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一两年的 AI 圈,开始卷应用了。
大厂卷应用有一个核心优势,那就是基本盘。
和小厂得从 0 开始拉新不同,大厂有一道新菜,可以直接端上桌,而顾客是现成的。
" 用 AI 的新能力,来满足老用户的成熟需求 " 成了大厂们手里最稳的一张牌——
微软把 Copilot 塞进了 Office 全家桶,谷歌开启了 AI mode,把 AI 揉进了搜索和 Chrome 里。
腾讯则是几乎在所有 App 都嫁接了 AI,阿里也非常重视夸克这样的 C 端 AI 产品。
就连美图这样的中厂,也靠着凭借庞大的基本盘,带火多个 AI 影像功能。
今天卫夕参加了百度搜索的一次产品沟通会,但聊的并不是是搜索本身,"AI+ 教育 " 是这次沟通会的主题。
接下来咱们就从产品层面聊一聊一个搜索 App 是如何用 AI 来解决教育相关的痛点需求的。
百度的基本盘是啥?
是搜索。
而在所有的搜索请求里面,有一块大得惊人且极其成熟的需求,就是教育。
官方给了个数据,每天有 1.5 亿次和教育相关的搜索。
于是其顺理成章地出手了,搞出了咱们今天要聊的这个新产品——
1
东亚文化卷教育是刻在骨子里的。
从学科培训到兴趣班,从学习机到天价研学,的确非常卷。
家长们一边掏钱肉痛,一边又怕孩子掉队。
百度搞教育,不是新鲜事,小学生好像天生就会用百度来查做作业。
但这次,他们似乎不想只做个学习搜索工具,而是想让手机直接变成一个免费学习机。
我稍微了解了一下,发现这背后有点门道的,有很多细节需要考虑。
下面就把我从他们产品负责人那里了解到的信息分享一下。
在聊具体产品之前,咱们先思考一个问题:AI 到底能给教育带来什么根本性的改变?
其实答案就是四个字——因材施教。
这个词从孔子那时候就这么说,一千个孩子,就该有一千种教法,但现实显然并不允许。
于是,就有了课外辅导,无论是过去的一对一家教,还是现在的补习班,本质上都是在花钱买因材施教这四个字。
因材施教,说到底是个奢侈品,有资源的家庭,能给孩子请来名师,配上最好的工具;
而普通家庭,甚至偏远地区的孩子,连个像样的课外读物都难得。
这就是教育最大的不平权——因材施教成本太高。
AI 给这个难题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它天然就是个性化的,既懂学霸,也懂学渣。
这事听起来很宏大,但如果我们看一看大凉山梁夏老师的案例,这事儿就一下子具体了:
山区的孩子,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家里老人连智能手机都玩不转,更别提辅导作业了。
但梁夏老师做的事很简单,她就是教会孩子们怎么用旧手机里的百度 APP 里的 AI 伴学模式,去拍照搜题,去看错题分析。
AI,扮演了老师这个角色。
所以说,AI 推动教育平权,最简单的就是把因材施教变成人人都能用得起的普惠服务。
2
好,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有个骨感的问题:怎么让孩子在手机里安心学习?
你把手机给孩子,说:" 去吧,这里面有 AI 老师,好好学习 "。
结果一转头,他可能就立马玩游戏去了,或者刷短视频里了,这是所有家长都会面临的难题。
百度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堵不住,那就疏。
他们没有再搞一个 APP,也没有额外的硬件,而是直接百度开启了一个 "AI 伴学 " 模式。
所谓 "AI 伴学 ",就是一键切换,让整个 APP 界面变成一个干净的学习桌面,只留下和学习相关的核心功能。
这个设计,其实相当鸡贼,正面的鸡贼,它等于是在帮家长解决一个痛点:你不是怕孩子分心吗?
