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ST绝味 5 年隐匿营收超 7 亿,这笔钱进了谁的口袋?
文 | 新消费财研社
2025 年 9 月 23 日,曾经的 " 鸭脖大王 " 绝味食品正式戴上 ST 帽子,股票简称变更为 "ST 绝味 ",日涨跌幅限制缩至 5%。
这一天,距离其 2017 年风光上市刚好过去 8 年半。
资本市场的冷遇与消费者的信任危机,将这家拥有万余家门店的卤味巨头推向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回溯这场坠落,从 2017-2021 年连续五年的财务造假,到近一年多超 5000 家门店的消失,绝味食品的崩塌轨迹背后,是加盟模式狂奔下的系统性风险的集中爆发。
5年隐匿营收超 7 亿,为何要 " 反向造假 "?
湖南证监局的《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揭开了绝味食品长达五年财务造假的事实。
调查显示,2017 年至 2021 年期间,绝味食品未确认加盟门店装修业务收入,导致各年度报告少计营业收入,占对应年度公开披露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5.48%、3.79%、2.20%、2.39% 和 1.64%。
中国证监会湖南监管局认为,绝味食品上述行为涉嫌违反《证券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决定对绝味食品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以 400 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戴文军给予警告,并处以 200 万元罚款;对时任财务总监彭才刚给予警告,并处以 150 万元罚款;对时任董事会秘书彭刚毅给予警告,并处以 100 万元罚款。此次处罚共计 850 万元。
累计测算显示,涉事期间合计少计营业收入超过 7 亿元。这意味着在公司高速扩张的黄金期,其公开财务数据始终存在着系统性偏差。
那么,这么一大笔钱进了谁的口袋?关于绝味食品 " 反向造假 " 事件的动机,市场上有不同猜测。
一种观点认为,在卤制品行业竞争加剧、增长放缓的背景下,绝味此举可能是为了平滑业绩,隐藏真实增速,为未来业绩释放预留空间。
但数据显示,2017-2021 年公司报表一直保持 " 双位增长 ",营收年复合增长率约 14%,净利年复合增长率接近 19%,且装修业务在总收入中占比不足 5%," 平滑业绩 " 的说法缺乏足够说服力。
另一种猜测指向 "利益输送"和 " 规避监管 "。绝味对加盟店实行 " 总部统一设计、统一招标、指定供应商 " 的装修模式。一方面要求加盟商每四年进行一次门店装修,另一方面却将这部分收入长期挂账不确认。门店把钱打进各地 " 加盟商委员会 " 共管账户,再由该账户对外支付装修公司。由于该账户游离在上市公司体外,理论上存在 " 多付给供应商,供应商回流到内部人士 " 的套利空间。
有加盟商透露,加盟绝味需 2 年交一次加盟费,四年强制装修一次店铺,而公司规定不得私自转让店铺及经营权。这种模式下,装修收入本应成为公司稳定的利润来源,却被人为隐藏。
《零售圈》高级合伙人,供应链研究中心主任荆焰指出,通过将这笔可观的装修费收入置于上市公司体系之外进行体外循环,不仅规避了监管,更可能为部分人输送了巨额利益。他以 2017 年为例,绝味当年营收 38.5 亿元,若其中 5.48% 为未计入的装修等收入,金额便高达 2.11 亿元。考虑到其行为长达五年,累积的未申报收入与逃税规模或十分惊人。
有业内人士认为,绝味食品连续五年的收入少计并非偶然失误,而是对加盟模式下财务监管漏洞的长期利用。时任董事长戴文军、财务总监彭才刚分别被处以百万级别的罚款,凸显了监管层对 " 关键少数 " 责任的追究力度。
从食品安全到市场信心,信任危机全面爆发
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认为,行政处罚与 ST 属 " 信用与合规惩戒 ",而非单纯财务小错、"ST 绝味 " 的诞生不仅是财务问题的爆发,更是长期积累的信任危机的总爆发。
不仅业绩造假,今年 3.15 期间,绝味鸭脖一门店还被爆出22 名从业人员所持健康证明均为伪造。同时调查还发现,该品牌在西昌的部分门店在申请食品经营相关许可和备案时,也提交了这些虚假的健康证明。
事发后,西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涉及未取得真实健康证明、使用虚假材料申请食品经营许可备案的单位和个人启动了立案调查程序,并将涉嫌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等违法行为移送公安部门进一步处理。这件事也一度导致消费者对绝味的信任度走低。
