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2024 年 9 月 24 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重磅推出 " 降准降息 + 股市支持工具 " 组合拳,以系统性政策力量砸开 A 股三年调整的坚冰,为中国资本市场注入关键动能。
一年后的今天,这场被命名为 "9 · 24 行情 " 的变革,已然开启 A 股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慢牛征程:沪深总市值从 81.8 万亿跃升至 116.6 万亿(首破百万亿大关);寒武纪取代贵州茅台成 " 股王 ";外资从连续两年减持转为净流入超百亿美元;上市公司上半年研发投入超 8100 亿元……
所有数据的背后,是政策从 " 托底 " 到 " 制度建设 " 的升华,是资金从 " 小票博弈 " 到 " 龙头集中 " 的转向,是市场从 " 融资优先 " 到 " 投资 - 融资良性循环 " 的质变。
站在一周年节点回望,"9 · 24 行情 " 是投资者信心恢复与市场生态重塑的重要里程碑,更是 A 股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全新起点——一个以科技为主线、以龙头为核心、以慢牛为特征的全新资本市场,正承载着经济转型的使命,成为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的 " 孵化器 "。
政策筑基:多维度举措构建市场支撑体系
回溯 2024 年 9 月 24 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联合出台 " 稳地产、稳股市、稳经济 " 一揽子金融政策,成为行情启动的关键节点。当天,上证指数、创业板指分别收涨 4.15%、5.54%,市场即时反应积极。 在稳股市政策层面,央行创设 " 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 " 与支持回购增持股票的 " 专项再贷款 " 两大货币政策工具;证监会提出支持长期资金入市、鼓励并购重组;金融监管总局明确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可作为银行体系支持创业投资的 " 新抓手 "。
此后,资本市场政策陆续落地:2024 年 9 月底,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并就《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沪深交易所同步拟修订重组审核规则以精简流程、缩短时间;同期,中央金融办与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 " 长钱长投 " 制度方向。
2025 年,一系列政策进一步细化:
1 月 22 日,经中央金融委员会审议同意,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加大入市力度。
1 月 26 日,证监会发布《促进资本市场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服务财富管理。
5 月 7 日,《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引导行业从 " 重规模 " 向 " 重回报 " 转型。
6 月 18 日,科创板增设科创成长层,增强制度包容性以服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据证监会主席吴清介绍,国务院 2024 年出台新 " 国九条 " 后,证监会已会同相关方面推出 60 余项配套规则,资本市场基础制度与监管底层逻辑得到全方位完善,为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 资金供给 + 市场机制 + 生态优化 " 的三维政策协同,叠加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完善、投资者结构优化,为行情演绎提供了支撑。A 股市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变化一:市值规模与股价表现双突破
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去年 9 月 24 日以来,截至 2025 年 9 月中旬,深证成指累计涨幅高达 61.7%,分别超出纳斯达克综合指数(25.91%)、日经 225 指数(19.41%)逾 30 个百分点;恒生指数年内涨幅突破 45%,较标普 500 指数(16.54%)的领先优势超过 20 个百分点,中国资产的全球配置价值进一步凸显。
随着行情从熊转牛,A 股市值也大幅增长。
东方财富 Choice 数据显示,2024 年 9 月 24 日,沪深两市总市值为 81.8 万亿元,2025 年 9 月 19 日,该数据增加至 116.6 万亿元(首破百万亿大关),绝对金额增加了 34.8 万亿元,增幅为 42.54%。北交所总市值从 2885.02 亿元增加至 9087.94 亿元,绝对金额增加了 6202.92 亿元,增幅高达 215%。
变化二:资金持续流入
中国资产的吸引力不仅体现在股价涨幅、市值增加上,更反映在资金的持续流入中。
7 月 22 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司长贾宁表示,今年以来,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总体保持稳定,外资投资人民币债券规模上升。
外资投资境内的股票总体向好,上半年外资净增持境内股票和基金 101 亿美元,扭转了过去两年总体净减持的态势,尤其是在 5、6 月份净增持规模增加至 188 亿美元,显示全球资本配置境内股市的意愿增强。未来外资配置人民币资产仍具有较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空间。
变化三:资金从 " 小票博弈 " 转向 " 龙头集中 ",双轮驱动格局形成
