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月 23 日是第八个 " 中国农民丰收节 ",由天津农学院牵头的 " 一粒粟中藏国脉 薪火接力护粮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育人活动 " 在天津宝坻小站稻科技小院开展。这堂跨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4 个学段的思政大课,以 " 粮食安全 " 为主题,旨在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爱粮、节粮、护粮的思想自觉和使命担当。
" 今天咱们要在这个检验室里当 " 侦探 ",一起揭开小站稻种子具有‘大能量’的秘密…… " 在种子检验室,来自宝坻区黄庄小学、林海路小学、朝霞路小学的小学生代表们在朝霞路小学教师董京的带领下,看科研人员用检验室的称重仪器给种子 " 体检 "。" 咱们平时吃的米饭,都是从这样一粒种子开始生长的。别看外壳硬硬的,它心里藏着个大梦想:长成沉甸甸的稻穗,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 在董京的引导下,小学生们每人捧着一粒种子观察。" 我们要像优质种子一样,好好吃饭、健康成长,还要学会珍惜它——不浪费粮食!" 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纷纷表示要从自己做起,珍惜每一粒粮食。
来自天津市宝坻区第三中学的初中生代表们先后走进土壤水质检验室、稻米加工室,探寻为种出好粮食添力的科技妙招以及稻谷蜕变背后的 " 创新成长记 "。" 看,这些都是给土地‘把脉’的‘神器’!" 带队的宝坻三中教师王春瑶指着检验设备向同学们介绍," 科学家们用它们测土壤里的盐分、酸碱度,还想出了好多妙招,包括引水‘洗’掉多余的盐、培育能在盐碱地扎根的稻种、用秸秆给土地当‘营养餐’等,以前亩产不到 200 公斤的盐碱地,现在能收 600 多公斤,米还又香又糯,这就是科技的‘魔力’!" 实践活动后,同学们在讨论中纷纷表示,要努力学习、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以更多科学手段让昔日 " 不毛之地 " 变身 " 新粮仓 "。
来自天津市宝坻区第一中学的高中生代表们则走进品质分析室、食味品鉴室,探寻品质与风味背后的 " 高质量发展密码 "。品尝小站稻煮的米饭后,同学们在宝坻一中教师任素军的带领下,看科研人员用高速粉碎机、分析天平等精密仪器分析和检测米粒里的蛋白质含量、淀粉是否容易消化、是否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 每一粒小站稻要经过上百次品鉴、无数次检测才能端上餐桌;科研人员为了优化一个口感指标,可能要在田间和实验室之间奔波数年;国家也建立了从种植到加工的全链条监管。珍惜粮食,不只因为‘粒粒皆辛苦’,更因为每一粒米都凝聚着科技的力量、生态的守护和国家的责任。" 任素军的话,引发了同学们的共鸣:" 今天对小站稻的探索,是我们认识粮食、理解国家发展的重要一课,今后更要珍惜每粒粮食,用实际行动回馈这份对‘吃饱、吃好、吃得可持续’的不懈追求。"
" 大家首先看到的这款植保无人机,可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生动缩影,更是创新发展理念在农业领域的具体体现。" 在智能化无人机室,天津农学院学生代表在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艾博的讲解下,沉浸式感受智慧农业在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指引下重塑农业生产的全新形态。随后,4 个学段的学生们来到小站稻科技小院的试验田,一起参与水稻收割、脱粒、稻米加工等实践活动,切身体会 "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
" 我们举办这场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大中小学一体化实践育人活动,目的是让两者的育人合力在实践场景中深度交融,既能强化学生爱粮、节粮、护粮的责任意识,也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构建‘田间课堂—劳动实践—科研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让不同学段的学生通过观察播种、躬身劳作、探索科技赋能,持续做珍惜粮食的示范者、守护粮食的传播者、增长粮食的贡献者。" 天津农学院教授李月玲表示。(记者 姜凝)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