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员带回 " 能力需求清单 "
■傅 琳解放军报特约记者丁 雷
结束为期一个月的跟学跟训,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教练员、一级上士王剑带回了一份 " 能力需求清单 "。
原来,某旅刚刚结束某新型装备试训任务,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剑在学兵承训的 " 空档期 " 赶赴该旅。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王剑与部队训练骨干共同复盘总结、梳理练兵经验,不仅吸收了 10 多种创新训法,还明确了该专业学兵下一阶段培训的重难点。
返回基地后,王剑对照笔记本上的经验梳理,编写成一份份实战味浓郁、专业特色鲜明的教案,运用于组训任教。
王剑的经历并非个例。为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要,缩短从课堂到战场的距离,该基地已有近百名教员赴送训单位跟学跟训,先后重塑 56 门专业课程结构,更新 50 余套专业教材,申报 6 项新域新质方面课题……
" 以前,我们教什么,学兵学什么;现在,部队战斗力建设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教什么。" 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各部队担负任务多元多样、武器装备迭代升级、战法训法不断灵活,增编不少新兴领域专业,必须以战场需求为牵引,改进组训任教方式。在这一思路指导下,该基地党委紧紧围绕能力需求推出一系列举措:
他们常态化组织教练骨干参加重大演训活动,赴一线指挥部、部队跟学跟研跟训,编入指挥一线、战斗一线,收集装备作战实际案例,跟踪掌握练兵备战最新动态;
邀请部队一线骨干、院校专家线上执教,将演训情况、战训经验和装备性能特点等信息数据融入基地课堂、编入专业教案;
根据未来战场态势,选取多个高于学兵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课目作为拓展内容,拓宽学兵视野,前置掌握更多技能……
不到一年的时间,随着一批批教练骨干深入各送训部队," 能力需求清单 " 不断更新,10 多种创新训法被运用于练兵实践。最新一批承训兵员军事训练成绩表中,优良率达 80% 以上。
陆军某部上等兵马明超从基地培训结束返岗后,恰逢新装备列装,他凭借所学很快成为业务骨干。去年底,因工作成绩突出,马明超荣立三等功。" 培训内容精准对接岗位需求,让我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马明超说。
一个训练基地的 " 供需三问 "
■吴 鹏解放军报记者王雁翔特约记者丁 雷
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展开实装训练,全面锤炼驾驶专业学兵远程机动能力。宋石磊 摄
重塑 56 门专业课程结构,更新 50 余套专业教材,申报 6 项新域新质方面课题……前不久,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梳理去年以来的承训实践,沉甸甸的成果让人倍感欣慰。成绩的背后,是该基地着眼部队用兵需求,不断提升承训质效迈出的坚实步伐。
" 战场需求就是攻关方向,部队需要就是承训标准。" 该基地领导介绍,他们常年担负新疆军区多个兵种专业骨干升级培训和技能鉴定任务。近年来,随着武器装备不断迭代升级、送训单位担负任务日渐多元,加强新兴领域专业人才培养和组训方式创新的需求愈加迫切。
" 以前,我们教什么,学兵学什么;现在,部队战斗力建设最需要什么,我们就努力教什么。" 该基地领导告诉记者,为精准对接未来战场需要,缩短从课堂到战场的距离,他们经历过一番扎实的探索与努力。
学成归来一度遭遇尴尬——
是基地没教好,还是学兵没练好
当了 9 年班长,本该越干越顺手,新疆军区某师二级上士班长赵金鹏却一度感觉越干越吃力——
班里的上等兵张建军,在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参加炮兵专业集训结业归队后,担任训练骨干。一次训练中,炮阵地遭 " 敌 " 攻击,基准炮炮长 " 阵亡 "。按照预案,应由张建军接替指挥。可由于他对炮长指挥控制终端操作不够熟练,最终未能精准命中目标。事后一问才得知,此前张建军在集训中,并未涉及炮长指挥内容。
还有一次,班里的下士李强赴该基地参加 " 四会 " 教练员集训,结业后捧着 " 优秀学兵 " 证书回到连队。欣慰之余,赵金鹏打算让李强尝试代替班长组训。没想到,李强虽然讲得头头是道,但组织班战术训练时,还是手忙脚乱、思路不清。
" 此前,各单位通常是自己的兵自己带,或者由本单位的教导队统一组训。根据担负的不同任务、环境进行针对性训练。" 赵金鹏告诉记者,他所在部队常年赴高原驻训,经过现实任务的锤炼,一茬茬老班长各项能力素质优秀。
当年赵金鹏下连后,在老班长的培养下进步很快,参加团里的教导队集训后晋升了军士,入了党,还立了功,入伍第三年就担任班长。后来,赵金鹏成为连里的训练骨干。
" 采取基地化集中承训模式后,各单位的兵,无论是新兵入伍新训阶段还是学兵专业训练阶段,都由训练基地统一承训,结业后再返回连队。" 赵金鹏说,新的承训模式,一度带来不少需要 " 磨合 " 的问题。
该师多位带兵人反映,新的承训模式施行之初,基地带出的学兵,虽然各项考核成绩都能达标,但能否完全适应岗位战位,还有待考察。
