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 9 月以来,港股市场呈现出显著的走强态势,恒生指数一度站上 27000 点,创近四年新高,不仅跑赢同期 A 股市场,也展现出超出投资者预期的韧性。
月初至 9 月 19 日,恒生科技、恒生指数分别上涨 10.93% 和 5.85%,同期万得全 A、上证指数分别上涨 0.54% 和 -0.98%。
回顾 2025 年以来,港股市场运行呈现四个较为清晰的阶段:1-3 月港股在全球主要股指中表现领先,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预期推动恒生科技板块显著上涨,带动整体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入。4-6 月,受前期过快上涨及美国 " 对等关税 " 冲击,港股先抑后扬,走出 V 型。7-8 月,港股继续高位震荡,A 股则在 AI 硬件带动下走出一轮明显的科技牛行情。9 月以来,A 股高位震荡,港股则再次走高,迅速突破 26000 点、27000 点等整数关口,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从行情演变逻辑来看,9 月以来港股的走强呈现出明显的 " 轮动 " 特征,本质上是对 7、8 月相对滞涨的修复性行情。得出这一判断,只需将港股与 A 股共同置于 " 中国权益资产 " 的框架下进行统一分析即可。
就中国权益资产而言,A 股的优势集中在高端制造与科技硬件,港股则侧重于互联网、新消费与创新药;而金融、地产、能源、资源等周期板块在两地市场均有上市。从板块轮动的视角看,当高端制造、AI 硬件成为领涨主线时,A 股表现占优;而当 AI 应用、医药、新消费引领市场时,港股则更为出色。
以恒生科技指数和科创 50 指数为例,前者代表软件方向,后者代表硬件方向。尽管年初至 9 月 15 日两者的累计涨幅相近,均为 35% 左右,但期间的走势节奏却有显著差异,正是板块轮动的表现。
有投资者可能想要强调港股不同于 A 股的资金结构,认为是资金偏好导致了行情差异。就这一点而言,过去几年看都是对的;但随着外资过去几年减配包括港股在内的中国资产,叠加南向资金持续流入港股,内资在港股市场的定价权日益提升,其结果必然是港股估值逻辑与 A 股趋同。
数据层面看,2025 年以来(至 9 月 19 日),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港股市场 10311.59 亿人民币,比 2024 年全年多流入 2871 亿元。在此背景下,港股通成交额占港股市场总成交额比例震荡上行,8 月日均成交额占比已达 55.9%,定价权显著提升。
内地投资者看 A 股与港股,更多地属于板块轮动视角而非跨市场配置视角。在这个意义上,港股已参与到 A 股的板块轮动行情之中。而站在板块轮动的视角看此次港股的走强,对其持续性和上行空间则不宜过度乐观,因为板块轮动并非真正的主线领涨,持续性通常有限。
站在基本面视角看,港股 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3.59%,虽好于 A 股的 2.8%,但较 2024 年报 9.12% 的增速明显放缓(增幅下降 5.53 个百分点)。且恒指 2025 年 EPS 预期增速已降至 -2.7%,意味着下半年盈利或将面临负增长压力。在此背景下,港股缺乏系统性向上的支撑。
综合来看,当前港股走强更多是板块轮动与资金催化下的阶段性修复,缺乏强劲的基本面支撑,短期持续性有限。
从中长期视角审视,港股市场凭借独特的资产结构和市场特点,依然具备显著的投资价值,投资者应积极把握其战略性配置机会。
首先,在全球 " 去美元化 " 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香港作为亚洲乃至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过去几十年间,亚洲地区因持续对美贸易顺差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美元资产,形成实质性的 " 超配 " 状态。随着美元进入贬值周期,这类资金亟需寻求非美元资产进行多元化配置。香港作为全球最大的离岸人民币枢纽,凭借其独特的制度与市场优势,成为承接该类资金流动的理想平台——既吸引中资美元资金回流,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分散美元资产风险的重要渠道。
研究表明,自 2020 年以来,港股与美股的相关性已显著下降,目前仅维持在 30% 左右。这种不断增强的独立性,正使香港市场日益成为全球资产配置中实现多元化的重要选择。
其次,港股市场汇聚了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中国创新企业,这些稀缺资产构成了市场中长期向上的核心支撑。近年来,中国在科技创新与产业链整合方面取得显著进展,PCT 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球比重已达 25.5%,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人才竞争力指数亦持续提升。伴随市场风险偏好回暖及工业 4.0 周期的启动,中国企业的 " 动物精神 " 正逐步回归——今年上半年,非金融类海外中资企业在资本开支和研发费用率上均实现同比增长。在港股市场上,一批龙头企业在算力芯片、云服务、智能终端等关键领域建立起全球竞争力,中国版的 " 科技 X 巨头 " 正逐步成型。这类优质资产不仅吸引全球资金进行长期配置,也为港股市场注入了持续的增长动力。
最后,从交易的层面看,港股整体估值仍然偏低,叠加中国居民储蓄搬家的时代红利,上涨行情具有持续性。港股估值尽管近期有所修复,但横向对比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仍处于价值洼地。截至 9 月 19 日,恒生指数市盈率(TTM)12.04 倍,市净率 1.23 倍,低于沪深 300 指数(13.96 倍 PE)与标普 500 指数(29.51 倍 PE),股息率则达 2.95%,仍具有相对优势。此外,与 A 股一样,港股同样受益于中国居民储蓄搬家带来的增量资金流入效应,只要逻辑还在,流动性方面不乏资金支持。
基于上述分析,对于港股投资,短期应警惕上涨行情的可持续性,避免追高;站在中长期视角,要积极把握港股市场的战略性配置机会,逢低布局盈利确定性高、景气度向上的板块,如创新药、互联网平台、科技硬件等。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