与历史全面牛市不同,"9 · 24 行情 " 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资金从过去的 " 小票博弈 " 转向 " 龙头集中 ",高股息板块与科技成长形成双轮驱动格局,成为市场上涨的核心引擎。
一组数据能更直观说明上述结论。以下是 2024 年 9 月 24 日和 2025 年 9 月 19 日 A 股行业市值对比表格:
从上述表格可清晰地看出,2024 年 9 月 24 日到 2025 年 9 月 19 日,金融行业总市值从 17.42 万亿元增至 21.8 万亿元,增幅 25.18%,继续稳居行业首位," 压舱石 " 作用凸显。电子设备行业表现更为抢眼,总市值从 6.37 万亿元跃升至 13.58 万亿元,增幅 113%,排名从第三升至第二;信息技术行业市值增长 60.13%,两大科技板块成为增长引擎。
银行股搭台,科技主线唱戏。一年时间,以农行、工行、建行为代表的银行板块多次刷新历史新高。特别引人关注的是 2025 年 8 月 6 日,农业银行收盘上涨 1.22%,在创历史新高的同时,其当天收盘 A 股市值超越工商银行,达到 2.11 万亿元,首次夺得 A 股市值冠军宝座。在此之后,2 万亿市值 " 大象 " 继续起舞,9 月初农行 A 股股价突破 7 元大关,再次刷新历史高点。
科技板块中,8 月 27 日,寒武纪盘中股价首次超越贵州茅台。8 月 28 日,寒武纪报收 1587.91 元,超越贵州茅台当天的收盘价 1446.1 元,正式成为 A 股第一高价股。这也是近十年来,A 股市场第一高价股宝座首次易主。9 月 15 日,宁德时代突破 2021 年历史新高。" 宁王 "" 寒王 " 花开并蒂,成为新一代 " 股王 "。
"9 · 24 行情 " 以来,科技线可谓 " 牛股辈出 ",典型代表就是 " 十倍股 " 胜宏科技以及 " 易中天 "(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这也让期间重仓这些科技线龙头的基金赚得盆满钵满,如诺德新生活混合 C 近 1 年收益率超 180%。
另外,创新药板块也异军突起,成为结构性行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等龙头企业年内涨幅均超过 50%,反映出市场对医药创新长期价值的重新认知。
变化四:投资者积极入市,投资 - 融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市场交易活跃的背景下,A 股投资 - 融资之间的良性循环正逐步形成。
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发布的最新报告,截至 8 月 31 日,沪深北交易所共 5432 家上市公司披露 2025 年半年度报告。上半年,全市场上市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35.01 万亿元,同比增长 0.16%;实现净利润 3 万亿元,同比增长 2.54%。我国上市公司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内生动能基础稳步夯实,科技叙事主线愈发鲜明,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股东回报意识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另外,在资本市场的助力下,产业向新向绿明显。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上市公司加快培育创新动能,全市场研发投入超 8100 亿元,同比增长 3.27%,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近 2 个百分点。整体研发强度 2.33%,同比小幅提升。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研发强度分别为 4.89%、11.78%、4.63%,科技属性进一步凸显。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发挥创新示范效应,研发强度分别高于整体 3.29 个、4.44 个百分点。全市场 113 家公司研发投入超 10 亿元,926 家公司研发强度超 10%。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上市公司利润分配走向常态化、规范化。截至 8 月 31 日,818 家上市公司公布一季度、半年度现金分红方案,较上年同期增加 141 家,其中创业板、科创板、北交所 289 家公司公告中期分红。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 6497 亿元,分红公司整体股利支付率 31.97%,行情的持续深化重塑了投资者信心,也加快了增量资金入市步伐。
上交所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 8 月 A 股新增开户数 265.03 万户,环比增长约 35%,连续 3 个月回升;今年前 8 个月新开户数合计 1721.17 万户,同比增长约 48%。
交易的活跃度更能直观显现投资者入市热情。自今年 8 月 13 日以来,截至 9 月 19 日,A 股市场成交额连续 28 个交易日超过 2 万亿元,再度刷新历史纪录。今年 9 月以来,A 股市场日均成交额达 2.48 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逾 3 倍。
更具标志性的是两融市场的爆发式增长。9 月 1 日,A 股两融余额达到 2.3 万亿元,超过了 2015 年的最高数值,创历史新高。9 月 18 日,两融余额进一步攀升至 2.4 万亿元,占 A 股流通市值达到 2.54%;当天两融交易额 3735.44 亿元,占 A 股成交额 11.8%。
展望未来:生态重塑下的长期向好新格局
