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公司原生应用难敌大厂。
定焦 One(dingjiaoone)原创
作者 | 王璐
编辑 | 魏佳
AI 应用的争夺战,打到哪儿了?
如果把整个 AI 行业想象成一座金矿:基础设施层(芯片、算力)相当于 " 卖铲子 ",提供挖矿的基础工具;模型层(大模型研发)好比 " 卖地图 ",告诉大家哪里有金子;而应用层是直接 " 下场淘金 ",把金子变现。
近两年 AI 应用的使用者越来越多,QuestMobile 数据显示,截止到 2025 年 8 月,移动端 AI 应用用户规模达 6.45 亿,PC 端达 2.04 亿。其中原生 APP 亿级应用的平均环比增速 1.3%。
何为 "AI 原生应用 "?可以理解为它从设计之初就将 AI 作为核心驱动力,底层架构、运行逻辑、交互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围绕 AI 能力进行创新,豆包、DeepSeek、ChatGPT、Perplexity 等都属于这类,正因为其足够纯粹,也被认为是最能检验市场对 AI 接受度的产品类型之一。
然而,我们对比多份榜单后发现,和国外创业公司不断孵化出头部 AI 原生应用不同,国内的榜单上靠前的产品大多来自大厂,有些还是老应用 " 加 AI" 的升级版,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文库等,真正由创业公司打造并冲进主流视野的原生 AI 应用并不多。
看似热闹的 AI 应用赛道,实际上依然是大厂主导的游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创业公司做 AI 应用,还有前景吗?
AI 应用爆发,仍是巨头游戏
近两年,全球 AI 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统计数据,但从业者预估,全球 AI 应用数量已达数十万级别,它们大体可划分为 TOB(面向企业)与 TOC(面向大众)两大阵营。
为了更好的观察 AI 应用的长线发展趋势,我们选取了 2025 年上半年国内 AI 应用的热度榜单作为参照(数据来源:Xsignal ) 。榜单前二十名的应用可分为三类:大厂原生应用(12 个)、大厂老应用 +AI(1 个)、创业公司原生应用(7 个),仅有约三分之一出自创业公司。
前三名分别为豆包、DeepSeek 和夸克,而进入前十名的创业公司原生应用,除了 DeepSeek 之外,仅有聊天辅助应用 Lovekey 键盘。
一位投资人甚至指出,严格来说,DeepSeek 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公司,它依托母公司幻方量化的资源与团队支持。这意味着,榜单上厮杀出来的创业公司比例还要更低。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趋势,我们还选取了硅谷著名 VC 机构 a16z 发布的全球 Top100AI 应用榜单进行对比。
需要说明的是,其统计的是 iOS 和 Google Play 的数据,因缺少 Android 市场的部分应用,所以和国内榜单上的 AI 应用排名有所区别,比如国内榜单排名靠前的腾讯元宝、360 旗下的纳米 AI 搜索均没有上榜,与此同时,一些 " 大厂老产品+AI" 类应用出现在榜单前十中,比如美图在 2008 年推出的美图秀秀、字节在 2020 年推出的醒图。
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全球榜单,结果都显示:前三名没有变,大厂应用仍是主角。
澎湃发布的 2025 年全球百大值得关注的 AI APP 榜单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
上榜的主要是硅谷科技巨头和国内互联网大厂产品,其中字节跳动、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四家企业的自有 AI APP 总数占比近四分之一,字节跳动以 12 款自有 AI APP 的数量位居榜首。
综合这些榜单进一步分析,大厂在 AI 应用中的领先优势,一方面得益于类型优势。
当前 AI 应用的热度分化明显,聊天机器人以绝对优势领跑,几乎所有国内大厂都在这一赛道押下重注,比如字节的豆包、腾讯的元宝、阿里的通义、百度的文小言。
而大模型六小龙只有部分公司推出了聊天机器人产品。
一位从业者解释,聊天机器人的通用属性让其能吸引大量用户,但也需要投入大量算力、数据标注和算法优化成本,这是部分创业公司没有做聊天机器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换到其他类型,大厂 AI 应用的表现也整体好于创业公司。比如在虚拟角色、视频生成领域,字节的猫箱、快手的可灵的表现都领先于创业公司的同类应用,即便 MiniMax 的虚拟角色应用星野也表现不错,但也排在大厂之后。
另一方面,一些 AI 新贵实则是 " 老将翻红 ",大厂靠着 AI 让老牌应用再度起飞。比如阿里的夸克,百度的百度网盘、百度文库等,它们原本就拥有庞大的用户基数,如今套上 AI 的 " 新马甲 ",又圈了一波热度。
夸克升级为 "AI 超级框 " 后,强调 AI 对话、深度搜索及 AI 工具集成,覆盖写作、PPT 生成、解题等场景,受到学生和职场人群的欢迎;百度网盘作为云存储工具,加入 AI 后具备一键将图片归类、生成字幕等功能,提高了使用者的效率;百度文库则是打工人最常用的工作工具之一,其 2024 年的营收比 WPS 还高,今年 5 月其 " 智能 PPT" 访问量一度拿下全球第一。
创业公司做 AI 应用,为什么后劲不足?
