电都直接关联投资成本。

应晓航提到,国家发改委近期发布《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 — 2027 年)》,从四个维度鼓励储能行业发展,特别提出 " 加快推进构网型储能在高比例新能源电网、弱电网及孤岛电网的示范应用 ",为构网型储能的发展明确了方向。目前,构网型储能在储能领域已有成熟应用,光伏领域的构网型方案从今年开始陆续推出,预计未来 2 — 3 年将形成大规模需求。

一道新能应用技术部高级经理程辉分享了柔性支架助力光储融合的经验。程辉表示,柔性跟踪支架产品不仅可以省地、省装、省钢材、省人工,还能额外省电、省钱。与传统固定倾角支架的发电量对比,通过统计同一时间段内每小时发电量总和,并换算为单位千瓦发电量数据后发现,跟踪支架(包括柔性与刚性)在电价相对较高的时段,发电量表现更优。结合当前电价市场化交易的背景,跟踪支架在度电成本方面,相比固定支架具有明显优势。

固德威光电建材国内解决方案负责人严煜认为,在建筑领域推进节能减碳,不仅效率高,而且性价比突出。基于这一判断,固德威从源网荷储的源端出发,提出了核心理念:通过 " 主动技术 + 被动技术 + 可再生能源 " 的结合,实现建筑的超低能耗评级,最终达成 "1+1>2" 的效果。比如,通过 " 产能(光伏发电)+ 节能(遮阳场景应用)" 的组合,就能直观体现这一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建筑立面空间,还能解决公共建筑仅靠屋顶无法满足光伏装机量的问题。

严煜还提到,要实现 " 建筑发电 ",核心在于产品与场景的适配,固德威的核心差异是,从场景需求出发,思考 " 需要什么产品 "" 产品如何定义 "" 解决哪些痛点 "。

协鑫能科鑫阳光户用公司浙闽大区业务经理李致富表示,当前市场化交易推进后,行业内不少投资方因无法清晰判断回本周期而陷入恐慌,行业一度进入震动期与冷冻期。鑫阳光回归 " 分布式能源 " 的核心,就近发电、就近消纳,收益完全由实际发电量与消纳量决定,核心逻辑是 " 以消纳反推装机规模 ",先明确消纳能力再规划投资,从根源上规避了 " 回本难 " 的问题,因此无需担忧市场化交易带来的影响。

此外,为树立行业标杆、表彰先进典范,推动光储行业创新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大会还同期征集、评选了 "2025 年度光储领军企业奖 "、"2025 年度金牌光储产品奖 "、"2025 年度典范光储项目奖 " 三大奖项。

大会现场揭晓了三大奖项的获奖企业,并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国家能源局原副局长、党组成员张玉清,江苏省光伏产业协会执行理事长杜光林,华夏能源网创始人兼 CEO 王康鹏为 30 家获奖企业颁发了奖牌,大会取得圆满成功。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ai 技术创新 国家能源局 英歌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