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资本市场,被高度简化的逻辑往往会导致情绪走向极端,进而忽视一些潜在的投资机会。
面板行业就是这样的例子。上半年,尽管京东方、TCL 科技等主要面板厂商业绩飘红,净利润取得可观增长,但资本市场却并未做出相应反馈。背后原因或许在于,部分投资人对于行业长期增长的确定性存疑。
事实上,通过深入观察,我们可以看到面板行业已经悄然实现从价格竞争驱动到供给、技术双轮驱动的转变,头部企业也正迎来一轮可持续的业绩增长期。
结合面板行业供给格局的变化以及印刷 OLED、AI 等技术趋势,我们可进一步洞察该行业所蕴含的确定性与成长潜力。
/ 01 /
格局优化,头部企业闷声淘金
如果横向对比面板企业的半年报,会发现 " 强者恒强 " 的行业趋势进一步凸显。
上半年,在八家主流面板企业中,行业 TOP2 的增长势头尤为迅猛:京东方净利润同比增长 42.15%,TCL 华星净利润同比增长 74%。
头部企业加速增长的核心逻辑在于:大尺寸面板的头部格局已基本成型,为头部企业带来了稳定的利润与现金流;同时,中小尺寸面板的供需格局也在持续优化,为头部企业贡献了增量收入与利润。
先看大尺寸面板领域。国内面板厂商已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其全球 LCD 电视面板的市占率已超七成,其中京东方与 TCL 华星的合计份额更是突破 50%。
在面板行业进入 " 少数卖方主导市场 " 的格局后,头部企业能够实现 " 按需生产 ",进而掌握更强的产品定价权。如下图所示,自 2023 年,大尺寸面板价格其实已经基本告别了此前大起大落的周期性波动,大部分时间都保持稳定。
在行业格局愈发集中的过程中,头部企业在 LCD 领域还具备明显高世代产线优势。以具体企业为例:TCL 华星拥有 5 条 8 代 LCD 面板产线、2 条 11 代 LCD 面板产线;京东方则拥有 6 条 8 代 LCD 面板产线,2 条 11 代 LCD 面板产线。而国内外其他厂商产线则主要为少量 8 代或以下产线。
高世代面板在切割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盈利性普遍优于低世代产线,因此行业龙头们在掌握高世代产能优势的同时也牢牢掌握了更大的盈利确定性,大尺寸面板也已成为头部企业稳定的利润来源。例如,TCL 华星的盈利能力持续改善,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实现了 74% 的大幅增长。
在大尺寸面板贡献稳定盈利的同时,中小尺寸业务的成长正为头部企业拓宽增长空间。依旧以 TCL 华星为例,上半年,其显示器销量同比增长 18%、NB(笔记本电脑)销量同比增长 71%、车载销量同比增长 61%、手机销量同比增长 51%,各项增速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TCL 华星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的增长,是供需两端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需求侧看,电竞、车载等新兴显示场景的崛起,为中小尺寸面板带来了明确的新增量。根据 Future Market Insights 的报告,预计未来十年,电竞面板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6.6%;而 Omdia 数据则显示,今年车载面板市场规模预计同比增长 8%。
供给侧来看,中小尺寸面板的行业格局也在持续优化。以 TCL 华星为例,其在电竞显示面板领域已占据全球超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并且上半年 TCL 华星完成对 LGD 广州面板及模组厂的收购,此举一方面巩固了其在大尺寸 TV、商显的市场地位,同时由于 LGD 广州产线与 TCL 华星自建 t9 工厂临近,因此两个工厂可以从产品结构等层面实现深度协同,使得 t9 未来能更聚焦在中小尺寸面板领域,从而实现更大突破。
至此,大尺寸面板贡献稳定盈利,中小尺寸面板带来新增长,以 TCL 华星为代表的头部厂商有望迎来新一轮业绩释放期。
/ 02 /
印刷 OLED,陆厂问鼎全球显示巅峰的秘密武器
如果说格局优化为面板行业带来了确定的业绩增长曲线,那以印刷 OLED 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就为面板企业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目前,OLED 已是面板行业最确定的发展机遇。从数据上看,尽管今年二季度面临关税调整、厂商提前备货等不利因素,但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数据,二季度全球 OLED 面板出货量仍实现了 5% 的环比增长。
长期来看,OLED 屏在各细分领域的增长同样具备强确定性:在移动 PC 领域,Omdia 预测 2023 年至 2031 年,OLED 显示屏的需求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37%;在显示器领域,Trendforce 预计 2025 年 OLED 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 69%;而在中国报告大厅的预测中,2025 年可穿戴设备、曲面显示器等相关领域的 OLED 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将达 20%。
实际上,OLED 需求爆发是下游终端高端化升级的必然结果。
从需求侧来看,当前折叠屏、车载屏幕与穿戴设备加速放量、AI 端侧应用成为面板行业的新增长点。而上述终端设备又对面板提出了更高性能。这给了 OLED 屏机会,OLED 凭借在功耗、显示效果、轻薄度、柔韧性上的全面优势,渗透率持续提升。
以功耗为例,目前 AI 设备对算力功耗的需求大幅提升,而 OLED 屏相对 LCD 屏的功耗更低,能够为 AI 设备节省功耗、保证算力需求。
