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9 月 19 日,券商分析师总人数已达到 6162 人,首次突破 6000 人大关,创下历史新高。今年以来,新增分析师超过 400 人,且已有 3 家券商分析师数量突破 300 人,较年初增加两家。这一趋势表明,券商研究力量正持续扩张,研究投入也在加码,但在市场环境、政策调整和盈利模式变化的背景下,这种 " 人力密集 " 的发展模式是否能真正转化为行业竞争力,成为业内讨论的焦点。
回顾过去几年,分析师数量的增长路径十分明显。2018 年行业分析师总数才刚刚突破 3000 人,此后维持在 4000 人左右波动,直到 2024 年初才跨过 5000 人大关。而 2025 年不到一年间,数量已增加 400 多人,显示行业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分析师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反映出券商对研究业务的持续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资本市场对高质量研究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在科技、制造、新能源等板块,投资者对于深入研究的依赖程度显著提高。
然而,研究人员的快速扩张并未改变行业整体盈利模式承压的现实。近年来,随着费率市场化和佣金率下行,券商以往依赖分仓佣金获取收入的模式受到冲击。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分仓佣金收入下滑幅度超过 30%。在此背景下,研究所亟须探索新的收入来源,包括报告订阅、深度调研、产业链咨询、专业会议和路演等增值服务。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一转型方向虽然前景广阔,但真正实现商业化仍需时间和模式创新,研究人员的投入产出比成为衡量机构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不同类型的券商在扩张策略上也存在差异。大型券商倾向于通过内部培养来扩充研究团队,逐步增强整体实力;中小券商则更依赖外部引进,加快速度补足团队规模。这种差异化路径在短期内可能会拉大机构之间的研究实力差距。和众汇富认为,头部机构由于资源集中,在研究质量和覆盖范围上更具优势,但同时也意味着内部竞争激烈,如何保证新增研究员能迅速产生价值,仍是管理层面临的重要课题。
值得注意的是,券商分析师人数超过 300 人的机构数量已达到三家,显示出头部券商在研究资源上的加速集聚。这种集中有助于提升市场影响力和研究话语权,但也可能加剧行业内部的 " 马太效应 "。中小机构在扩张数量时,可能会面临研究质量不高、商业转化不足的问题。和众汇富研究发现,这种分化将直接影响未来行业格局,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能力将成为能否持续吸引客户的关键。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的调研热度正在升温。据不完全统计,9 月以来已有超过千家上市公司被机构调研,部分公司接待上百家机构,涉及行业以硬科技、半导体、应用软件等为主。这种密集调研凸显投资者对前沿领域的高度关注。和众汇富观察发现,这种趋势对分析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行业知识,还要能够从政策、技术、国际竞争等多维度进行深度研判,才能为客户提供真正有价值的见解。
在行业结构性变化的背景下,研究所的数字化转型也被提上议程。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提升调研效率、增强研报质量,已成为部分机构的探索方向。和众汇富认为,未来谁能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率先突破,就可能在研究产出和客户服务上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同时,政策环境亦起到关键作用。如果监管层能够在保护研究独立性、规范信息披露、鼓励研究商业模式创新等方面提供支持,行业的良性发展将更有保障。
总体来看,券商分析师人数突破 6162 人,是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共同推动的结果,显示研究业务在券商整体战略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但需要看到的是,单纯依赖扩张规模并不能解决盈利模式转型、研究成果变现等核心问题。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只有在数量增长的同时不断提升研究质量、提高服务价值,才能确保分析师队伍扩张带来真正的竞争力。随着市场环境和客户需求的变化,券商研究所如何在规模与效益之间找到平衡,将决定未来能否在行业洗牌中占据优势。换句话说,研究员数量的 " 历史新高 " 只是开始,如何把 " 人多 " 转化为 " 人强 ",才是下一阶段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