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 前天
vivo激荡三十年:快时代的慢胜利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科技产业," 唯快不破 " 一直是信条。

从马斯克到扎克伯格,乃至早期的硅谷,都推崇快速行动,目的是更快地验证想法、抢占先机、迭代产品。

但,快就一定正确吗?答案是未必!

在资本裹挟下,很多企业以快为纲,陷入一种疯狂的节奏,却忘了商业的本质是为用户创造价值,最后被市场淘汰。

喧嚣中,有一家中国企业,保持了少有的战略定力,以三十年的 " 慢生长 ",书写了一场长期主义的胜利。

它就是 vivo。

2025 年 8 月 21 日,vivo 发布了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vivo Vision 探索版。

它以极致的轻量化和交互体验,推动 MR 设备走向普及,并为家庭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搭起了一座桥梁。

这家中国科技巨头,也因此站在了时代的风口浪尖上。

一年前,当苹果发布革命性的 Vision Pro 时,很少有人想到,接棒苹果,首先推出 MR 设备会是这家来自中国的手机品牌。

但突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场跨越 30 年的马拉松式长跑。

2011 年,第一次进军智能手机市场的 vivo 就面临一场关键抉择。

彼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正从山寨机时代,走向诸侯割据的内卷时代:

最疯狂时,500 多个手机品牌在红海厮杀,平均每天有 12 款新机发布,价格战打得硝烟弥漫。

面对混乱局面,vivo 也可以像其他对手一样,堆硬件、拼参数、打价格战……先抢占市场再说。

关于这个问题,vivo 内部一度有过激烈争辩。

最终,冷静战胜了情绪。公司创始人沈炜,以及其他管理层给出否定答案,他们反问自己一个简单却不流行的问题:

用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在电子行业摸爬滚打十余年的经验告诉他们:在浮躁的快时代,本分才是穿越周期的锚。

所谓本分,就是回归商业本质,一切从用户出发。早在功能机时代,这种用户思维就帮助他们打造出风靡一时的步步高音乐手机。

到了智能机时代,行业的浮躁依旧肉眼可见:一边是厂商拼参数、打价格战,一边是用户抱怨手机太重,听歌没有质感。

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而是一部好用的手机,这个判断定调了 vivo 的早期战略:聚焦用户体验,拒绝无意义内卷。

为此,研发团队面临两个难题,第一个难题是轻薄与续航的平衡。

当时,主流手机的厚度大多在 10mm 以上,电池容量仅有 2000mAh,要想轻薄,就得砍电池容量。

vivo 的工程师们并没有屈从,而是选择与行业惯性死磕。

他们重新设计了主板,对摄像头、屏幕、扬声器等手机内部几乎所有组件进行了优化,并定制了超薄电芯。

最终,硬是将手机一刀一刀 " 砍 " 到了 6.55mm 这一当时令人惊叹的厚度。

另一个突破口是专业级的音质表现。

当时,手机音质普遍被行业忽视。

为了做出音质更好的手机,vivo 与美国 Cirrus Logic 深度合作,专门为手机定制了一款 Hi-Fi 音频芯片。

经过反复的打磨,2012 年 11 月,vivo 推出了第一款旗舰机 X1。

这款手机以 6.55mm 创下当时全球最薄智能手机纪录,同时也是首款内置 Hi-Fi 音频芯片的手机。

它一经上市,就成为现象级产品,很多用户表示:这才是我想要的手机。

在那个跑分为王的时代,X1 的出现仿佛一股清流——它不追热点,不炫技,当别人忙着抢赛道时,vivo 蹲下来倾听用户的声音。

最终,它精准击中了用户的心。

X1 的成功,奠定了 vivo 的品牌调性:以用户需求为锚,走差异化的道路,拒绝内卷。

这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信念——在快时代的今天,只有慢下来,才能看清用户的真实需求,才能踩稳每一步。

X1 诞生的 2012 年,也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大爆发的年代。

之后五年,随着大量玩家涌入赛道,激烈的竞争在将智能手机快速推向普及的同时,也让市场变得拥挤。

从 2017 年开始,智能手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

随着各家基础体验趋于同质化,之前堆参数、拼硬件的做法,逐渐失去效力。

行业的潮水再一次涌动。这一次,影像成了浪头,也是头部厂商的新战场,苹果、华为凭借实力早早建立了优势。

移动影像涉及光学、传感器、算法、芯片等多个复杂领域,其研发投入巨大且周期长、见效慢。

这对于 vivo 这样的年轻企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为一旦决定投入,就意味着要面临短期的经营压力,但如果不投,则可能失去未来,尤其是:

影像在当时已成为用户使用频率最高,也是痛点最多的功能之一。

基于这个判断,vivo 义无反顾走上了影像之路。

彼时,很多品牌都在影像领域跃跃一试,但 vivo 无疑是投入最坚决的一个。

早在 2019 年,vivo 就将影像确立为四个长赛道之一,在认知正确的前提上,研发投入上不封顶。这意味着,影像成为 vivo 未来长期投入、持续迭代的核心方向。

也正是从那时起,vivo 开始了一场贯穿硬件、芯片、算法与生态合作的影像长征。

在光学硬件上,vivo 不断突破物理极限。

X30 系列引入潜望式长焦,让手机具备全焦段拍摄能力;X50 系列又首发微云台防抖,带来比传统光学防抖更稳定的画面。

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行业的边界。

影像技术博大精深,光靠单打独斗远远不够。为此,vivo 选择与全球最强伙伴同行。

比如,与索尼、三星合作,定制传感器。

与全球光学巨头蔡司联合研发,把 T* 镀膜和 APO 超级长焦镜头等移植到手机,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像体验。

