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 前天
在书展遇上暗中等着你的好书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本文配图均由作者提供

八月中旬,到上海展览中心看展——第 21 届 " 上海书展 "。这是公务,亦有私好。其间,接到外侄电话,说有急事求见。待我回到家乡海岛,他便匆匆赶来。

外侄在邻县一所新办的学校做初中语文教师。新的学年,学校高中部扩招,调整他教高一,然后跟到高三。虽然,学历、任职资格都符合要求,也有不负期待的信心,但外侄还是焦虑——他告诉我,暑期参加了集体培训,自己也做了不少功课," 马上就要开学,感觉还没有头绪,不知从哪里下力为好 "。

外侄上高中时,也找过我这个 " 据说是诗人 " 的表舅舅给辅导作文。学生作文重在 " 练习 ",文学作品端赖于 " 创造 ",但毕竟都是写作,总有相通之处。我建议说:" 从这学期开始,你就根据老师提供的作文题和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每个月写一首七八行的短诗,这样三年下来,手头积攒着不同主题的二三十首诗,高考时,说不定哪首诗就对上题,就可以引用到作文里面。" 小小青年,时光里本来就跳跃着诗。那几年,我前后帮他修订了十几首,也提醒他,平常各种文体的作文训练,多试试这种方法,注意灵活运用——我称之为 " 短诗嵌入法 "。于写作手法言,它避免了平铺直叙,较之常见的卷子,具 " 陌生化 " 效果;从卷面上看,诗行会腾出空白,造成疏朗感,具 " 视觉友好 " 性。

当然,此法纯属个人意兴,未经实证,学理上不一定站得住脚。但就一个人的表达能力的发展而言,诗歌写作本来就是非常好的练笔方式,是一种字斟句酌的语言训练,一种人、景应和,词、物对话的思维打磨。那年高考,外侄的作文写得顺溜," 自己写过的诗句一嵌入,后面的话语简直就是顺手拈来 "。他还告诉我,上高三后,他把这个法子分享给了几个要好的同学和一个他非常喜欢的女孩子," 女孩子很是得心应手,高考作文写得心花怒放 "。

因为这个经历,外侄对我多了一种 " 专业信任感 " ——现在,不在 " 学 ",而在 " 教 "。缘于职业,我认识各地不少很厉害的高中语文教师,有时也参加他们的聚会,近些年 " 新高考改革 " 之下,听到最多、感受最深的,就是他们特别注重整本书深度阅读," 高中的孩子,把这个事搞好了,大致可以一通百通,整个语文综合素养,会有实实在在的进阶 "。外侄自然知道 " 整本书阅读 " 是怎么回事,听我特别强调 " 深度 " 二字,似乎有所触动。他说:" 这学期我要上的教材,第五单元就是‘整本书阅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

真是巧啊!这次上海书展现场,在三联书店的展位,我就买了今年五月刚刚出版的张冠生先生所著《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记得回乡途中,接到江苏省教科所原所长成尚荣老师的电话,谈一个书稿的事——每每电话末了,他总会问:最近读什么书?有什么收获?——这次我跟老先生汇报的,就是《斯人斯土:费孝通的一生》,我说:" 这本传记帮我打开了《乡土中国》文字深处的一条大河。我应该会从这条河开始,写一首长诗,题目都想好了,就叫‘小镇青年费孝通’。" 我从还来不及整理的行李中取出这本书,递给外侄," 有兴趣的话就带回去看 "。

外侄在南京师大读的大学。南京师大有几位我素有交往且非常敬重的老师——教育社会学家吴康宁教授,做人类学研究的齐学红教授。我叮嘱过他:" 你虽然读的文学院,但他们的课,有机会一定多听听。" 外侄倒是好学之人,本专业课程之外,四年里蹭了很多其他学科的课,长江风土(地理)、金陵旧事(历史)、苏州园林(艺术)等文化因子都参与了他的生命成长,似乎,也为着他今天 " 上任 " 高中语文教师岗位备了粮草、蓄了资源。一番交流下来,外侄有了明晰的计划。他说,不仅仅作为一项 " 单元任务 ",而是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和学生一起深度研读《乡土中国》,理解何为 " 田野作业 "。我补充道:" 基本上可以说,就是以费孝通为核心课程,帮助学生把《乡土中国》背后的那条河读出来、整出来,以此建设自己生命的两岸和知识的果园。" 似乎,这就是外侄之所想," 舅舅你再说一遍 ",他掏出手机,把这话记下。

