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弹琴 09-24
华为这一突破,意义非同寻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一)

关注中国科技,我们必须关注华为;关注华为,我们必然就看到这一突破。

我的第一感觉,这个突破,意义非凡。

对华为来说是这样,对我们中国,对当今的世界,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毕竟,未来的世界竞争,是算力的竞争,算力的基础,一是电力,二是芯片。

必须承认,在芯片上,我们还是有短板。我们已经在奋起直追,但种种的掣肘和封锁,与世界最先进的芯片,还是有差距。

华为找到了另一条路。

那就是 " 超节点 + 集群 "。

在 9 月 18 日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华为就发布了两款超节点产品。

一个是 Atlas950,另一个是 Atlas960。

前者支持 8192 张昇腾卡,FP8 算力达 8EFLOPS,互联带宽 16PB,较传统架构性能提升 17 倍;后者更将卡规模拓展至 15488 张,算力、内存容量再翻倍。

看不懂没关系。

简单说吧,每一个超节点,就好像是大兵团作战,能弥补单个芯片的不足,照样成为 " 算力巨无霸 "。

真正的强者,并非天生拥有最强的资源,而是最善于将现有资源整合出最大效能。

这里面,不得不提一个不少朋友存在的认知误区。

即将 AI 算力等同于单颗芯片性能,认为 " 制程工艺落后就意味着算力不足 "。

是差距,我们肯定要承认;但有差距,我们也不是没有办法。

因为事实上,算力是 " 芯片性能 + 架构设计 + 资源协同 " 的综合结果。

在当天发布会的演讲中,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就说,"AI 算力不等于芯片性能,单颗芯片性能的短板,可以通过‘超节点 + 集群’方式解决,且实现更强的性能。同时,国内的电力基础设施优势,也很好地解决了算力用电问题。"

从技术逻辑看,华为 " 超节点 + 集群 " 方案,通过两大突破实现 " 性能跃升 "。

其一,依托互联协议 " 灵衢 " 破解协同难题。

通过全栈技术创新,实现 2.1 微秒超低时延、TB 级超大带宽传输,让 8192 张甚至 15488 张芯片像 " 一台计算机 " 一样协同工作,避免了传统计算 " 卡间时延高、数据传输慢 " 的痛点。

这正如古人所云: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其间的精髓,在于化个体之能为整体之势。

其二,我国 " 西电东送 "" 东数西算 " 工程已构建起完善的能源保障体系," 超节点 + 集群 " 可部署在西部算力枢纽,利用清洁电力降低能耗成本,让 " 算力跟着电力走、电力支撑算力转 " 成为现实。

事实上,华为当天发布的两款新产品,已经是全球最强算力超节点和集群。

这意味着,即便在单芯片制程受限的情况下,通过这种组合,中国 AI 算力仍能实现 " 弯道超车 ",甚至构建起独特的技术优势。

毕竟,就如同排兵布阵,单兵优势很重要,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还是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二)

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弹冠庆贺了?

远远没到时候!

必须看到,尽管 " 超节点 + 集群 " 方案在技术层面实现了突破,但昇腾生态的发展,仍面临与国际头部厂商的 " 单芯性能有差距、生态有差距 " 的挑战。

请注意:生态!

生态很重要,生态很关键,在生态上,我们可以大有作为。

一项技术的伟大,不只在于它本身有多精密,更在于它能唤醒多少共鸣,连接多少伙伴,开创多少可能。

徐直军就强调:" 芯片供应问题虽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昇腾生态发展,但生态的核心生命力在于‘使用’,只要大家心往一处想,都来使用,国内生态一定会发展起来。"

只有这样,才能形成 " 应用迭代→技术优化→生态完善 " 的正向循环,这也是中国 AI 生态破局的关键。

这里,必须要说一说灵衢。

请注意:是灵衢,不是灵渠。

所谓灵衢,就是将数量庞大的昇腾卡高效可靠地连接起来,使其在逻辑上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工作。

灵衢研究始于 2019 年,徐直军介绍,名字就是取 " 九省通衢 " 的含义,希望实现大规模算力的联通。

基于灵衢 1.0 的 Atlas 900 超节点,自 2025 年 3 月开始交付,已商用部署 300 多套。如今,华为团队在灵衢 1.0 的基础上继续丰富功能、优化性能、提升规模,进一步完善协议,形成了灵衢 2.0。

生态为什么重要?

