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9 日,武汉长进光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 长进光子 ")正式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科创板上市申请,拟募集资金 7.8 亿元用于高性能特种光纤生产基地建设、研发中心升级及补充流动资金。
这家脱胎于华中科技大学光电子实验室的特种光纤厂商,凭借在掺稀土光纤领域的技术突破,成为国内激光产业链上游核心材料国产替代的标杆企业。
然而,在技术自主可控的辉煌叙事背后,产品结构单一、原材料依赖进口、关联交易定价争议等隐忧,正将其推向资本市场与产业竞争的双重考场。
01
技术突围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十年跨越
作为国内少数掌握高性能掺稀土光纤核心技术的企业之一,长进光子近年来在营收、利润和技术积累方面表现亮眼。招股书显示, 2022 年 -2024 年及 2025 年第一季度(以下简称 " 报告期 ") 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1.08 亿元、1.45 亿元、1.92 亿元及 4472.99 万元,净利润分别为 3678.17 万元、5465.65 万元、7575.59 万元及 1518.27 万元。
长进光子的技术基因深深烙印着高校科研的印记。公司灵魂人物、实际控制人李进延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已于 2025 年 7 月正式离岗创业),而长进光子正是抓住特种光纤国产化进程提速契机,于 2017 年末受让华中科技大学的 6 项发明专利,初步形成了特种光纤设计、生产、测试的基础理论及方案。
这些专利覆盖光纤预制棒制备、拉丝工艺及性能表征等关键环节,使长进光子成为国内少数掌握 " 从石英管材到光纤成品 " 全链条工艺的企业。
李进延的背景,决定了长进光子的技术基因。公司自成立以来,专注于掺稀土光纤的研发与产业化,产品广泛应用于光纤激光器、光纤放大器、激光雷达等高端制造领域,是光通信、激光加工、国防军工等产业链的关键上游材料。
特种光纤作为光通信与激光技术的核心载体,其性能直接决定激光器输出功率、光信号传输距离等关键指标。掺稀土光纤,被称为激光产业链的 " 芯片级 " 材料。掺镱光纤,则是掺稀土光纤的其中一个品种。
长进光子的主力产品掺镱光纤(营收占比超 50%)通过镱离子掺杂实现特定波长激光产生,广泛应用于工业切割、3D 打印、医疗美容等领域。2024 年,公司 6kW 以上高功率掺镱光纤实现规模化量产,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成功进入锐科激光、创鑫激光等头部企业的供应链。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持续的高强度研发投入。2022 年 -2024 年,长进光子研发费用分别为 1785.88 万元、2179.23 万元、2819.95 万元,占当期营收比例分别为 16.50%、15.08%、14.71%;2025 年一季度研发投入占比飙升至 21.32%,报告期内研发团队从 17 人扩充至 40 人,形成覆盖光纤材料、结构设计、工艺优化的完整创新体系。截至招股书披露日,公司在研项目达 11 项,涉及超低损耗光纤、抗辐射光纤等前沿领域。
长进光子的崛起恰逢全球激光产业链重构的历史机遇及国产替代的红利窗口期。
近年来,贸易冲突导致国内激光器厂商面临供应链安全危机。长进光子凭借本土化生产能力,成为锐科激光、杰普特等企业规避贸易风险的关键选择。
报告期各期,公司对前五大客户销售占比分别为 88.03%、82.26%、73.19% 和 72.41%,客户集中度较高,但也反映出其在国产替代赛道中的不可替代性。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技术突围的商业价值。报告期内,长进光子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66.37%、69.31%、69.13% 和 68.70%,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这种 " 技术溢价 " 能力,使其在科创板上市标准下具备充分竞争力。
02
产业突围
隐忧与挑战的暗面
尽管长进光子在技术自主可控层面交出优异答卷,但其产业突围之路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这些矛盾在 IPO 审查阶段可能成为监管问询的重点。
一是产品结构单一化风险:一根光纤的 " 独木桥 "
招股书显示,报告期内掺稀土光纤占公司营收比例达 86% 以上,其中掺镱光纤又占据 " 半壁江山 "。这种高度集中的产品结构,使公司面临市场需求波动风险。
例如,2022 年至 2024 年,掺镱光纤单价从 26.94 元 / 米持续下滑至 21.94 元 / 米,公司解释称一方面,下游厂商对成本控制诉求增强,公司针对成熟产品下调价格,带动整体销售均价下行;另一方面,受客户采购需求影响,产品结构发生变化,单价相对较低产品的销售占比提升,进一步拉低销售均价。但很难说完全没有受到市场竞争加剧对价格体系冲击的影响。
对比国际竞争对手,美国 Nufern、英国 Fibercore 等企业已将业务延伸至光纤激光器模块、光子晶体光纤等高附加值领域,形成 " 材料 - 器件 - 系统 " 的全产业链布局。而长进光子目前仍停留在原材料供应阶段,产品矩阵的缺失可能限制其向下游价值链的渗透能力。
二是原材料进口依赖:供应链的 " 阿喀琉斯之踵 "
长进光子的生产依赖石英管材、光纤涂料等关键原材料,2024 年进口石英管材占同类采购的 68%,光纤涂料进口比例达 35%。石英管材的主要供应商苏州盛吉、安徽盛基为境外厂商代理商,光纤涂料的主要供应商湖北吉佳力为进口服务商,舒权贸易为境外厂商的境内销售公司,这种 " 间接进口 " 模式虽规避了直接贸易壁垒,但无法消除供应链中断风险。
尽管长进光子已启动原材料国产化替代计划,但高端石英管材的纯度控制、光纤涂料的耐温性能等核心技术仍掌握在国外厂商手中,短期内难以实现完全自主可控。
三是关联交易定价争议:股东与客户的角色冲突
长进光子的第二大股东杰普特(持股 12.24%)同时是其核心客户,长期占据前五大客户之四的位置,报告期内关联销售占比分别为 18.37%、10.34%、9.28% 和 9.38%。
尽管公司声称对杰普特的销售价格低于无关联第三方 " 源于采购规模因素 ",且毛利率与其他客户持平,但监管层可能重点关注三大问题:
一是价格公允性,杰普特作为股东是否通过议价能力压低采购价格?二是利益输送风险,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公司独立经营能力?三是客户集中度依赖,若杰普特减少采购,公司能否快速拓展新客户?
