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助贷新规即将实施,当前助贷行业正在快速转向——多家机构的 24% 助贷资产开始放量,低定价助贷平台的春天又回来了。
回顾今年助贷行业上半年、下半年,经营策略完全不同——上半年:36% 资产快速冲量,博取最后一波高定价高收益;下半年:36% 资产缩量,24% 资产快速上升,真假模式并行,主打一个 " 我先上线,先活下去,再调整姿势 "。
36% 转向 24%+ 进展加速,切换率或超过 60%
消金界了解到,目前 36% 资产收紧,不仅仅是资金方减少或砍掉资金供给的原因,也有风险上升的原因。例如,某些 36% 平台的部分月份放款资产已经触及盈亏平衡点,局部已经出现亏损。
以某主流 36% 助贷平台的年化损失(IRR 口径,各家计算方式略有不同,主要看趋势)、M1 阶段的回款率为例,如下图。2025 年二三季度的风险已经上升,目前没有明显的风险拐点、没有好转的趋势。
关于行业风险问题,我们在《助贷平台业务成 " 负资产 "?资方加快应急测试:收取 100% 息费,延长结算周期》已提示过。当前业内对于 24%+ 业务(36%)向 24% 的切换,有的表示 " 虽然有难度,短期内有损切换也会上线 ";有的表示,"24% 业务已经开始上量 ";有的称," 绝不做出头鸟 ",态度不一。
消金界整理了最近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点:
3 千亿以上的 6 大助贷平台:本身自营资产的定价就是 24% 以内,拒量导流 24% 和 36% 业务近期约 20-40% 业务受到影响;
1 千亿以上的 3 家头部平台:24% 定价资产占比本来就高,有的从占比 80% 多进一步上升;贷超导流 36% 业务近期约 50-80% 业务受到影响;
五百亿以上的六七家平台,300-500 亿级别的七八家平台,100-300 亿级别的十几家平台。
其中,几乎 100% 靠外部流量、拒量导流活着的平台最为难受。而有消费场景、自有流量的中小助贷平台,虽然规模不大,但是转向难度较小。比如,一些不算行业头部,但资产结构稳健、风险激进,从没放弃 24% 阵地的平台,一直以 " 两类资产双轮驱动 " 平衡着。虽然规模起来得慢一点,但是转型也容易一些。用他们的话说," 我们不像有些机构有业绩对赌,没有那么高的 KPI 要求,轻微的佛系有时也挺好,调整、收起来也快,人员和绩效也不用压那么狠 "。
各方心态普遍 " 焦虑 ",人员变动较大
今年下半年一些主做 36% 的机构已经开始调整、优化前台和中后台人员,有的助贷平台目标优化 20-40% 人员,并要求退还绩效、递延绩效、打折奖金等。此外,一些资金方也采用了类似降本增效措施。行业调整期,降本增效,首先最容易降本的对象就是普通员工了。
世间的悲喜并不相通。稳扎稳打的 24% 平台或许还有些担心风险会不会传导过来,24% 流量会不会水涨船高;而行业黑灰产人士却是实打实地兴奋与期待,他们都等着助贷新规 10 月实施后,薅 36% 平台羊毛。平台与资金方面不得不做好预案准备。
一些出路或整改方向
当前行业整体风险上升、24% 流量获取越发困难,部分 36% 为主的中小助贷平台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除了真实 24% 对客定价的资产外,业内还在做的有 24% + 保险、+AMC、+ 风险报告等模式,这个目前来看,主要看资金方的接受度。消金界了解到,当前大多数资方对非增信服务模式有探讨的可能与空间;对于借贷类的增信服务模式持观望与保守的态度。
虽然有几家助贷平台的 " 代运营 " 业务已经停止了,但是还有 " 联合运营 " 业务做得不错的。近期经验来看,资方需要对风险偏好之外的流量(不一定是拒量),进行不出银行的风控支持。最后与助贷平台风险共担、利润共享。这种模式还有空间。
另外出海又热了起来。消金界了解到,今年了解到几家机构的海外市场做的很好,大的几十亿,小的也有几千万。不过照目前的趋势看,海外市场也要卷起来了。
助贷新规还须学习与落实
今年 4 月监管发布的《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 号),金融业正在加紧学习与落实。
具体情况还要看十一之后新规落地的执行情况。不过总的来说,降低融资成本与降低客诉是行业可持续的两大核心指标。期待借助新规落地,行业可以再次实现转型升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