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前天
“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修复全盲患者视觉只是序章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 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 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这些未解之谜,正是我们需要攀登的下一座高峰。"

9 月 20 日,在第七届 " 科学探索奖 " 颁奖典礼上,2025 年 " 科学探索奖 " 获奖人张嘉漪回忆起了自己的研究历程。2012 年,张嘉漪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并通过微创手术把感光材料植入眼底,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视网膜光感受器。

13 年研究历程,最令她动容的一个记忆是,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研究期间,大量病人家属也通过发邮件或者打电话咨询她研究进展。科学探索奖给予她的获奖理由是 " 肯定她在视觉修复领域实现光感恢复和图案区分、推动临床试验方面做出的贡献,支持她利用交叉手段在图像分辨能力修复方向进行探索 "。

在媒体采访环节,张嘉漪说:" 目前通过与临床医生合作,完成了四例临床试验,他们的光感恢复明确,也能完成光带行走等真实世界的任务。当然,科技的进步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过程,我们还有更多困难和挑战需要解决。"

但新的工具也在提供新的帮助。例如,在推动 AI 应用于研究上,张嘉漪介绍,大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神经网络,拥有接近 1000 亿个神经元。过去因为计算手段的限制,没有办法通过大脑神经元的活动重构大脑的功能,特别是视觉功能。但在 AI 工具的辅助下,未来也许可以构建一些规模很大的模型,用它来理解海量的神经元是如何编码复杂的图像。

除了视网膜人工感光器的植入,张嘉漪提出,对全盲患者的视觉修复还有很多探索路径,比如基因治疗药物、视觉假体等都有可能成为未来的治疗手段,但老年性黄斑变性等光感受器退化的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采访最后,张嘉漪给出了对青年科研者的建议。她说,科研过程很辛苦,回报又相对没有那么丰厚。因此,青年科研者如果不是真心感兴趣或真心喜爱,在科研过程面临困难时就很难坚持下去。其次,科研工作会面临诸多压力,比如每次投文章大家都会很焦虑。因此,青年科研者在工作之余需要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调整好工作与生活的节奏,这样才能更加容易坚持下去。

作为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 科学探索奖 " 由杨振宁、饶毅、潘建伟、高文、施一公、谢晓亮等 14 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公司创始人马化腾,于 2018 年共同发起。" 科学探索奖 " 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资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每位获奖人将在 5 年内获得总计 300 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奖金的使用。 

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 347 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 11 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 " 中国十大科学进展 "。今年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等一系列前沿突破。

媒体采访环节,腾讯高级副总裁、首席人才官奚丹表示,新基石科学基金会建立了 " 科学家选人,企业出资,基金会运营 " 的机制,该机制有效保障了科学探索奖的独立性和长期性。腾讯设立科学探索奖的初心是希望能够作出超越商业边界的一份长期承诺,以此资助中国的基础科研领域,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深入科学技术   " 无人区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神经网络 科研 高峰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