绝味自创立以来,就致力于休闲卤制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采用 " 直营连锁为引领,加盟连锁为主体 " 的运营模式,实现了标准化管理。作为卤味行业的 " 加盟模式鼻祖 ",绝味凭借 " 轻资产扩张 " 策略一度登顶行业市值榜首。但如今,疯狂的加盟游戏似乎正在反噬其根基,健康证事件只是其管理问题冰山一角。
目前绝味鸭脖全国门店中有 90% 为加盟店。由于原材料成本上升,绝味食品的毛利率面临严峻挑战。加盟店店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可能会在一些环节降低成本,伪造健康证事件便是一个极端案例。
食品安全问题并非首次出现,加盟商管理失控成为根源之一。部分加盟商利润空间被压缩,毛利率仅达 30%,因此被质疑存在篡改保质期、以次充好等违规操作。据业内人士透露,总部对加盟商的管控主要依赖于 " 合同约束 ",突击检查频率相对较低。一名前加盟商更是直言,总部过于关注加盟费和销售额,过期食材替换标签已成为行业潜规则。
此外,2024 年 5 月,绝味食品 ( 香港 ) 有限公司销售的一批鸭翅中被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食物安全中心公告称可能受致病菌李斯特菌污染,要求停售及下架相关产品。而在此之前,绝味鸭脖加拿大公司也因产品可能被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被要求召回在当地销售的数十个品种的卤味产品。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也有消费者投诉绝味鸭脖食品存在变质、异物等问题,例如有消费者投诉购买的卤制品有异味,还有消费者称在食品中吃出了活虫等异物。
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 9 月,绝味鸭脖门店数量为 10838 家,较 2023 年底的将近 1.6 万家减少了超过 5000 家,一年多时间闭店率高达 32.3%。门店 " 雪崩 ",实则是加盟商持续亏损后的集体出逃。
加盟商的盈利困境在下沉市场尤为突出。绝味鸭脖在二线以下城市的店铺分布比例远高于周黑鸭等同行,乡镇店比重也显著更大。但与其下沉战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居高不下的价格,250 克鸭脖售价 27 元(折合每斤 54 元),鸭舌更是高达每斤 198 元。
这种 " 高成本、高定价、低客流 " 的恶性循环压垮了众多加盟商。一位退出的加盟商透露,2019 年后毛利率有时只有 30%,亏损却无法转让店铺,只能选择离场。而公司承诺的 14 个月投资回报期,在一线城市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后,绝味食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在风险警示板交易将降低股票流动性,5% 的涨跌幅限制会放大市场恐慌情绪。更重要的是,ST 标签会影响公司融资能力,增加银行贷款难度,这对于需要资金周转和渠道重塑的绝味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行业分析师指出,绝味的困境本质上是加盟模式粗放扩张的必然结果。在快速扩张时期,公司过度依赖加盟带来的短期收益,忽视了对加盟商的赋能和管理,导致食品安全隐患、财务数据失真、终端价格失控等多重问题叠加。当市场环境变化时,这套曾经引以为傲的扩张模式瞬间从优势转为劣势。
面对此次危机,绝味食品尚未拿出有效的破局之策。在收到行政处罚后,公司仅发布了变更股票简称的公告,截至发稿还未披露具体的整改措施或战略调整计划。
事实上,资本市场的信心重建更为艰难。从历史案例看,被实施 ST 的公司需要通过持续的业绩改善和合规运营才能摘帽。这也意味着,绝味食品不仅要补齐过去的财务漏洞,更要在建立透明、规范的治理结构方面加倍努力,才可能重新赢得投资者信任。
对于绝味而言,戴上 ST 的帽子或许不是终点,而是重新审视发展模式、实现涅槃重生的起点。这场救赎之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 ◆ ◆ ◆ ◆ ◆ END ◆ ◆ ◆ ◆ ◆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