是基地没教好,还是学兵没练好?这些暴露出的问题,也同样在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党委一班人脑海中萦绕,他们立即赴部队展开调研。
某师一名连长介绍,学兵结业一般正值单位演训期,他们从基地结业后,直接奔赴岗位战位,会一定程度出现能力与岗位不匹配的现象。为了巩固兵员能力素质,此前师里又成立了类似于学兵营的 " 专业集训营 ",进行岗位适应性锻炼,待强化培训后,学兵再返回各自连队。
" 这样的做法也是无奈之举,培养一名合格的战斗员,课堂上的理论与战场上的经验缺一不可。" 新疆军区某师领导拿出一份战斗力评估数据说,虽然基地化集中承训模式,让基层部队有了更多的精力投入练兵备战,但如果基地的承训理念不能对接部队实战需求,战斗员的培养周期不仅没有缩短,还可能会延长。
学兵培训结业后,如何缩短适应周期?如何适应岗位战位?基地能不能带出部队需要的兵?随着调研深入,基地党委一班人逐渐感受到,这些问题需要基地和送训部队共同认真研究。
新疆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教员指导学兵进行工程机械模拟操作训练。 庹建聪 摄
重点培养对象 " 再回炉 " ——
" 基地训的兵部队用 ",需要过几关
" 破题的关键点,就在于基地和送训部队两家如何实现‘供需对等’。" 该基地干部刘海峰解释,这几年,随着基地化集中承训模式全面铺开,基地在学兵的训练、管理、考核中,逐渐梳理出一套普遍适用的标准和规范。但执行不同任务的送训部队,对所属兵员的军事素养,有各自的需求。倘若基地的训练考核标准和部队用兵需求对接不上,会一定程度上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
几个月前,新疆军区兵种专业学兵集训在该基地拉开帷幕,作为防空兵专业的重点培养对象,新疆军区某团下士木乃曲堵与战友们从驻训一线来到基地参加集训。
两年前,木乃曲堵在该基地经过新训后,又参加了专业集训。可当木乃曲堵下连走上岗位后才发现,他在基地学习的装备与本单位装备不同,培训中学到的知识与部队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异,导致他一度不适应连队训练节奏,屡屡碰壁。
为了帮助木乃曲堵尽快度过适应期,该连巩连长在连队里组建帮带小组,手把手教、面对面练,没多久木乃曲堵就跟上了连队的训练节奏,还当上了训练骨干。
" 我们的战士由基地统一承训,他们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水平。怎么练?练成什么样?练的重点是什么?需要基地和我们达成一致。" 巩连长坦言,从以往的 " 部队训的兵部队用 " 到现在的 " 基地训的兵部队用 ",不光要适应模式上的转变,还要有思维上的转变。
因此,此次集训出发前,木乃曲堵与连长和连队训练骨干一道,将此次集训中想着重学习和提高的内容列成 " 需求清单 ",带到了集训队。
翻看这份 " 需求清单 ",记者发现,官兵们的需求非常具体,与日常训练息息相关。
此前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连里一台装备突然出现故障,面对复杂的电路集成系统,木乃曲堵和好几名骨干不知从何下手,只能打电话求助专业修理工。经过排查,最终发现是某部位上一个小小的电子元器件过载,导致短路,只需更换配件就能正常运转。
" 这次集训,我最想强化的就是与新装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抢修能力,连队目前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 木乃曲堵坦言,近几年连队配发的装备虽然操作更简单了,但电气集成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看似简单的故障,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很难发现和排除。
接到木乃曲堵递交的 " 需求清单 ",学兵班长张北京十分欢迎:" 有了这样的清单,我们培训起来更有针对性。" 在近几批学兵中,张北京发现不同送训部队、不同批次学兵的需求点都不一样。
有的学兵刚刚转岗,基础较薄弱,想学习理论和实操;有的学兵用装经验丰富,想完成职业技能鉴定;有的学兵所在连队即将配发新装备,想提前掌握用装本领;还有的学兵在演训场上遇到新问题新矛盾,想回炉升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想学有所成,回到单位后跑步进入战位。
" 如今,各型装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快,操作更简单、打得更准,各方面要求也更高。" 张北京说,不怕学兵们需求多,就怕不知道学兵们真正需要什么,这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基地的承训理念与实践能否和部队的实战需求无缝对接。
" 常态研需 " 重塑教学模式——
教战课堂如何教出 " 会打仗的高徒 "
前不久,新疆军区各送训部队收到一封由该基地发来的回访函,内容包含送训部队对基地此次承训质效的满意度、需要改进的方面以及下批承训的意见建议等内容。
" 近两年,每结束一次承训任务,我们就进行一次回访。送训部队也很重视这项工作,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建议。这样做有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不足在哪里,对方的需求在哪里。" 基地干部袁宝华告诉记者,这些意见建议就像一面 " 镜子 ",照出基地教学组训能力的真实评价——是否教出了 " 会打仗的高徒 "。
