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疾发病率走高、治疗费动辄数十万的今天,重疾险这块中国家庭健康保障的压舱石,是国民共识级的存在。
但无论是渗透率还是风险覆盖面,都有待提升,这也是前些年行业中一直有声音强调重疾价值的原因。
不过,随着宏观利率的持续走低,这三、四年间,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接连下调,包括重疾险在内的产品,变贵了,其保障杠杆较前些年明显降低,甚至还出现了保费保额倒挂的情况。
这给本就遇到增长瓶颈的重疾险,又加了些难度。不少险企的战略重心,也滑向了更火热的传统百万医疗险,以及似乎更能代表健康险未来的中端医疗险。
不过,从需求端来看,市场对重疾保障的需要其实一直在,只是被一涨再涨的保费掩盖了。尤其是以年轻人、新市民、普通工薪家庭为代表的普惠市场,规模极大。
而且,这也是国家层面近年一直所强调的一个市场。
那,从重疾险的角度看,如何在保障、费率、门槛这三个 " 跷跷板 " 的维度间,找到那个黄金平衡点?市场到底需要一种怎样的模式,才能让高质量的重疾保障,覆盖那些预算有限、但需求同样迫切的普罗大众?
如果从既有的重疾产品思路看,这样的需求可能很难去满足,故而必须要有更大幅度的产品创新才行。
互联网科技平台蚂蚁保推出的「健康福」系列产品,就是一种新的尝试。
最近,蚂蚁保联合阳光财险,推出「健康福 · 百万重疾 ( 保 1 年 ) 」短期重疾险,通过轻量化产品形态、延展责任的方式,撬动更大的重疾保障,为行业提供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重疾险创新思路。
1
-Insurance Today-
重疾险市场,可能并没有饱和
不好卖,多半是太贵
虽然从保险行业看,重疾险这两年的增长可谓缓慢,行业中甚至有声音认为,重疾险其实是特定阶段的产物,如今该覆盖的人群基本已经覆盖了。
但,较高的保费和不断下降的保障杠杆,把太多需要重疾保障的人挡在了门口,倒可能是重疾险进入发展瓶颈的一个重要因素。
比如才工作没多久的年轻人,比如普通工薪家庭,比如新市民群体。是他们不想要重疾保障吗?大概不是。
但,不说上万保费,就是一年 6000、7000 的性价比重疾险产品,也非常吃力。对于这些人群而言,保障固然重要,但当下的日子,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
那是否意味着,保险公司就理应,甚至是应该,放弃这些保障诉求?显然不可能。虽然这些群体的支付能力,和中产相比较低,但数量巨大;再说了," 金融五篇大文章 " 中,普惠金融也有一席,足见更高层面对金融乃至保险业的期待。
那怎么办?可能需要把最核心最要紧的保障,先提炼出来。
重疾险,其实本意是保障因罹患重疾而导致的收入断流,而在后来的发展中,越来越复杂,产品越来越重,甚至越来越像一款财富管理产品。
针对收入有限的 " 大多数 ",一款保险产品最先给到的,一定是最最核心的保障。"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要把重疾的门槛拉下来,在责任不减的前提下,产品就必须 " 轻 ",先上车再说。
阳光财险与蚂蚁保联合推出的「健康福 · 百万重疾 ( 保 1 年 ) 」其核心,就是在 " 健康福 " 系列已有的长险之外,新增一个灵活选项,满足不同生命周期和预算的需求。
一是形态轻:一年期产品,极大降低了决策难度和长期缴费的心理负担,让更多的人能 " 上车 "。
二是价格轻:每月百元成本即可撬动百万保额,大幅降低了工薪阶层的保障成本。
但责任 " 不轻 ",保障并未缩水。
和众多传统重疾产品一样,在满足健康告知要求的情况下,首次投保年龄最高为 70 周岁,有 20 万版、60 万版、100 万版三种保障方案可选,基础保障责任覆盖 125 种重疾,还可选 25 种中症和 50 种轻症。
2
市场痛点不只是价格
保障还需对齐治疗的节奏
