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时报 前天
上海出手!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落地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产业告别 " 数据方言 " |图源:即梦 AI

作者/   IT 时报   毛宇

编辑/   郝俊慧  孙妍

实验室里精准抓取物体的人形机器人,进了工厂却因数据 " 语言不通 " 停摆;能应答指令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因安全标准缺失难以批量入户……在 9 月 21 日举行的 2025 浦江创新论坛分论坛 " 具身智能前沿技术和标准创新论坛 " 上,这样的行业困境被反复提及。

如何消除痛点?当天,论坛正式发布了 ITU 具身智能机器人标准化展望及人形机器人数据集标准,为具身智能技术的国际对标与规范化奠定了技术与标准基础。与此同时," 浦江 X 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 -DOME)" 正式落地,为全球产业破解 " 技术突破与产业落地脱节 " 难题提供了上海方案。

论坛外的展台区,更多的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出:卓昕医疗的三维 C 形臂与手术机器人在屏幕上联动演示精准穿刺,近观科技的无创血糖检测仪仅凭手掌接触便完成无创检测……

从顶层标准到终端产品,一场以 " 标准为纲、技术为用 " 的智能革命,正在浦江之畔加速铺开。

让具身智能

从 " 单点突破 " 到 " 集群发展 "

" 构建科学、完善、前瞻的具身智能标准体系,不仅是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更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压舱石’。"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王益洋在致辞中强调,只有通过标准化检测,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智能设备,企业敢于投入研发。

《IT 时报》记者在会上获悉," 浦江 X 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穹顶 -DOME)" 由上海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联合打造,是中国首批具身智能标准化数据集平台之一。穹顶 -DOME 实现了数据采集、治理、训练、验证的全链路闭环,率先完成多模态数据的标准化生产、可信治理与高效流通,提供统一接口与质量基准,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统一的数据语言。

当前,上海在具身智能标准制定方面已取得一系列成果。上海支持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和行业组织,在全国率先发布了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具身智能智能化等级分级团体标准,为技术演进与产业应用提供了清晰指引。其中,《人形机器人分类分级应用指南》从结构外观、移动方式、智能模型等方面对人形机器人进行指导分类,将其划分为 L1-L4 四个技术等级。《具身智能智能化等级分级指南》则按照感知、认知、决策、自主等核心能力,将智能化等级从基础到高级划分为 G1-G5 五个阶段。

同时,上海积极承担国家任务,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成功获批成立全国机器人检测分技术委员会,这是目前上海唯一一个与具身智能机器人有关的国家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国际布局方面,上海市场监管部门组织相关头部企业、研究机构成立人形机器人国际标准化创新团队,并于今年 6 月在国家标准委指导下,与北京相关机构共同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机器人技术委员会提出了成立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工作组的建议,力争在国际标准化工作中发出中国声音。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董事长吴业华介绍,机构已构建具身智能标准技术体系,编制《人形机器人数据集 CR 认证实施规则》,建成专业检测实验室,以 " 研发、标准、检测、认证、行业 " 五位一体服务能力支撑标准落地。

从技术成果转化到国际规则话语权争夺,标准已成为具身智能产业竞争的核心抓手,上海的标准化实践正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大模型与具身智能

激发制造业变革

论坛上,学界与标准化领域专家共同指出,大模型与具身智能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制造业转型新引擎,而标准化体系的迭代完善成为技术落地关键支撑。

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透露,当前大模型正迈向 50 万亿参数级突破,跨模态能力较前代提升 84%,为具身智能提供了核心算力支撑。他强调,具身大模型的核心并非重构模型,而是搭建智能体与大模型间的 " 协同桥梁 ",实现场景泛化、策略泛化与复杂推理能力。在比亚迪生产线,已落地的 6 个云边端分布式具身智能场景中,面对啤酒瓶瓶颈断裂等突发状况,系统可快速检索解决方案并指导操作,展现出强大的现场响应能力。

技术层面," 云端大模型 + 边缘小模型 " 的 " 大小脑 " 协同架构已成主流。孙富春举例,云端模型负责生产流程规划等高层决策,边缘小模型以毫秒级响应承担设备控制,斯坦福 Voltron 模型已实现此类分工。其团队研发的 15 公斤握力灵巧手,凭借 0.05 分辨率触觉感知完成 0.3 毫米软线穿针,斩获日内瓦发明金奖。他预测,未来 5 年,手机、笔记本等 3C 产品有望实现全智能化生产,生产线可通过加载知识库适配迭代,无需改造设备。

ISO/TC299/JWG9 工作组联合召集人古文德・辛格・维尔克则点出产业隐忧:机器人已从工业场景延伸至服务、医疗等领域,但跨领域误用非常多,比如工业机器人违规用于医疗场景、服务机器人冒充医用设备,根源在于标准化滞后于技术发展。以 " 自主性 " 定义为例,从 2012 年 " 无需人类干预完成特定任务 " 到 2021 年纳入 AI 考量,历经近十年才达成共识。

为此,维尔克团队主导制定医疗机器人专项标准,要求其具备自我维护功能并通过严格风险评估,与非医用标准明确区隔。其提出的 0 级(无自动化)至 5 级(完全自主)分级体系已获医疗监管认可,达 · 芬奇手术机器人、自动除颤器等均是技术适配场景的典范。目前 ISO/TC299 已成立 13 个工作组,维尔克呼吁全球专家加快 AI 与机器人融合的界面标准研发,打通技术落地 " 最后一公里 "。

从实验室到生活的

智能跨越

走出论坛会场,浦江创新论坛的科技展台人头攒动。

在近观科技展台前,《IT 时报》记者体验了即将于今年年底问世的无创血糖检测仪,真切感受到标准赋能下的技术突破。" 请将手掌内侧轻放在传感器上,保持 1 分钟。" 工作人员话音刚落,设备屏幕便显示测试进度条,随着进度条的迅速拉满,精准的血糖数值跃入记者眼前,全程未使用任何针头。

" 这台设备的核心是我们的生物硅光芯片技术。" 工作人员指着设备内部结构介绍,传统光谱仪的激光器体积庞大,目前正通过芯片技术将其微型化,未来可集成到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中。

不远处的卓昕医疗展台,另一番技术演示同样印证着标准的实践价值。工作人员正操作着三维 C 形臂与脊柱手术机器人的联动模型,屏幕上的动画清晰展示着手术流程:设备 10 秒内完成 200 ° 大范围扫描,7 节椎体的三维影像瞬间重建,金属伪影自动消隐,机器人随即沿着规划路径精准定位穿刺点。

" 传统手术中医生得反复调整设备角度定位,误差可能超过 1 毫米。" 工作人员指着模型介绍," 我们的机器人定位误差控制在 0.2 毫米内,临床测试准确率接近 100%,这离不开术中影像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从论坛上专家的深度解读,到展台上触手可及的技术演示,上海发布的具身智能标准正逐步打通 " 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落地 " 的闭环。

排版/   孙妍

图片/   IT 时报   即梦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上海交通大学 ai 上海 机器人产业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