我看有文章是这样介绍的:

从实践路径看," 超节点 + 集群 " 为生态共建提供了低门槛、高价值的平台。

一方面,AIaaS(AI 即服务)模式将大幅降低参与门槛。

超节点集群通过云平台开放算力后,中小企业无需购置硬件,只需按需付费即可获取万亿级模型的训练、推理能力,这将推动 AI 技术从 " 头部企业专属 " 走向 " 全行业可及 "。

例如,制造企业可借助超节点算力优化生产调度模型,医疗机构能快速部署影像诊断 AI 系统,这些场景的落地将为昇腾生态积累大量应用数据与案例。

另一方面,灵衢互联协议的开放也为产业链协同创造了条件。

华为宣布开放灵衢互联协议技术规范,意味着上下游企业可基于该协议研发光模块、交换机、服务器等配套产品,形成 " 超节点硬件 + 软件工具链 + 行业解决方案 " 的完整产业链。

这种 " 开放共建 " 的模式,既能避免 " 重复研发、资源浪费 ",又能吸引芯片设计、算法优化、行业应用等领域的伙伴加入,逐步构建起自主的 AI 生态体系,最终摆脱对外部生态的依赖。

徐直军就说," 用超节点架构以及支持超节点的灵衢互联协议,打造超节点和集群,来满足我国无穷无尽的算力需求,这既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目标,又是对产业界的承诺,更是对国家的承诺。"

请注意:承诺,对国家的承诺。

他还说:" 我们的路肯定不是英伟达的路,现在大家都以英伟达的视角看我们的路,不公平。但我们自己不能‘傻’。我们是短期痛苦,长期不痛苦。"

" 把这条路闯出来,把中国产业链拉动起来,这条路就成了路。算不上新范式,是被迫出来的范式,是被逼出来的伟大。" 徐直军说," 谁想做别人做过的事情呢?肯定想去开创未来的事情。"

好一个被逼出来的伟大!

(三)

最后,怎么看?

还是粗浅三点吧。

第一,华为真是不简单。

一个超级大国,举全国之力,可以说无所不用之至,无所不用其极,对华为全面绞杀。

但华为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还有重大创新。

我总觉得,一方面,这依靠一股劲。

今年是抗战胜利 80 周年,记得在华为食堂里,曾贴过一张宣传画,一张让人泪目的宣传画。

那是二战期间,美国记者拦住一名奔赴前线的中国士兵。

美国记者:你多大了?

中国士兵:16 岁。

美国记者:你觉得中国会胜利吗?

中国士兵:中国一定会胜利的。

美国记者:当中国胜利后,你准备干什么?娶妻生子?还是继续参军?

中国士兵笑了笑:那时候,我已经战死沙场。

平静对话背后,是视死如归的坚定。

很悲壮,但必胜!

但另一方面,还是相信科学,更有对创新的极致追求。

困境如同砥石,弱者被其磨灭,强者却将其磨砺成锋。

所以,直面我们的短板,华为创造性地提出 " 超节点 + 集群 ",在算力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确实让人刮目相看。

第二,需要全国共同努力。

科技竞争,毕竟不是简单的企业竞争,更是国与国的竞争。

华为即便有三头六臂,光有一个华为,也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更多机构更多企业加入进来,相互协作,共同创新,打造出一个自主的生态。

这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独行快,众行远。一场技术的远征,需要的不只是孤胆英雄,还要是整个军团的前赴后继。

华为要努力,其他机构企业也要努力。

当然,企业之间,肯定要有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进步。但这应该是良性的竞争,兄弟隙逾墙而外御其辱,相互促进,相互成就。

第三,我们要冷静要清醒。

每一次突破,都像是暗夜中的一座灯塔,它不仅照亮了一段航程,更昭示着彼岸的方向,激励着后来者前行。

当然,前路漫漫,不排除风高浪急,乃至惊涛骇浪,我们还是要冷静要清醒,要看到存在差距,更要有战胜困难的自信。

这又让我想起华为的另一幅宣传画,一架二战中满是弹孔的伊尔 -2 飞机,在战斗中被打得像筛子一样,但依然坚持飞行,最终安全飞回。

就是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

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科技的力量,相信开放的力量,企图堵别人的路,最终只会堵死自己的路。

这个世界,真的并不那么美好。

前几天听一位尊敬的专家型领导讲课,他有句话,真是印象深刻——我们好人永远不知道坏人究竟会有多坏。

但这就是现实,残酷的现实。

一切还是要干,最终要靠实力来说话。理性与善意是航行的罗盘,但实力才是压舱的条石。

这个世界,要知道,所有打不死我们的,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

小伙伴说,大家愿意的话,可以多建一些聊天群,想加入的,可以加这个微信号(ID:xiaoniurtq)

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机构

那就为

华为

点个大大的赞吧

不容易

太不容易了

但所有打不死我们的

只会让我们变得

更加强大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华为 ai 芯片 技术创新 徐直军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