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1 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 STEM 教育研究所(以下简称 " 研究所 ")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教科文组织一类中心首次落户中国。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设立的第 10 个一类中心,也是在欧美之外首个全球性一类中心。
STEM 教育,强调整合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数学(Mathematics)4 个领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
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STEM 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此次研究所落户上海,意味着什么?将为中国推动 STEM 教育带来哪些契机?又将为上海本地教育带来哪些实质性利好?多位学者第一时间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STEM 教育,决定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战略性变量
谈此次研究所 " 落沪 " 的意义,离不开对 STEM 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STEM 教育,目前已被全球视为决定未来社会竞争力的战略性变量,并不仅仅因为它能培养科学家和工程师,更因为它关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全民素养,关乎各国能否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分析,STEM 教育已经从教育体系内部的课程改革,演变为一项国际性的治理议程。" 未来,无论是发达国家维持创新优势,还是发展中国家突破发展瓶颈,都离不开 STEM 教育的支撑。而国际合作、知识共享与制度创新,将决定这一议程能否真正转化为人类共同的利益。"
" 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理工科教育发展富有成效,理工类人才支撑了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这一观点已受到全世界的高度认可。"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项目主管宁波认为,STEM 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这一育人思路与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紧密相连。
从这个角度来看,研究所落户中国,意义非同寻常。宁波说:" 这是中国向世界分享先进教育经验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彰显大国身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声量。"
选择中国上海,是一种必然
在专家看来,教科文组织首个聚焦 STEM 的一类研究所落地中国并非偶然。这既是对中国在 STEM 教育实践上的整体成就的承认,也是全球教育治理格局转向的重要信号。
先看全国。今年 7 月,同济大学 STEM 教育智库发布全球首个国家与地区 STEM 教育发展综合评估工具——全球 STEM 教育发展指数 2025。该指数系统评估了全球 40 个主要国家与地区的 STEM 教育发展水平,中国位居第二。
再看上海。当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设 " 五个中心 ",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领域积累颇深,具有全球影响力;同时,上海是全国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和先行者。据悉,上海从 2014 年起就鼓励学校结合实际情况实施多种形态的 STEM+ 课程,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的 STEM 教育已在全市 16 个区 600 多所实验校全面开展,成效显著。
作为在上海落户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见证了研究所 " 从 0 到 1" 的全过程。宁波感慨,选择中国,选择上海,是一种必然。难能可贵处就在于,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积极推动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创造性地提供了解决方案。
张端鸿进一步谈到,过去几十年,中国通过统一的基础教育体系以及对基础教育一贯的重视和长久以来对数理化等学科的重视,培养了庞大的 STEM 学习人口,上海基础教育在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中的表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然而,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教师短缺、课程落后、资源匮乏等问题使得普及科学教育举步维艰。这些国家在产业升级、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上的需求又格外强烈。
"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如何在规模化普及中保持质量’的经验,具有独特的借鉴价值。" 在他看来,研究所落户上海,能够在城市发展战略、教育生态和国际声誉之间建立紧密的制度性联结,使研究与实践形成良性循环。
机遇和挑战并存,引领全球 STEM 教育新风潮
在不少教育界人士看来,研究所正式落户上海,是推动形成 STEM 教育理念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契机。
宁波认为,区别于传统的 STEM 教育,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上投入了大量资源,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可以说,中国发展的 STEM 教育是 "AI+STEM",这一思路不仅将为全球 STEM 教育带来新的战略视角,还将引领全球 STEM 教育的新风潮。
" 对中国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张端鸿谈到,中国在 STEM 教育上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高均值 ",即适龄人口中有很大比例能够顺利完成数理学习,构成了雄厚的人才基盘。但与此同时,拔尖人才的创造力不足、原创成果偏少、跨学科突破有限的问题仍然突出。" 如果中国能够把数量基础转化为创造力优势,并通过这一平台参与规则塑造,它不仅会改变自身的教育格局,也将在全球教育秩序中获得新的位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