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局 09-24
成都,开始拥挤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有人说,成都是全中国最会享乐的地方。

有数据为证,2022 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成都 3 万 2,北京将近 4 万 6。

但是在食品烟酒上,成都人均花了将近 1 万 1,北京才 9600 多一点。

买衣服上,成都人均花了将近 2500,北京还不到 2000。

诗仙曾称颂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在成都春熙路,你能看到藏族小姐姐跳着锅庄舞。

成都,还是上海、北京之后,第三个双机场城市。

成都天府熊猫塔

成都的背后,是 20 多年来的发展投入,以及集四川全省之力打造超级省会的结果,结果就是越来越像北京。

环城高速公路修到了六环,大邑、邛崃、简阳等这些郊区市县已然被囊括进了大成都经济圈的势力范围。

随着 19 号线二期的开通,成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了 601.7 公里,其中地铁里程为 562.4 公里,位列全国第四。

坐拥双机场,2023 年成都的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 7492 万人次,仅次于上海、北京位居全国第 3。

如此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色。

更加有代表性的数字就是人口,截至 2023 年末,成都常住人口 2140.3 万。

这个规模稳稳地站在全国城市人口排名的第 4,并且直逼北京。

相比之下,北京的常住人口正在震荡中收缩。

不仅在西南,放眼在整个中国,成都也是巨无霸的存在。

回根溯源,通常意义上认为,成都在本世纪初做了两件极对的事情:

一是招商:成都在击败诸多对手城市后,赢得 IT 巨头英特尔的合作机会,后者决定在成都高新区投建其全球的第五个芯片封装厂,到今天英特尔全球一半的移动设备微处理器来自英特尔成都。

二是推广:那句极具成都特色的广告语 " 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横空出世,这是应成都方面邀请,著名导演张艺谋带领自己的创作班底,用电视语言集中展现了成都的魅力风采,口号的生命力持续至今。

这座千百年来安逸闲适、与世无争的省城开始生长,像青春期的孩子,从公路到桥梁,从公园到高楼,从地铁到机场,每一寸土地都在改变着模样,所有人都充满了信心。

成都太古里

而一开始,成都就把第三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特别是文化和旅游。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 " 天府之国 ",娱乐、休闲、旅游背后的这种人文情怀,数千年盆地意识养成的松弛心态,反倒成了成都盆地独有的文化体验。

在大省会战略的加持下,随着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的不断完善,一方面,成都留住了本来可能外出务工的本省人口,另一方面,成都浑身散发着迷人气质,凭借 " 天府 " 美誉,吸引了大量外省的年轻朋友前来工作、生活。

结果就是,从 2010 年到 2023 年,成都的常住人口整整增加了 735 万,差不多长出来一个大连(其中包括 2016 年起成都代管简阳市合并进来的 100 多万人口)。

成都是信仰规模至上的,相信消费规模决定经济规模。

从成都高新区开始,天府新区在 2013 年、东部新区在 2020 年依次实现计划单列——所有人都能嗅得到成都对拓展生存空间的渴望,它还在为持续接纳新到来的人口做准备。

成都天际线

在成都生活是很巴适的,但却有着另一面。

有次,在成都一条 500 米的街道旁,我简单数了一下店铺的数量,结果令人震惊。

成都双流这个中等规模的社区,长约 520 米,宽约 210 米,坐落着 17 家茶馆,15 家便利店,35 家保健养生等等,酒水专营一类的有 12 家,米线面馆一类的 24 家,纯粹的药店还有 7 家。

被调查社区的鸟瞰图

其实从小区出发,不出一刻钟就可以溜达到占地 100 亩的万达广场。

目标社区的临街店铺类别与数量,2023 年 5 月份数据

某种意义上说,这似乎映证了整个大成都的另一面,它的商业业态:繁荣的背后,产品、服务开始拥挤起来。

所以,在招聘市场上,毕业生看到最多的岗位,都是销售、客服、新媒体运营。

成都很大,但人均的经济成果太少了。

源源不断的人口到来,一方面给成都注入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要从经济成果中分一杯羹。

成都以与北京差不多的人口规模,只取得北京一半多一点的经济总量,以城市排名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直接就落到了 40 名开外,甚至比呼和浩特还要低。

2023 年末,成都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50585 元,这个数字在全国(不含港澳台)地级以上城市中,也不算靠前。

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年轻人呼喊:成都竟然比北上广深还要卷?

经济的背后是企业。

成都的头部公司,和北上广深那些耳熟能详的顶流企业相差不少,排在第一位的新希望,2023 年上市主体总营收 1417 亿元。

北京、上海和深圳不枉为中国经济的三极台柱子,各自营收超 5000 亿体量的企业就不只三五家,更别说上下游的配套。

成都在靠区位优势、成本优势和让利政策,拿到的更多是企业的成本部门或者低利润环节的机会,比如客服、电销、生产加工制造、开票中心等。

可以想象,多数的行业利润可能并没有沉淀在四川盆地。

成都排名前列的部分企业

谈到科技创新和技术转化,成都在超大城市序列中并不靠前。

成都在 2022 年获得的授权发明专利数落后于人口 1295.8 万的苏州,略高于 1308 万人口的西安,至于每万人拥有的专利数,成都只是区区个位数。

2022 年国内部分城市获得的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与经济人口情况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未来产业提升的核心动能,也是能让企业掌握产品定价权从而获得更高利润的核心资源——这是现代社会的共识。

作为西南的重要城市,成都的生活自然有享乐的一面。

根据《2021 年北京统计年鉴》,北京 2022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到人均可支配收入的 54.29%,恩格尔系数是 21.1%,居住占了总消费的 40%,符合我们对北京的了解。

而成都很有意思:2022 年成都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竟占到人均收入的 58.6%,消费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是食品烟酒,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已经 40 多年的今天,恩格尔系数在成都还直逼 33.7%。

成都人民是真的爱吃啊!

摘自《北京统计年鉴》和《成都统计年鉴》

成都现在很网红。

这里有环城绿色生态区,有遍布全城的公园、商圈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太古里、春熙路风格前卫的门店里是首发的奢侈品,店外行走着光彩夺目的俊男靓女,宽街窄巷每到夜晚或者动感炫丽或者古朴芬芳,每一个细节的器具摆件都个性十足。

春熙路 图片来源:携程旅游

可问题是,要攒钱,也真的难。

怎么说,成都就像青春期的少年,飞奔着发展,有些地方失衡,缺少一些要素,产业配置暂时没有追上人口增量。

作为一座典型的内陆城市,成都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缺少高端产业集群,本地品牌的质量不够高,溢价不够强,传递到人的身上,就是年轻人感觉到没有想象得那么安逸。

不过,成都是天选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资源宝库,它从来就不是哪个城市的替代方案,这里的人吃得好,耍得好,千百年来都是如此。

再过一千年,也肯定一样。

THE END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成都 北京 英特尔 上海 地铁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