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随着人工智能(AI)的发展,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的交融,正被科学界视为决定未来科技走向的关键变量。但是,影响这些关键变量的是:人才。在日前浦江创新论坛的 " 量子科技论坛— AI 量子:量子智能 " 专题论坛上,多位专家在接受文汇报记者专访时直言,我国量子科技发展背后更深层次的命题是:面对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从模仿、追赶到进入科技 " 无人区 " 的挑战,我们如何在原始创新人才培养上找到答案?
原始创新不足带来的 " 内卷式竞争 " 导致人才等资源的浪费
" 量子计算是挑战人类操控微观世界极限能力的系统工程,需要把单项技术做到世界一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深圳国际量子研究院院长俞大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总投入已可与欧美比肩。然而,挑战同样严峻:尤其是原始创新不足、" 跟班式研究 " 现象存在,以及部分热点领域的 " 内卷式竞争 ",最终都可能导致包括人才在内的资源浪费。
目前,中国、欧洲、美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基本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今年初,我国的 " 祖冲之三号 " 对 " 量子随机线路采样 " 任务的快速求解,已经达到了超导体系所能达到的最强量子计算优越性,这也意味着对美国 " 量子霸权 " 的突破。
俞大鹏接受记者采访。
" 美国的量子计算研究,从上世纪 80 年代就开始。中国则在最近十几年才开始大力发展。但现在中国有很优秀的年轻人,受过系统训练、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还有国家的大力支持保障。" 俞大鹏认为,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这些有才华的年轻人,是我国参与量子计算领域大国博弈的重要底气。但是," 我们需要的是差异化发展,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一些关键的单项技术上做到极致。" 俞大鹏说,这样才能破解内卷,也能让更多人才充分发挥作用。
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俞大鹏也鼓励年轻人,现在的物质条件、资源条件,比几十年前好太多了,要在最充满活力的时光里,敢想敢干,敢于提问,敢于创新," 在自己喜欢的方向上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一定会成功的 "。
创造能让顶尖人才聚集和成长的环境
面对我国量子计算发展,从模仿、追赶到进入 " 无人区 " 的挑战,培养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人才至关重要。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姚期智看来,顶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于创造一个能让顶尖人才聚集和成长的环境。
他表示,我们必须创造空间让科学家出于 " 好奇心 " 充分地探索," 历史上几乎没有一项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是纯粹以产业落地为导向做出来的。真正的原始创新,源于少数顶尖人才在知识的‘无人区’里自由探索的激情与灵感 "。
姚期智接受记者采访。
他以自己在清华创办交叉信息研究院的经验为例,研究院的核心模式就是 " 一流的人吸引一流的人 "。通过引进少数顶尖科学家作为 " 种子 ",逐步构建起一个世界级的研究团队和学术生态。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谢希德讲席教授龚新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要实现更多 0 到 1 的创新,需要破解现有的教育和选拔体系,与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他坦率地说,应试教育体系下培育出的人才,可能善于解题,却未必善于提出问题,而且 " 知识本身并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不可能比手机更多,更关键是创造知识的能力 "。从前沿技术的原创性研究,到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变革,在 AI 与量子 " 双向奔赴 " 的未来,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融合,更是科研范式与人才培养的革新。能否抓住机遇,培育出更多 " 从 0 到 1" 的原创力量,将决定我们能否真正站上未来科技的制高点。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