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九月,天空澄澈湛蓝,高远辽阔,黄土高原的风悠悠拂过,裹挟着信天游那悠扬婉转、穿透岁月的曲调 。在榆林世纪广场上,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闭着眼,手指轻轻叩着膝盖,随着舞台上传来的《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的旋律微微摇晃。
图片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这样的场景,在今天的榆林并不罕见。陕北民歌,这门曾经在山峁沟壑间回荡的艺术,正以前所未有的生命力融入这座城市的脉搏,成为普通人生活里鲜活的风景。而这一切,背后是一场关于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深情实践。
陕北民歌博物馆外景。
榆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刚在接受采访时,言语间满是热忱:" 民歌绝非被尘封于博物馆中的冰冷标本,它是这片黄土地鲜活跳动的脉搏,是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历史回响,每一个音符都烙印着这片土地的呼吸与记忆。" 去年,他带队在北京筹备了为期半年的 " 榆林 · 陕北民歌展 "。展览面积达 3200 平方米,设置序厅以及《千年老根黄土里埋》《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展区 ,通过非遗展演、美食体验、文旅推介等形式,全方位展示着陕北民歌的发展脉络和民间故事。30 万人次的参观量,让他更加笃定:" 我们不仅要让民歌‘传下去’,更要让它‘走回去’——回到人的心里去。"
图片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而让民歌 " 走回去 " 的路上,离不开那些坚守与创新并存的传承者。
歌手雒胜军是其中之一。去年春天,他站在德国柏林国际旅游交易会的舞台上,唱起《山那边》。舞台上灯光璀璨,台下是语言不通的异国观众,但他一张口,高亢的嗓音一起,嘈杂的会场渐渐安静下来。" 我没想过民歌能走这么远," 他事后感慨," 但音乐不需要翻译。唱到‘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时,一个外国老人悄悄抹了眼泪。" 那天,许多德国人拉着他的手,用生硬的中文说 " 谢谢 "。雒胜军说,那不是对他个人的感谢,而是对一种共同情感的致敬。
歌手王向荣与苏文等人同台献唱。
比起舞台上的高光,更日常的坚守发生在民间。今年盛夏,榆林非遗惠民演出的后台,70 岁的秧歌传承人张老伯正帮年轻演员整理腰带。" 娃娃们劲头足,但腰鼓的魂不在力气,在节奏里的那股‘愁苦中的欢腾’。" 他说话时眉毛扬起,仿佛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故事。从 18 岁开始跳秧歌,他亲眼见过这门艺术从乡村社火走向国际会场。" 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但也要穿新衣、走新路。"
图片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所谓 " 新路 ",正是榆林近年来探索的 " 民歌 + 文旅 " 融合模式。2025 年合唱大会期间的 " 美好生活周 " 便是典型。在非遗体验区,来自山西的游客李女士第一次尝试绣陕北剪纸,身旁的当地姑娘耐心教她指法:" 剪纸的纹样和民歌的旋律是相通的,都是心窝里流出来的图案和声调。" 当天,李女士买走了三幅剪纸、两盒小米,还笑着说:" 原来文化是可以‘带着走’的。" 本次合唱大会吸引了 30 支来自全国各地的合唱团队齐聚榆林,以歌为媒演绎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创新,让观众领略到民族音乐与时俱进的独特魅力。
" 放歌陕北,唱响中国 " 活动现场。
创新并未止步于形式。今年 9 月,新歌《黄土恋歌》在发布会首唱。曲作者是榆林本土音乐人赵师傅,他在煤矿工作了 20 年,用业余时间写了半辈子歌。" 这首歌的调子是从井下矿工们的号子里化出来的," 他说," 民歌要在劳动中生长,我要写咱老百姓自己的音乐!" 此次演出现场还发布了《黄土恋歌》《黄河儿女情》《这达达来》3 首新创陕北民歌,这些歌曲在保留陕北民歌传统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
图片来源:榆林传媒中心
事实上,陕北民歌的走红,不仅关乎艺术本身,更折射出一座城市的精神蜕变。从《走榆林》到《岁月韶华》,从国际展会到广场惠民演出,榆林正用行动证明:文化自信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让传统与现代深情对视的能力。
合唱大会落幕那晚,世纪广场的灯光渐暗,人群却久久不散。这一刻,民歌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声,更是一座城与一群人走向未来的见证。它裹挟着黄土地的坚韧与温度,飘过山峁,越过河流,在每一颗热爱生活的心里生根发芽。而榆林的故事,也正借着这亘古而崭新的旋律,被世界听见。(记者 曹丹妮)
来源:陕西农村网 、榆林日报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