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9 月 22 日),作为国家医学中心主体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 "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 为契机,聚焦儿童心理健康这一紧迫课题,签署战略合作。
近年,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但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完善、多学科专业人才培育、临床诊疗能力提升等方面,尤其是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这一关乎国家未来的重要板块,仍面临诸多挑战。今年,《柳叶刀》子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综合分析 1990 年至 2021 年的研究数据,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群体的精神疾病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各专业携手共进。
在 " 健康中国 " 战略和 "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 " 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 " 双国家中心 " 强强联合,标志着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进入资源整合、协同发力的新阶段。这一举措回应了紧迫的现实需求,并为未来的发展描绘了清晰的蓝图。
签约仪式后的专题讨论与学术报告环节,专家围绕 " 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背景下,国家双中心携手推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展望主题深度交流。
医学专家指出,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呈现出 " 高发病率、低服务率 " 的严峻态势。" 双国家中心 " 的携手并非偶然,而是应对以下多重现实需求的必然选择。比如,低龄化趋势,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在儿童青少年中检出率持续上升,心理问题不再仅是青春期的 " 专利 ",在学龄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中也屡见不鲜,亟需更早的识别和干预。
专家也注意到,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领域," 身 - 心 " 割裂的传统服务模式困境凸显,儿科 " 看身不看心 ",精神科 " 看心难顾身 "。" 双中心 " 携手旨在打破这种壁垒,推动 " 身心一体 " 的整合式医疗。
另外,儿童精神科医生极度稀缺,学校、社区的心理老师、全科医生缺乏足够的专业培训和转诊支持,无法承担起 " 守门人 " 的职责。" 双中心 " 作为国家级平台,肩负着制定标准、培训人才、辐射基层的重任。
在此期间,社会认知偏差与病耻感也不容忽视。医生谈到,许多家长和老师仍将心理问题等同于 " 思想问题 "" 性格软弱 ",或担心被贴上 " 精神病 " 标签而拒绝寻求专业帮助,错过最佳干预期。" 双中心 " 的权威联合发声和科普,有助于提升公众科学认知,减少病耻感,营造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未来," 双国家中心 " 的合作绝非简单叠加,而是要通过机制创新、资源下沉、技术赋能,构建一个覆盖全国、上下联动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双方将聚焦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核心需求,构建 " 医院 - 学校 - 社区 - 家庭 " 联动服务模式,推动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深化科学研究与数据驱动,创新服务供给与技术赋能、加强全域科普与预防干预等领域深化协作,持续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有效供给,为提升全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福祉贡献上海力量。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