从总市值突破 100 万亿元的规模跨越,到资金结构、市场生态的深层变革,"9 · 24 行情 " 一周年不仅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阶段性里程碑,更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诺德新生活基金经理周建胜表示,2024 年 9 月 24 日,A 股市场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迎来强势反弹,开启了被称为 "9 · 24 行情 " 的新一轮上涨周期。本轮行情并非简单的政策刺激或超跌反弹,而是在系统性政策发力、盈利基本面修复和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意味着 A 股市场或正逐步进入长期向好的 " 新格局 "。
同时,他指出,"9 · 24 行情 " 一周年不仅是市场的反弹,更是 A 股生态重塑的起点。政策效应正从中短期托底转向中长期制度建设,盈利底或已显现,资金结构持续优化。尽管外部环境复杂,但中国经济韧性强、回旋余地大,资本市场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转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西部证券策略联席首席分析师徐嘉奇也指出,本轮 A 股牛市与以往相比有显著不同。资金结构上,机构资金主导,中长期资金如保险、养老金等持续入市,外资流入呈现 " 低换手 " 特性,推动市场从 " 题材炒作 " 向 " 盈利驱动 " 转变。市场特征呈现慢牛态势,行业轮动有序,估值体系因外资偏好而重构。政策环境上,支持力度空前,如 "9 · 24" 金融组合拳、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同时注册制深化与退市机制完善,市场从 " 重融资 " 向 " 重回报 " 转变。市场生态也在优化,市场运行更稳健,财富效应更具可持续性,股市正替代房地产成为居民资产新蓄水池。
对于后市机会,上海证券研究所所长花小伟认为,在高位震荡行情中,结构性的机会仍然可观,除了新兴科技外,建议关注光伏、电池、稀土、券商等相关机会。
光大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张宇生则指出,在产业政策支持下,当前新兴科技技术不断突破,未来科技产业景气度有望持续上行,叠加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推动市场风险偏好抬升,未来新兴科技或仍将是主线。此外,受益于 " 反内卷 " 政策的光伏、有色金属、建筑材料等行业也有潜在机会,随着当前 " 反内卷 " 政策积极推进,相关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盈利能力有望显著提升,值得关注。
记者手记:从信心重塑到生态焕新
2024 年 9 月 24 日,A 股市场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迎来强势反弹。
经过一年的落子生根,这场被称为 "9 · 24" 新政的重磅改革,正悄然重塑中国资本市场的生态肌理。
这场新政始终锚定投资者核心关切,通过对投资端、融资端、上市公司治理等全方位立体式改革,用实实在在的变化不断增强投资者信心,使得资本市场逐渐成为守护居民财富的 " 新蓄水池 "。
长钱 " 活水 " 涌流,投资者有了 " 稳 " 的底气。2025 年 1 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重点引导商业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加大入市力度。" 引长钱、促长投 " 的改革逻辑,正在从政策文本转化为市场动能。当保险资金长期股票试点规模突破 2200 亿元,当公募基金总规模稳稳站上 35 万亿元台阶,这些数字背后不是冰冷的统计,而是为资本市场注入 " 稳得住、走得好 " 的坚实底气。以往普通投资者面对市场波动时的焦虑感,正随着中长期资金的持续入市被慢慢稀释。
融资端 " 精准滴灌 ",市场有了 " 新 " 的活力。2024 年 9 月底," 并购六条 " 优化审核规则,一年时间内披露 230 单重大资产重组,有力支持了上市公司产业整合。债券市场 " 科技板 " 今年 5 月落地,为创新型企业打开了新的融资通道,助力科技企业 " 新苗 " 拔节生长。当更多深耕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的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发展资金,不仅推动了产业升级,也让投资者有机会分享中国创新发展的红利,这种 " 产业 - 市场 - 居民 " 的良性循环,让财富增长有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上市公司 " 提质去芜 ",市场有了 " 净 " 的生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上市公司的质量直接决定了财富的 " 安全边际 "。2025 年 1 月 1 日,退市新规正式全面实施。退市新规聚焦于提升存量上市公司整体质量,通过严格退市标准,加大对 " 僵尸空壳 " 和 " 害群之马 " 的出清力度,同时拓宽多元退出渠道,切实加强退市公司投资者保护。当 " 害群之马 " 被逐步清除,优质企业获得更多估值溢价,居民手中的股票、基金持仓才更有 " 含金量 ",这种 " 良币驱逐劣币 " 的生态优化,是对投资者权益最实在的保护。
一年多来,资本市场的生态之变或许没有立竿见影的 " 暴富效应 ",但这种从 " 投机市 " 向 " 价值市 "、从 " 政策市 " 向 " 市场市 " 的转型趋势,正充分践行 " 以投资者为本 " 的建设理念。当资本市场成为普通人分享经济增长、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 " 蓄水池 ",它所承载的不仅是资金与数据,更是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记者 | 王砚丹
编辑 | 彭水萍
视觉 | 邹利
排版 | 彭水萍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