其实,AI 应用的格局,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被大厂 " 垄断 " 的。
在早期,创业公司的原生应用表现并不输大厂,"AI 六小虎 " 凭借快速迭代和灵活打法,一度气势逼人。Kimi 就曾在声量上盖过文心一言、豆包、腾讯元宝等大厂同类产品。
但如今,赛道已经走到分水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大厂逐渐占据主导,源自三方面主要原因:技术迭代、商业模式和生态入口。
从事 Agent 应用算法方向研究的资深人士赵江杰解释,开发一个 AI 应用大致涉及三方面:算法侧、前端(交互界面)和后端(集成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是算法侧能力的搭建,也就是大模型能力。
现在,大模型的能力正在经历第三次迭代。
ChatGPT 的诞生代表着大模型进入 1.0 阶段(通用对话);紧接着,通过与强化学习结合的后训练强推理模型是 2.0 阶段,以 OpenAI 的 o1 为起点,DeepSeek 的出圈是标志性事件;今年随着 Agent 的爆发,大模型进入 3.0 阶段,以 Agent 能力作为模型重点突破的方向,在 LLM+ 强化学习路线的基础上,继续扩展模型推理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泛化性和通用性,以在现实场景的更多任务中推进 Agent 的落地。
赵江杰表示,各家大模型在 1.0 阶段的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差异,在 2.0 阶段 OpenAI 和 DeepSeek 分别在闭源和开源领域占据先发优势,但后面各家大模型厂商也陆续赶上,而目前 3.0 阶段还在发展初期,面临 RL 大规模训练工程化挑战、长程规划以及可验证训练环境构建等问题,但像 OpenAI 的 gpt-5,Google ( deepmind ) 的 Gemini deepthink 已经开始展现出极强的推理能力,陆续在 IMO、IOI 等高难度数学国际竞赛上取得金牌,接近人类顶级水平。
这也就意味着,在面临用户的常规任务时,各大模型都能很好的完成用户需求,只有复杂任务才会出现不同。在大模型能力差不多的前提下,场景挖掘与高质量数据,直接决定了 AI 应用的上限,而国内 TOC 场景的核心数据,集中在互联网大厂手中。
随着用户复杂任务需求的增加,创业公司在此时逐渐失速。
同时,未跑通的商业模式,也放大了创业公司的压力。
赵江杰表示,AI 应用的成本可分为前期人员开发、中期营销推广、后续运营维护,以及用户使用时消耗的算力。其中,API 调用是最大的支出,虽然大模型厂商都在卷价格,但要支持海量用户请求,这仍是一笔高昂的费用。
但目前 TOC 市场用户的付费意愿普遍低迷。
" 纵观国内平台型企业,从爱优腾(广告 + 会员)、抖音(广告)、淘宝(竞价排名)到美团(商家推广费),广告与流量变现仍是主流商业模式。让用户为 AI 应用直接付费,至今仍是一大难题。" 一位 AI 行业资深投资人直言,目前国内消费者为 AI TO C 应用付费的路径,几乎走不通。
图源 / pexels
而 OpenAI、Anthropic、Perplexity 等创业公司能打造多款头部原生 AI 应用,与其 C 端用户对 AI 服务的付费接受度较高密切相关。OpenAI 曾表示,ChatGPT 今年预计能实现近 100 亿美元营收。
相比之下,大厂可以将 AI 应用视为整体 AI 战略的一部分,短期内不必过于在意盈利。
生态入口,则是大厂的另一张王牌。
潞晨科技创始人尤洋表示,大厂本身具有品牌优势和庞大的流量池,比如字节的短视频、腾讯的社交和游戏、阿里的电商,天然具备海量分发渠道。短期内,它们也可以不考虑投入产出比,通过大量推流获取免费用户。
更关键的是,大厂的非 AI 原生应用并不是 " 从零开始 ",本来已经积累了一批用户,只需在原有产品基础上进行 "AI 升级 ",就能在既有产品上收获用户,甚至凭借头部流量入口迅速登顶。
比如,打出 AI 概念后,2024 年 12 月,百度文库 AI 的 MAU 达 9400 万,同比增长 216%,环比增长 83%。
而创业公司的原生应用要跑出来,全靠 " 冷启动 "。比如 Kimi 曾靠投放短暂出圈,但缺乏长期留存手段,最终难以维持。
尤洋直言:" 可能大厂某一个产品单月的广告营销费用,比很多初创公司的融资总额还高。"
在这样的现实下,创业公司的 AI 原生应用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AI 应用市场,创业公司还有机会吗?
