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童画
编辑 | 苏淮
9 月 22 日,成都银行董事会临时会议选举 50 岁的黄建军为新一届董事长。但是,黄建军面对的却是一副尴尬的局面:公司业绩增速连年下降、不良贷款增长、关注类贷款比例提升、对公依赖与零售短板并存。
2025 年上半年,成都银行实现归母净利润 66.17 亿元,同比增长 7.29%,这一增速延续了过去三年来的下滑态势。与此同时,该行总资产突破 1.37 万亿元,但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仅为 8.61%,资本补充压力与规模扩张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
尽管不良贷款比例与 2024 年末持平,但是成都银行 2025 年上半年末的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关注贷款比例均较 2024 年末有所增加。
在成都农商银行经营多年之后,成都银行 " 老人 " 黄建军的回归,能否收拾眼前的这副残局?
业绩增速连续三年下降
从 2025 年上半年的营收结构来看,成都银行的利息净收入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达到 97.66 亿元,同比增长 7.59%;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 2.48 亿元,同比下降 45.13%;投资净收益为 22.66 亿元,同比增长 13.07%;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为 1.97 亿元,同比下降 33.89%。
由此可见,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的同比下降拖累了成都银行的业绩增长,非息收入的不稳定性凸显。尽管成都银行的投资收益保持增长,但受债市波动影响,难以形成持续支撑。
而实际上,成都银行的业绩增速正经历显著的下滑趋势,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7.29%,这是自 2021 年以来的持续下滑状态。
Wind 数据显示,2021 年成都银行的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 29.98%,2022 年微降至 28.24%,2023 年大幅滑落至 16.22%,2024 年进一步降至 10.21%,到 2025 年上半年继续下降,三年半的时间里增速减少了 22 个百分点。
图片来源于 Wind
实际上,成都银行 2021-2024 年的营业收入增速也在下降,从 2021 年的 22.54% 降至 2024 年的 5.89%;2025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仅仅同比增长 5.91%,增长动能持续衰减。
联合资信评估在 2025 年 7 月出具的一份《成都银行 2025 年跟踪评级报告》(以下简称《跟踪报告》)中曾提示要关注的一点,即 " 经营区域内金融机构数量较多,同业竞争较为激烈,对成都银行业务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 "。
从新董事长黄建军的履历来看,其早期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在成都银行,既做过办公室主任,也做过业务部总经理,还做过支行行长、分行行长及副行长,后来又在成都农商银行做行长、董事长。
未来,如何利用原有的从业经验、人脉资源提升成都银行的业绩增速,对于黄建军来说,是一个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银行业绩增长的同时,其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2023 年末为 504.29%、2024 年末为 479.29%,而 2025 年上半年末已经降至 452.65%。
是否存在降低拨备覆盖率而释放利润的情况?如何改善业绩增速下降的问题?9 月 22 日,源媒汇致函成都银行,截至发稿尚未得到对方回复。
对公依赖与零售短板并存
天眼查显示,成都银行成立于 1997 年 5 月 8 日,注册资本约为 37.36 亿元,法定代表人是王晖,2018 年 1 月在上交所挂牌上市。
图片来源于天眼查
从业务结构来看,成都银行对于对公业务的过分依赖,是其业绩增速下滑的核心原因。
在 2018 年上市后披露的首份半年报中,成都银行的对公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仅为 73.52%。但是,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成都银行 8346.28 亿元的贷款总额中,对公贷款约为 6896.41 亿元,占比高达 82.63%。
在这些贷款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贷款约为 3302.67 亿元,占成都银行对公贷款比例为 47.89%,而 2024 年上半年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贷款仅为 2570.27 亿元,一年时间增加 732.4 亿元,同比增长约 28.50%。
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成都银行的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有 9 家属于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这类业务虽然推动公司规模扩张,但利率偏低,导致净息差承压,使得成都银行 2025 年上半年的净息差为 1.62%,同比下降 4 个基点。
过高的贷款集中度,也进一步放大了行业波动可能带来的冲击,这亦是黄建军上任之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图片来源于成都银行 2025 年半年报
相比对公业务,成都银行的零售业务转型滞后。
2018 年上半年,成都银行上市之初即提出的 " 大零售 " 战略几无成效—— 2025 年上半年零售贷款占比仅 17.25%,而 2018 年上半年这一比例为 26.48%。这意味着,喊了 7 年的大零售战略似乎沦为了一句口号。
这种业务结构,或与成都银行的区域发展特点密切相关。
作为扎根西部的城商行,成都银行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5 年上半年为天府机场二期、轨道交通建设等重大项目提供资金保障,投向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的贷款余额超 4270 亿元。
不可否认,对公业务的快速扩张推动了成都银行的规模增长,但也带来了业务单一的风险。
不良贷款首次突破 50 亿
资本约束进一步限制了成都银行的增长空间。
成都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长期偏低,2023 年曾低至 8.22%,2025 年上半年虽回升至 8.61%,但仍接近监管红线。资本压力使得成都银行的资产规模增速从 2022 年的 19.43% 降至 2025 年上半年的 14.32%,制约了传统规模扩张模式的有效性。
"2024 年,利润留存、发行资本补充债券及可转债转股对成都银行资本形成较好补充,成都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提升;但另一方面,随着成都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其一级资本仍面临一定补充压力 " 联合资信评估在《跟踪报告》中指出。
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 " 余额上升、不良率稳定 " 的态势引发关注。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 54.81 亿元,首次突破 50 亿元大关,较 2024 年末增加近 6 亿元。其中次级类贷款减少约 0.85 亿元,但可疑类贷款增加约 3.2 亿元,损失类贷款增加 3.57 亿元。
好消息是,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在 2025 年上半年末仍稳定在 0.66% 的低位,依旧是 A 股 17 家上市城商行中最低的。
然而,潜在风险不容忽视。成都银行 2025 年上半年末的逾期贷款达到 64 亿元,而 2024 年末约为 52 亿元,短短半年间就增加了近 12 亿元。
另外,截至 2025 年上半年末,成都银行的关注类贷款为 36.68 亿元,较 2024 年末增加 5 亿元左右,占贷款比例为 0.44%,较 2024 年末增加了 0.01 个百分点。
行业数据显示,城商行零售贷款不良指标有所抬头,其中成都银行 2025 年上半年末的个人购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个人经营贷款的不良率均较 2024 年末有所增加,尤其是个人购房贷款不良率从 0.78% 升至 1.03%。
合规管理方面,成都银行近期遭遇挑战。9 月 15 日,成都银行宜宾分行因 " 违规办理经常项目付汇业务 " 被罚款 25.20 万元。这一事件暴露出成都银行在分支机构管理、业务流程规范等方面的问题。
资本市场对成都银行的转型寄予期待。中泰证券认为,成都银行区域环境优势突出,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发展态势良好,存贷规模增速较高,资产质量保持优异。
成都银行的国资股东——成都产业资本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近期也在持续增持,持股比例由 5.84% 增至 6.00%,累计增持金额为 2.08 亿元。
面对多重挑战,成都银行在 2025 年半年报中提出下半年工作举措," 持续提升公司金融服务质效、不断做实做细小微金融服务、深化零售金融高质量发展、持续推动业务创新发展 "。
在新董事长黄建军的带领下,成都银行能否突破业绩增长瓶颈,加强合规内控管理,仍有待观察。
部分图片引用网络 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