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里,从西安辗转北京,凝视兵马俑,触摸古城墙,泛舟北海,以诗会友…… 2025 国际青春诗会(中国 - 拉美国家专场)日前落下帷幕,来自 15 个拉美国家的 40 名诗人,因诗结缘 37 名中国诗人。
巴西诗人吉赛尔 · 露西亚 · 纳瓦罗形容这是 " 一趟精神的觉醒之旅 ":" 当我穿上唐代古装、品尝中国饭菜,我的精神仿佛也与中国部分相连了。我开始学习一些中文词汇与语句,这能更好地理解中国诗歌与传统文化。"
诗歌这一 " 共通的护照 " 成为中拉诗人增进理解的桥梁。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向阳表示,拉美诗人远隔重洋来到中国," 是一场完美的抵达。诗歌的意义就在于此,无论多么遥远,无论多么困难,但必抵达这里 "。
李白 " 迷弟 " 多,中国传统文化全球 " 圈粉 "
"Lipo!" 聊起中国诗歌界 " 顶流 " 李白,不少拉美诗人脱口而出李白的西语发音,这也成了中外同行交流的 " 文学暗号 "。
墨西哥诗人罗伯托 · 阿库尼亚写过《李白的长夜》,曾发表在《诗刊》杂志。" 诗歌让我们产生联系,诗句好像轻轻拥抱了我。" 登上唐风建筑紫云楼聆听鼓乐表演,他仿佛 " 穿越 " 到李白所在的时空。
中国诗人林森《还赠——致拉美的诗人朋友》中写道:" 谁赠我予秋风,我还他一轮唐朝月 / 我的朋友,长安是李白的 / 也是来自远方的你的 / 我的朋友,长城修筑在中国的大地上 / 也修筑在你还没转身就开始的怀念中 " ……
北海诗会上,上海青年诗人徐萧收到巴西诗人塔尔索 · 德 · 梅洛的赠诗《中国》:" 我在李白的月光下 / 在杜甫的阳光中 / 在王维的土地上 / 找寻他们播下的词句 / 移植到我心中 / 破土而出。"
不只李白,叉手礼、《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陕西历史博物馆秦汉馆里的二十四节气展陈,都让拉美诗人直呼 " 中国文化了不起 "" 太迷人了!"
漫步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一袭唐装,广袖轻扬,阿根廷诗人埃琳娜 · 安妮巴利扮上古装,连连赞叹 " 中国人把历史穿在了身上 " ……智利诗人维多利亚 · 拉米雷斯 · 曼西莉亚形容这是 " 令人难忘的深刻体验 " ——不仅生动再现唐代市井繁华,更提供深入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 中国与智利的诗歌,犹如相隔万里却遥相呼应的两条河流,又如两位智慧老者切磋,蓄满了亟待倾诉的话语 "。
驶往秦岭牛背梁公园,商洛柞水县终南山寨,一系列非遗体验 " 圈粉 " 拉美诗人。剪纸摊位上,厄瓜多尔诗人埃内斯托 · 卡里翁端坐,目光追随非遗传承人手里剪刀上下飞舞,诗人面容在红纸上渐渐成形。
当唐诗古风韵律碰撞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激情," 国际青春诗会让每位参与者像古代信使一样,翻越高山、跨过河流、穿越沙漠和绿色大潘帕斯草原,把诗歌带回家。" 乌拉圭诗人奥拉西奥 · 卡瓦洛感慨,这也恰恰呼应着 " 文明的回响 " 主题。
个体表达转化为属于世界的语言
当诗人徐萧写下《从终南到北海》,与玻利维亚诗人杰西卡 · 弗罗伊登塔尔共读,诗歌跨越山海,映照出人类文明的共通情感。
秘鲁诗人尼尔顿 · 桑蒂亚哥将诗歌比作 " 一棵带着根系旅行的树 ",是个体与集体、私密经验与大众经历相遇的场域。" 尽管我们说着不同语言,却共享着‘我们是谁?去向何方’的终极追问。地域性成为世界性,一个民族的絮语也能成为世界的回声。" 回声也藏在温情细节里——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爬长城远眺风景,偶遇大橘猫咪,抱在怀里为它念了一首关于东方的诗歌。
厄瓜多尔诗人阿古斯廷 · 瓜姆博形容,写作诗歌是 " 在孤独者之间建立一种亲密感 ",如同安第斯文化的智慧,诗歌是倾听的方式之一,与世界的声音、节奏和沉默保持共鸣。" 它让我们在其中反思与认清自我。诗歌应该成为一种‘原始能量’,从日常生活的泥泞之中超脱出来。"
" 凭借文字、诗性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人可以短暂地抛却故土,在旅行中认识新的世界,创造新的诗歌。" 哥伦比亚诗人赫尔曼 · 帕尔多直言中国之旅为他攒下灵感与素材," 我由衷赞美即将开始的旅程,也赞美那些尚未成行的旅程。我也因此赞美诗歌,它照亮走过的路,照亮身体和语言所迈出的每一步。"
玻利维亚诗人杰西卡 · 弗罗伊登塔尔谈到,虽身处拉丁美洲乃至世界文学版图的 " 边缘 ",但玻利维亚不是孤立岛屿," 诗歌意味着倾听他者 "。在她看来,每首诗自成一个世界,同时也彼此互通。
洪都拉斯诗人卡洛斯 · 奥多涅斯认为,地方性不仅仅表现在各地集市的色彩、植物的种类、村庄的风俗,也表现在语言上:" 诗人不是在描述一条河流,而是在书写涌动的水。那些深入挖掘自己村庄的诗人,他们穿透了世界的土壤。"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