传统重疾缴费期长,但给付多为一次性,确诊即赔。诚然,从重疾的收入补偿保障角色来看,这似乎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从消费者角度看,重疾的治疗过程其实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从确诊、治疗到康复,往往需要一年甚至更久。这意味着,期间有着持续的医疗支出,金额,可能还不小。
而且,市场中对一次赔付外的需求,不小。
蚂蚁保数据显示,近 4 成百万重疾险用户同时持有百万医疗险保单。
消费者的 " 医疗险报销治疗费 + 重疾险补充康复期收入 " 的组合,反映了消费者期望重疾险能更贴合治疗康复的节奏。
这样的市场需求可能意味着,消费者对重疾类产品的期待,从过去追求不出险也能 " 回本 " 的广度,转向在 " 重疾 " 二字上的专业深度。
而「健康福」系列百万重疾险,其最大的创新,就是引入了更灵活、更持续的 " 分段赔付 "。此次推出的「健康福 · 百万重疾 ( 保 1 年 ) 」,也是如此。
比如,被保险人首次确诊重疾,可先一次性获得 100% 重疾基本保额。之后 1 年内,若因该重疾住院并接受约定的关键治疗,经保险公司审核符合赔付条件后,可按月领取 10% 的重度疾病持续治疗保险金,最多连领 10 个月。
这种持续的现金流,不仅更好地覆盖开销,更重要的是,给了患者和家庭一种稳定、可预期的财务安全感,让他们能更安心地专注于康复。
蚂蚁保平台重疾险负责人表示:" 通过这样的双重保障模式,用户可系统性应对重疾带来的直接医疗支出与隐性经济损失,极大程度降低因病返贫的风险。"
而且,分段赔付这一模式不仅是「健康福 · 百万重疾 ( 保 1 年 ) 」能提高保障杠杆的关键,在提升产品性价比之外,还极大地增强了产品的普惠属性,也为行业当前面临的重疾险发展瓶颈,提供了一个进化的方向。
3
重疾乃至保险的未来在普惠
让更多的人买得起足够 " 厚 " 的保障
书承前文。前面说,重疾的瓶颈实际上是市场的问题,而非重疾保障需求本身的问题。
释放普惠需求,对于做大重疾市场而言,很重要。
「今日保」一向认为,普惠市场潜力极大。无论是从丰田、优衣库、迪卡侬、还是宜家、小米等公司的实践来看,把最好的方案给到普罗大众,是 Top 企业的共同点。
对于更为独特的保险而言,光有性价比的产品,还不够。因为保险保障价值,体现在后端赔付。
但万事皆有成本,赔付等服务也一样。尤其是在普惠市场上,矛盾更明显:平价的产品,在线的服务,怎么平衡?
比如," 分段赔付 " 对理赔服务、尤其是后续治疗的持续跟进与审核能力,无疑比传统一次性赔付的要求要高。
事实上,这个矛盾的背后,是效率问题。
年轻人、工薪家庭、新市民这些普惠市场的主力军,虽然数量众多,但 " 小 "" 散 " 的特征明显。这就需要将保险公司专业的精算、风控能力,与数字平台海量的用户连接、深刻的场景洞察和高效的技术服务能力,深度结合。
阳光财险作为首家接入蚂蚁保 " 安心赔 " 的合作财险公司,通过全流程线上化理赔和风控体系,实现线上一键报案、单证智能识别、材料智能审核、调查科学高效,有效解决用户理赔难、赔付慢等痛点。
此次阳光财险和蚂蚁保的合作,乃至整个「健康福」系列,就是 " 专业保险能力 + 数字平台能力 " 在普惠市场创新上的又一步探索,对兼顾 " 广覆盖、高性价比、可持续 " 的普惠产品发展新路径的探索。
事实上,在传统重疾险产品既有的保障基础上,通过对产品形态的轻量化改造,尤其是一年期产品对投保门槛的降低,的确戳中了很多人的保障需求。
显然,专业 + 科技,就是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可能也只有这样,才是打开普惠市场的正确方式。
真正的普惠保险市场,也绝不是通过无限内卷来做出保障更 " 薄 " 的低配,这不可持续。而是应当通过效率的提升,让更多的人能够买得起足够 " 厚 " 的保障。
这关乎商业,关乎保险本源,更关乎社会民生。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