即便 AI 应用迎来爆发式增长,格局也趋于稳定,但从整体来看,它的用户规模和变现潜力仍处于早期阶段。
这些数据表明,AI 应用的用户粘性和付费意愿均在显著提升,整个市场远未到天花板。
同时,技术门槛的降低也给了创业公司更多机会。
从业者阿明介绍,在大模型的加持下,一个小型开发团队甚至个人开发者,在短短几天内就能开发出功能完整的 AI 应用。
赵江杰也提到,今年以 Cursor、Claude Code、Codex 为代表的 AI Coding 产品发展非常快,受益于模型 Coding 能力和 Agent 能力的提升,现在的 AI Coding 产品的能力基本覆盖了全栈开发,通过 prompt 输入实现一句话编程 ( vibe coding ) ,完成中等难度复杂度以下的整体项目搭建,这可以让 AI 应用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可能一两天就能做出 demo。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创业公司想要从中分一杯羹并非没有机会。
赵江杰认为,创业公司决策链条短、行动迅速,能更专注地打磨单一产品,对市场变化和用户反馈的响应速度远超大厂。这种特性使创业公司更易避开与大厂的正面交锋,转而深耕垂直领域的细分场景。
尤洋回溯 AI 浪潮前的整体应用的发展历程,觉得即便大厂占据了做 AI 应用的先天优势,创业公司也还有空间。
" 许多如今知名的大厂应用,最初也是作为初创产品厮杀出来的。比如 PC 时代,微软垄断操作系统,但诞生了 Adobe、Autodesk 等垂直软件巨头;移动时代,苹果、谷歌垄断手机系统,但诞生了无数细分领域的应用和如今的大厂:字节、腾讯、阿里、Meta 等 "。
他认为,AI 时代的生态会分层:基础层比如预训练前沿底座大模型、建设超大规模算力集群是少数厂商的游戏,应用层则由大厂和数千家创业公司瓜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 AI 应用都有生存空间。他认为创业公司在做 AI 应用时,可以考虑是否同时满足以下三点:
首先,场景高频刚需。
比如教育学习、信息检索、内容创作都属于用户高频使用的场景,问答类的 Perplexity、视频类的 Sora 都属于这一类。而一些泛 AI 类应用,可能同质化严重,用户新鲜感过后便选择离开。
其次,用户的投入产出要合适。
目前一些办公协作类 AI 应用比较有竞争力,能在短时间内显著提升用户的工作效率,甚至获得收益。
比如智能生成 PPT 的工具 AiPPT.cn 排名靠前,证明了只要能真正帮用户解决问题,用户就愿意长期使用。
最后,技术成熟度必须与场景容错度匹配。
内容生成、编程等领域天然适配 AI 的创作能力,用户需求量也大,对 AI 幻觉也有一定的容忍度,比起医疗、自动驾驶等 " 强制正确性场景 " 更适合创业公司做出快速落地产品。
总体而言,AI 应用赛道目前仍处于早期探索阶段,大厂凭借体量、生态和资源占据核心阵地,但创业公司可依靠技术锐度和垂直领域的深度创新,寻找突围。
* 题图来源于 pexels。
关注并【星标⭐】「定焦 One」
第一时间收到精彩内容更新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