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甚至整个高中,立足于一本书,建构一门学科的学习版图,《乡土中国》是适切的,也是非常值得的。我素来认为,伟大的写作一定是文史哲一体的写作。《乡土中国》堪称典范。我读《风土》(和辻哲郎)、《人类与大地母亲》(阿诺德 · 汤因比)、《历史的地理枢纽》(哈 · 麦金德)、《恋地情结》(段义孚)等等,都有同样的感受和慨叹。我想,这些非文学的人类学、历史学、地理学著作,一定有共同的精神基因和语言密码。

1946 年,费孝通从刊发于《观察》《再生》《时代评论》等报刊的文章中选了八篇,辑为《民主 · 宪法 · 人权》一书,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时任上海《前线日报》主编的曹聚仁先生赞曰:费氏的散文," 为其他文艺家所不能及 "(曹聚仁,《文坛五十年(正编 + 续编)》,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 2011 年)。近八十年后,中国人民大学的孙郁教授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费孝通散文》写了 " 导读 ",所言种种,深得我心:" 那些山水之作,就跳出一般文人感受……比一般游记多了知识考古的趣味 "," 他的写作不是自我的倾诉、自恋之语,而是寻路与筑路之劳作 " ……

我想起了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谈论:"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觉得自己好像是在不怎么熟悉的国家旅行,每走一步,都看到新的远景,新的道路。这些道路通至哪里还不得而知,但必然会让我看到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提供给我思考的养料。"(《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著,戴骢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 年)真正的写作,就是这样的一个探摸、开辟、拓展、抬升、命名的过程,抑或说,缺乏 " 寻路与筑路 " 的意识、骨血,不管叙事、抒情还是推演,恐怕很难称得上 " 写作 "。

孙郁教授的 " 导读 ",就收在《费孝通散文》一书里。我找到东一馆一层的人文社展位,没看见此书,问了工作人员,说是还来不及铺货。手机上搜京东自营店,倒是有的,便放进了 " 购物车 ",只是留下了未能先睹为快的遗憾。

我并非矫情。在书山书海的场景中,一个阅读爱好者,不买一批、一大批的书,会觉得很抱歉,况且,唯有像一畦畦细细耕作,一个个展位慢慢看,你才更有可能,遇上你万万想不到的可它就在暗中等着你的好书、奇书。

书展儿童区一角

14 日,书展第二天,像开幕日一样,我先到西一馆二楼自家单位所在的 W2-01 展位 " 上班打卡 ",便自个儿继续逛书展。看看同行们做了什么新书、做的什么形态的书,装帧艺术、印制工艺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这是非常好的业务学习机会。然后我就走到 " 港台馆 ",那个水泄不通、摩肩接踵,绝非夸张的修辞,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体感。我还踮起脚尖,帮一个小朋友从书架的最高一层取下来一册 " 图画书 "。我顺着往下浏览,在第三层,一个书名从百花丛中探出头来:" 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 "。" 村声 "," 村校 ",有意思!抽出,打开,果然有大惊喜:是 " 香港村落文化保育工作者及乡郊艺术家 " 史嘉茵,自 2013 年始历时十数年,遍访港地乡野,爬梳旧时文献,一帧帧、一字字刻就的村校歌曲、村校人文、村校物事。

因应当下世界大势,我今年的阅读重心在于犹太文化和中东文学,这次差旅,带的以色列作家阿摩司 · 奥兹与他的历史学家女儿范妮亚的对谈录《犹太人与词语》,和以色列诗人耶胡达 · 阿米亥的诗集。我顾不上读完,而是先闻史嘉茵的 " 村声回响 "。作为教育出版行业的编辑,我特别愿意看到这样的乡土文化档案和乡村教育叙事。1935 年,费孝通自京华辗转远赴广西柳江、桂江 " 两江 " 之间的大瑶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田野调查。近百年后的今天,历史情境、调查条件已发生巨大变化,但史嘉茵此项工作,和费孝通一样,扎根于大地,由脚印、光阴以及对脚印、光阴的敬畏构成。她交给了香港乡村、香港教育、香港未来一份深情、丰饶的 " 田野作业 "。

我少时临过碑帖,对繁体字有亲切感。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出版的这本繁体版《村声回响:聆听香港村校记忆》,一册田野之书,给了我一粒饱满、好看的庄稼种子。谢谢,上海书展,一片田野。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作文 上海 阅读 高中 高考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