终端厂商的布局更加直观:苹果推出搭载 OLED 屏幕的 iPad Pro,并计划 2026 年推出搭载 OLED 屏幕的新一代 iMac;三星下一代电竞显示器(MNT)将转向 OLED,目标 2025 年底量产并抢占高端电竞市场 30% 份额;联想发布的 Y26 PRO 系列笔记本电脑全面采用 OLED 屏幕,首销当日销量突破 5 万台,随后又将 Y27 Air 系列显示器切换为 OLED 方案;以及其他厂商如戴尔、华硕、华为、小米、LG 等厂商也纷纷跟进,其中戴尔 XPS 系列、华硕 ZenBook 系列、华为 MateBook X Pro 系列均将 OLED 屏幕列为高端机型标配,小米计划 2026 年实现旗下笔记本电脑 OLED 渗透率超 50%。全球消费电子头部厂商们的一致动作无疑意味着 OLED 的市场机遇已清晰可见。
头部屏厂们同样早已洞察这一机遇,纷纷布局 8.6 代 OLED 产线,推动 OLED 向高世代发展。
纵观全球,当前,头部屏厂们在布局高世代 OLED 时,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尚有不同,其中,TCL 科技旗下 TCL 华星选择了印刷 OLED 技术路线,这也是首个由中国企业引领全球进入商用阶段的技术路线。
根据 TCL 科技近期公告,TCL 科技、TCL 华星、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合作协议,计划共同出资在广州市建设一条第 8.6 代印刷 OLED 显示面板生产线(简称 "t8 项目 ")。
该产线的月加工能力约为 2290mm × 2620mm 玻璃基板 2.25 万片,主要产品涵盖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等应用领域——很明显,这条产线正是剑指发展潜力巨大的高端 IT 市场。
另外据此前资料,TCL 华星位于武汉的 G5.5 印刷 OLED 生产线(t12),已于去年 11 月启动量产并实现交付,目前产线产能正从 3k/ 月逐步提升至 9k/ 月。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目前只有 TCL 华星宣布实现了印刷 OLED 技术的量产,但这一技术路线其实并非小众,反而是面板行业主流企业的共识——三星、CEC、聚华、京东方等头部企业均保有对其研发的持续高投入。只是过去十余年时间里,在推动印刷 OLED 产业化这条路上,由于材料、设备、工艺的研发进展缓慢,大部分企业兜兜转转,只有 TCL 华星选择了在无人区坚持探索,十年磨一剑,得以成为目前唯一实现印刷 OLED 产业化的企业。
可以说,印刷 OLED 正成为 TCL 科技抓住产业升级机会的最大差异化优势。
根据华安证券的数据,印刷 OLED 在提供更优画质的基础上,相比主流蒸镀工艺不足 30% 的材料利用率,能将材料利用率提升至 90% 以上;同时,印刷工艺无需依赖真空环境,大幅降低了对生产设备的限制,进而实现更低的生产成本。
凭借高清晰度与成本优势,印刷 OLED 大概率能分享到 OLED 增长的最大红利,TCL 科技也获得了极具成长性的增量机会。
除了推动印刷 OLED 量产,在 MiniLED、MicroLED 等更多新兴技术领域,TCL 华星同样积极领跑。比如近期 TCL 华星宣布其 COB 显示屏实现量产,MLED 产业化迈入新阶段。
多项先进技术的领先,正是 TCL 华星及 TCL 科技能在显示科技产业发展浪潮中保持优势的最大底气。
/ 03 /
AI 打开了显示企业天花板
"AI + 制造 " 是资本市场的一条投资主线,在这一逻辑下,工业富联凭借三年五倍的涨幅跻身万亿市值阵营,但相比之下,"AI + 面板 " 的逻辑还鲜有人挖掘。
其实 AI 正给面板行业带来产业价值和公司价值的双重提升。
从产业端来看,AI 正推动面板从传统的信息显示载体,加速向智能交互平台演进,实现其交互能力与功能价值的深化,使其成为能够理解用户意图、提供情景化服务的重要助手,这一转变有助于面板行业迎来 " 量价齐升 " 的机会。
在 " 量 " 的方面,AI 与硬件融合引发了新一轮换机周期,为面板带来增长新动力,Canalys 预测,2023-2028 年,AI 手机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 63%;Gartner 数据显示,预计到 2025 年,AI PC 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 1.14 亿台,占比约为 43%。
在 " 价 " 的方面,随着定位中高端路线的终端设备对面板在功耗优化(省下面板能耗以确保算力提升)、轻薄化(适配移动场景)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附加价值更高的 LTPS、OLED 等高端面板也迎来更大增长潜能。
在放大产业价值同时,AI 也让面板企业自身价值发生了变化。
过去的面板行业面临制造工序繁杂、海量工艺数据价值挖掘不足等痛点,行业发展更多靠经验驱动;而 AI 能推动面板制造从 " 经验驱动 " 加速转向 " 数据智能驱动 ",比如通过分析温度、湿度、蚀刻时长等海量生产参数,AI 可实现对工艺的优化。
在数智驱动转型上,TCL 华星同样走在前列,其推出了首款面向半导体显示垂域的强推理模型 —— 星智 X-Intelligence 3.0,该模型在半导体显示垂域的能力已超越 DeepSeek R1-671B。
依托星智大模型,TCL 科技在研发、制造、运营等全流程实现了 AI 提质增效。
在 AI + 制造方面,TCL 华星通过智能算子的协同联动,使漏检率下降 85%,良率提升 0.2%;在 AI + 研发方面,公司通过 AI 技术在全研发环节搭建数字孪生系统,部分环节效率提升超 90%;在 AI + 运营方面,公司通过算法优化,使端到端交付响应周期降低 30%,客户需求反馈速度从 1 天提升至分钟级。产业整体经营效益有所提升。
放眼展望,LCD 为 TCL 科技筑牢了稳定的现金流来源,印刷 OLED" 利刃出鞘 " 与中国资产整体竞争力提升的 AI 时刻恰好同时发生,TCL 科技这份成长潜力亟待市场正视。
免责声明 : 本文(报告)基于已公开的资料信息或受访人提供的信息撰写,但读懂财经及文章作者不保证该等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在任何情况下,本文(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