行,我给你一个开关,家长可以通过密码来控制这个模式的开启和退出,实现了有效监督。
"AI 伴学 " 提供了两个核心的学习场景——
一个是作业场景。
基本就是围绕着写作业这个核心痛点来的,拍照搜题、口算批改、作文批改这些都是标配。
相当于把市面上那些作业辅导类 APP 的核心功能给整合了进来。
另一个是教材同步学。
这个直接跟学校的教学进度挂钩,孩子学到哪一课,这里就有对应的讲解视频、知识点梳理。
这解决了另一个痛点:稍微高一点年级的学习,家长就辅导不了了。
现在等于有了一个跟学校老师进度一致的线上助教。
3
环境搭好了,就该老师上场了,接下来咱们来看另一个核心—— "AI 精准练 "。
练,在中国的教育语境里,是个再熟悉不过的词了。
我们这代人都是从题海战术里拼杀出来的,但我们心里都清楚,机械地练,效率极低,还容易把孩子的学习兴趣给磨没了。
刷一百道题,不如吃透一道题,核心还是有效率地练。
"AI 精准练 " 把吃透一道题这件事变成一套流程,其官方的说法是 " 知对错 - 找薄弱 - 促提升 " 三步曲——
第一步:知对错。
以前的搜题软件,你拍张照,它给你匹配题库里的原题和答案,如果题库里没有,或者你拍得不清楚,那就解决不了。
现在用的是专门为教育场景研发的 AI 大模型,这跟那些通用大模型还不一样,它更专注,就专门干解题这事。
你拍一道题上去,它不是去搜,而是去解。
它的工作流程是——
先图像识别,把你的手写体、印刷体、甚至是卷面上的污渍都处理干净,把题目提取出来;
然后开始审题,划出关键点;接下来,调用知识图谱,一步一步地往下算。
最后把解题步骤用你最容易看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一套流程下来,效率比以前的纯搜索提高明显,更重要的是,它能处理各种变体题,因为它的底层逻辑是理解而不是匹配。
第二步:找薄弱。
知道对错,只是完成了批改作业的第一步,真正厉害的老师,能从你这张卷子里,看出你知识体系里的薄弱环节在哪儿。
"AI 精准练 " 就在干这个事,你上传一张批改过的试卷,它会把所有的错题都自动收录到错题本里,它会开始查漏补缺。
比如,你这道题错了,它会分析这道题考的是具体哪个知识点,然后它会顺着知识图谱往上追溯。
本质上就是把一道错题,还原成了一个知识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方便学生对症下药。
第三步:促提升。
找到薄弱环节了,接下来就是针对性地解决。
它会根据你的学习情况,从海量题库里,为你量身推荐几道题,专门针对你那个薄弱知识点。
可能是一道巩固基础概念的,一道让你练习计算的,还有一道是稍微拔高一点的变体题。
与此同时,它还会给你匹配讲解视频。
这些视频很多也是 AI 生成的,能把一个知识点,拆解成直观的动画。
这样一来,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都在一个 App 就可以完成。
这个过程,模拟的其实就是一个优秀老师的辅导方式:先通过批改作业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最后针对性地出题、讲解,直到搞懂为止。
4
除了硬核学科的提分问题,那百度搜索还搞了个东西,专门去啃另一块硬骨头——口语。
这解决的是中国学生学英语的痛点:哑巴英语。
我们学英语的环境里,只有输入(背单词、读课文),而极度缺乏输出的场景。
不是不会,是不敢说,怕说错,怕被笑话。
"AI 口语 " 就想给你创造一个输出环境,作为一个 AI 陪练,它有几个特点——
首先,它擅长标准发音。
你说一句话,它能立刻给你反馈,告诉你哪个词读得不准,具体到是哪个音标发得不对,解决了很多同学知道自己发音差但不知道差在哪儿的尴尬。
其次,它擅长情景对话。
它不是让你跟读课文,而是内置了很多真实场景。
比如在餐厅点餐、在机场问路、在酒店办入住。你可以在这些模拟的环境里,进行角色扮演式的对话。
AI 不会像以前的语音机器人那样很机械,对话能很自然地进行下去。
最后,它擅长处理卡壳。
聊天过程中,万一你卡壳了,不知道该说啥了,它提供一个 AI 助答功能,会给你几个回答的建议,帮你把天儿聊下去。
这个功能它降低了开口的心理门槛,让学生不用担心冷场。
从发音指导,到场景模拟,再到卡壳时的辅助,其实就是想让学生在英语开口这件事,从一个难题,变成了一种习惯。
5
聊完了产品,我们再往深聊一层,聊聊百度这盘棋背后的 " 阳谋 "。
把手机变成免费学习机,这事听着挺反商业的,毕竟,专门的学习机硬件厂商,靠的就是几千上万的设备差价活着滴。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招好棋——
百度一个重要优势是 " 有问题就上百度 " 这个深入人心的用户习惯。
而教育,是所有需求里,最高频、最刚需、也最有价值的场景之一。
从孩子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这二十年里,一个家庭围绕教育产生的信息搜索、服务需求,是一个非常庞大数字。
过去,用户搜完答案,可能就跳到别的 APP 去上课、去买网课了。
而现在,百度想把这一切串起来,它要把这些最有价值的用户,留在自己的生态里。
"AI 伴学 " 和 "AI 精准练 " 这些免费的功能,就是解决刚需的普惠型产品。
你不需要额外花钱,只需要用你手机里本来就有的 APP,就能享受到个性化辅导服务。
一旦用户习惯了在百度 APP 里给孩子辅导作业、练习口语,它会成为一个长久的学习入口。
商业的有趣之处就在于,一个高明的 " 阳谋 ",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价值,它客观上确实在做一件推动教育平权的事。
把昂贵的个性化教育资源,变成了人人可及的免费工具,让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和北京、上海的孩子一样,拥有一个随时待命的 AI 私教。
结语
太阳底下,新鲜事不多,但技术,总能让老问题,长出新解法。
教育这个古老的行当,正在被 AI 这根杠杆慢慢撬动。
百度这份答卷最终能得多少分,那还得让孩子和家长们,用时间和效果来投票。
—— End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