在算法与软件生态上,vivo 构建了庞大的自研算法矩阵:从夜景到人像,从防抖到色彩,算法与硬件的协同让 vivo 的影像能力快速跃升。

但随着功能愈发复杂,一个更棘手的问题摆在面前——算力瓶颈。

为了打破这一限制,vivo 决定切入最难的领域:自研影像芯片。

从 2019 年起,历时近两年,投入大量研发力量后,vivo 首款专业影像芯片 V1 终于在 2021 年问世。

它的出现,让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时在手机影像中成为现实。

那一年,V1 与蔡司光学共同加持的 X70 系列横空出世,成为当年的影像机皇。自此,vivo 影像之路迎来了真正的飞跃。

此后,vivo 以惊人的迭代速度前行。

凭借持续多年的投入,vivo 最终在移动影像领域,练就了自己的长板,成为高端影像的引领者。

影像,是 vivo 深耕技术的一个缩影。

如前所述,在 2019 年那个关键的转折点上,vivo 在内部正式确立了设计、影像、系统和性能四个长赛道。

这种长赛道机制,旨在以用户为原点,通过在长坡厚雪的核心赛道上坚持长期研发投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它不是去刷一个参数,而是解决用户在生活场景里的真实痛点。

这背后,一颗颗芯片、一枚枚镜片、一行行代码…… vivo 都没有刻意抢跑,而是在无人看见处扎根。

最后,在不断解决用户痛点的过程中,悄悄领跑。

这不是奇迹,而是有选择的执着,更是长期主义的回响。

长期主义最大的好处在于:

它就像推动一个巨大的飞轮,刚开始很慢,几乎推不动,但只要长期坚持推,它就会开始慢慢转动,而且不断加速。

到最后,仅靠飞轮的惯性,就能高速运转。

这与沈炜在内部反复强调的本分和埋头种因的企业价值观,不谋而合。在他看来:

只要埋头种因,果自水到渠成。

而这,也恰是 vivo 的真实写照:不以短期热度为导向,而是围绕用户真实需求,坚持在核心领域持续投入、扎实积累。

2019 年的四大长赛道,就是 vivo 技术布局的 " 因 "。

正是在这些赛道上数年如一日的深耕,vivo 逐步积累了自研芯片、底层算法、软硬协同等关键技术能力。

最终,实现了单点突破的量变积累。

蓝科技,就是这些技术积累自然生长出的 " 果 "。

2023 年,vivo 正式发布自己的技术品牌——蓝科技,它涵盖蓝晶芯片技术栈、蓝海续航系统、蓝心大模型、蓝河操作系统、蓝图影像五大模块。

这是一场从量变到质变的系统性飞跃。

它不再是孤立的技术点,而是一个有机融合、协同增效的技术体系:

蓝晶芯片技术栈连接芯片与平台,蓝海续航系统重新定义能源效率,蓝心大模型成为 AI 赋能的核心基座,蓝河操作系统则面向未来生态构建。

这一切,都彰显 vivo 技术研发已进入耦合创新的新阶段——多项技术互联互通,产生 1+1>2 的系统效应。

2025 年 8 月 21 日,vivo 发布首款混合现实(MR)头显设备 vivo Vision 探索版。

在那之前,vivo 还成立了机器人 Lab,布局家庭机器人赛道。

对此,很多人纳闷:一个做电话机、智能手机的企业,为什么突然转向机器人?但其实,这并非一次心血来潮的转型,而是:

长期主义下的水到渠成。

过去 30 年,技术在变,潮流在变,产品在变,但 vivo 的本心从未改变,那就是:始终把对人的关切放在首位。

为此,他们围绕与个人紧密关联的家庭场景和用户最高频需求,饱和式投入,并把技术沉淀为可生长的能力模块。

在这个过程中,vivo 始终坚持自己的节奏:沿途下蛋,渐进突围。

其长期沉淀的每一项能力,到后来都不是单次使用,而是在新的场景中迭代、放大、交叉增益。

比如,手机时代沉淀的影像、AI 大模型能力,在家庭机器人时代,演化成 MR 和机器人的眼睛、大脑。

这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技术和能力的复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布局机器人赛道更像是瓜熟蒂落,其背后是 vivo 对用户需求的坚守、对自身能力的认知,以及对技术规律的尊重。

正是这种坚守和尊重,让 vivo 享受了能力圈扩散的红利。

它就像飞轮一样,刚开始很慢、也很难,但只要坚持下来,越到后面,势能越大,最后反而成了行业的领跑者。

回望过去三十年,vivo 从不以速度定义自己。

它早期用差异化产品找到立足点,接着用影像养成长板,然后再用蓝科技和机器人打开未来的边界。

每一次选择看似都不同,但背后有三件事从未改变:用户导向、本心坚守、耐心积累。

在商业世界,快可以赢下一场战役,但慢才能赢下一场战争。

在最热闹的赛道旁,vivo 选择了那条看似不起眼的路——它可能走得慢,却一直走在自己定义的方向上。

等到潮水褪去,这样的坚持,往往才是最稀缺的竞争力。

就像东莞长安镇的那棵老荔枝树,三十年来,它没跟着季节乱开花,只是慢慢扎根,慢慢生长,如今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vivo vision 智能手机 扎克伯格 机器人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