在袁宝华看来,基地和送训部队的关系,就像一个生产者和一群用户的关系,首先要随时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
翻看该基地学兵训练计划,记者发现,多个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类的专业是重头,由近 10 名资深专业教员授课,训练内容包括高于学兵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拓展课目。这些都是该基地 " 常态研需 " 的成果。
原来,该基地在常态跟踪问效的基础上,着眼学兵成长急需、岗位所需、实战必需,同步重塑研战研教模式。为切实把战场急需内容讲好教透,他们携手部队、院校、厂家等多方共同研究探讨,构建 " 平台共建、资源共享、人才共育、成果共用 " 模式,聚合各方在实践探索、理论研究、装备支撑等方面优势资源,对学兵专业方向、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改造升级,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内容与部队需求的适配度。
同时,该基地教练骨干能力素质也在升级。他们一方面精准制订教练骨干训练计划,以 " 实装 + 模拟 "" 自训 + 联训 " 方式,让教练骨干 " 精一门、通两门、会三门 "。另一方面,常态化组织教练骨干参加重大演训活动,赴一线指挥部、部队跟学跟研跟训,编入指挥一线、战斗一线,收集装备作战实际案例,掌握练兵备战最新动态;邀请部队一线骨干、院校专家线上执教,将演训情况、战训经验和装备性能特点等信息数据融入基地课堂、编入专业教案……
前不久,了解到部队无人作战领域专业骨干较为紧缺,该基地第一时间将此专业内容列为学兵拓展课程,与厂家、院校等多家单位成立联合教学攻关组,共同探索课程设置、承训模式。同时,他们依托仿真建模技术,构设虚拟仿真战场环境,增设无人装备侦察、打击、评估、保障等训练内容。首批试训学兵结业返回部队后,直接走上相关战位,岗位适配率大幅提升。
" 作为新疆军区专业承训学兵的单位,我们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教学组训任务,每年有大量兵员要走进基地参加训练,再走出基地回到岗位战位。" 该基地领导表示,这些战士能力素质的高低,与部队战斗力的生成息息相关。
对接需求精准训,面向实战融合训,着眼未来预先训。前段时间,该基地对近几年承训的兵员成长进行跟踪调查,其中 60% 以上的学兵在 3 个月内顺利走上主要岗位,80% 的学兵已参与执行过大项任务。有的在重要岗位上成为军士参谋,有的转型成为新型作战力量的行家里手,还有的成为各级的标兵典型……
再过不久,该基地新一批学兵即将报到,迎接他们的,又将是一段淬火的历程。
锐视点
推动 " 战 "" 教 " 深度融合
■刘海峰
" 不教而战是谓弃之,不学而教是谓害之。" 在战争飞速演变的今天,就是要坚持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部队最缺什么,承训单位就研究什么,缩短训练场与战场的距离,推动学训一体、教研同步、训战一致,实现基地组训任教与部队练兵备战的无缝衔接。
把准 " 战 " 的能力需求。当前,新军事革命加速推进,新战术新战法不断涌现,信息主导、体系支撑、跨区作战、联合指挥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训练基地必须紧扣 " 打仗需要什么就教什么,部队需要什么就练什么 " 的理念,建立部队反馈和动态更新机制,围绕战场需求、能力诉求、岗位要求,将部队最新的用装经验、演练实案、新兴技术引入教学、融入训练,编入教案。针对专业组训的难点、战斗力生成的堵点、新域新质作战力量专业岗位设置的特点等,开展深研细究,深入挖掘与部队装备相匹配的新训法、新教法、新研法,实现基地组训模式与送训部队战斗力建设需求有机衔接。
立起 " 教 " 的理念标准。如果说掌握实战需求是解决 " 教什么 " 的问题,那么战教合一就是解决 " 怎么教 " 的问题。训练基地要走开教学设计精准化、场地器材集约化、组训任教专业化、训练进度模块化的路子。通过实案型教学、嵌入式教学、对抗性教学等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部队、贴近实战、贴近未来战争要求。同时,用好 " 网络 +"" 创新 +"" 智能 +" 等资源,让学兵把每一种装备练精、每一项环节练透、每一类特情练细。同时,大兴研战之风,创造条件让教练骨干多参加重大演训活动,赴基层部队跟学跟研跟训,全方位摔打锻炼,实现自身转型升级,从而更好地传战争之道、授胜战之技、解打赢之惑。
" 战 "" 教 " 融合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一项事关部队战斗力建设的重大课题,必须下大力气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努力用新的理念、视野、方法、标准开创练兵备战新局面。
本文刊于 9 月 24 日解放军报05版
解放军报微信发布
编辑:李玉洁
主编:陈竹青
编审:刘强
转载请注明来源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