这种 " 股东 - 客户 " 双重身份的复杂性,在 IPO 阶段可能引发市场对长进光子治理结构的质疑。
03
资本加持与股东博弈
估值飙升与 " 突击入股 "
在长进光子递交招股书前,其股东名单已星光熠熠。杰普特、哈勃投资(华为旗下)、中移股权基金、高瓴资本、瑞银成长等知名机构先后入局,推动公司估值从 2022 年的 2 亿元飙升至 2025 年的 18 亿元。
然而,就在 IPO 前夕,公司却出现部分老股东 " 清仓式 " 退出。
2025 年 5 月至 6 月,典恒创投、高易创投等机构通过股权转让方式接盘部分股份,而原股东何韬、深圳瑞银等则选择退出。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股权转让价格低于同期估值,引发市场对公司股权结构稳定性与内部治理的质疑。
业内人士指出,这种 " 突击入股 " 与 " 老股转让 " 并存的现象,在拟 IPO 企业中并不少见,既是股东结构调整的需要,也可能涉及代持清理、估值博弈等复杂动因。监管部门对此类交易通常高度关注,长进光子后续或将面临更严格的审查。
04
突围者的下一站
特种光纤的 " 黄金时代 " 与竞争红海
长进光子的 IPO 恰逢特种光纤行业的战略机遇期。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2025-2030 年全球特种光纤市场规模将以年均 12% 的速度增长,其中掺稀土光纤占比超 40%。
驱动因素包括,制造业升级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对高功率激光加工的需求激增;5G/6G 建设使光通信网络升级推动低损耗、大容量光纤应用;同时光纤陀螺、激光武器等装备在国防现代化发展下对特种光纤的性能要求提升等。
然而,机遇背后是愈发激烈的竞争格局。
国内市场中,烽火通信、亨通光电等传统光纤厂商正加速布局特种领域;国际市场上,Nufern、OFS 等企业凭借技术积累与品牌优势占据高端市场。长进光子若想在 " 黄金时代 " 中突围,须在技术迭代速度、成本控制能力与客户服务响应等方面构建差异化优势。
长进光子此次 IPO 拟募集资金 7.8 亿元,其中,6.8 亿元投向高性能特种光纤生产基地建设和研发中心升级,1 亿元补充流动资金。这一资金分配方案,折射出公司对技术迭代、产能扩张与治理优化等方面的战略考量。
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公司将提升特种光纤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重点突破高功率掺镱光纤、超低损耗光纤等高端产品。这不仅能满足国内激光器厂商对高性能材料的迫切需求,更为未来出口海外、参与全球竞争奠定基础。结合公司正在推进的欧盟 CE 认证、美国 UL 认证,其国际化战略已显露端倪。
研发中心升级项目建成后,公司将建成开放式研究实验室,构建覆盖特种光纤理论研究和产品设计、预制棒制备、预制棒拉丝、光纤测试和光纤激光应用的全链条闭环研究体系。
这些投入若能转化为专利技术,将显著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 42 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26 项,但与国际巨头相比仍有差距。
长进光子的 IPO,是中国科技企业从 " 技术跟随 " 到 " 自主创新 " 转型的缩影。其通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突围的故事,为硬科技企业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但产品结构单一、供应链安全与关联交易等挑战,也暴露出创新型企业在产业化过程中的共性痛点。
若成功登陆科创板,长进光子将获得资本市场的 " 弹药补给 ",但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募资转化为技术壁垒、产能优势与治理效能。在这场技术突围与产业突围的双重考验中,长进光子的答案,或将为中国特种光纤行业乃至整个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注脚。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